时间:2019-06-29 19:07:38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解答第1~5题。
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们面对河川的感情,确乎尽为这两句话所道破。诗人千百言,终不及夫子这句口头语。海确乎宽大,静寂时如慈母的胸怀。一旦震怒,令人想起上帝的怒气。然而,“大江日夜流”的气势及意味,在海里却是见不着的。
不妨站在一条大河的岸边,看一看那泱泱的河水,无声无息,静静地,无限流淌的情景吧。“逝者如斯夫”,想想那从亿万年之前一直到亿万年之后,源源不绝,永远奔流的河水吧。啊,白帆眼见着驶来了……从面前过去了……走远了……望不见了。所谓的罗马大帝国不是这样流过的吗?啊,竹叶漂来了,倏忽一闪,早已望不见了。亚历山大,拿破仑,尽皆如此。他们今何在哉,溶溶流淌着的唯有这河水。
我想,站在大河之畔,要比站在大海之滨更能感受到“永远”二字的涵义。
乙
永远活在游子心里的,是那些终古长流的小河。
这市镇有水村的秀逸,小河萦绕,长年不倦地作着活活的絮语,仿佛诗人深情的独白。水是清澈的,春来水面飘着玲珑的浮萍;一到冬天,满河是嫩绿的菜叶。浆声终夜不断。
托小河的福,我们故乡从没有水灾,也从没有大旱灾。盛夏苦热,几十天不下雨,大地枯竭得变成沙漠。街河的语声由暗哑而寂寞了。灰褐的河床看见了碧琅琅的天,只剩下中间一条丑陋的小沟,木然不动。谁在河床上撒下几粒西瓜籽?却让它们在泥里抽了芽,开出朵朵小黄花,到晚来和天上的繁星争辉——这小河瘦损的丰姿,不已足以令人发愁?是的,但这只是街河的一段。你试跑到市外大江沿的过渡亭边去看看,那河流不是照旧作着轻轻的独唱?虽然嗓间也有些失润。
倘在艳阳时节,春水暴涨;或当九秋天气,苦雨新霁,这些小河,几日间都变得十分丰满。絮絮的语声更高了,流动的旋律也十分活泼,趁微风,偷偷地吻着石砧,有时还乘明月夜迅疾地爬上了河岸。于是街河边常常出现一些少年人的影子,悠然伫立,向水中放下钓丝。你说那拍岸的水声,不会给他们带来灾难?不用愁!过些时一开闸,这一泓盈盈的清流,就要淙淙然向镇上的土地告别。
哦,对了!我只顾徘徊于小河的风貌,却忘记了告诉你关于这些河流的十分陈旧而又永远新鲜的故事,——假如你不嫌地方乡僻,又有机缘坐着一桨一划的乌蓬小船,过小镇留连片刻,我准得先带你到街梢去看看一座古旧的老闸。
1.以下说法不确切的两项是(? )
A.甲段让读者体会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
B.甲段文字虽短,意蕴却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C.乙段所写的“故乡”是我国浙江一带的小市镇
D.乙段文末那座“古旧的老闸”是历史的见证,留下了许多故事
E.甲乙两段都写了河水终古长流的雄浑气势
F.甲乙两段语言优美,节奏和谐,字里行间充满诗的韵味
G.甲乙两段都浓墨重彩、以形传神地描写了河水
2.甲乙两段都写河,甲段写了____________,乙段写了故乡的小河。
3.从写作角度看,甲段写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乙段说“永远活在游子心里的,是那些终古长流的小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个文段中你更喜欢哪一段?就你最欣赏的一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EG
2.时间(或:历史)的长河
3.烘托“大江日夜流”的气势及意味
4.因为那些小河已经成为故乡的象征物,永远撩起游子思乡的心绪。
5.答案略。(理由充分,文字流畅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人类首次“登陆”
火星人类终于“踏上”了火星。名为“火星500”的首个火星登陆模拟计划目前正在成为世人的关注焦点。目前,已分批送出了两批宇航员“去火星”,其中包括中国志愿者王跃。这个模拟项目庞大而细腻,模拟了人类登陆火星后的各种活动和迹象,主要关注宇航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上周,这些“远征勇士”终于“抵达”了火星,并进行了模拟火星活动。
模拟30年后的工作
莫斯科时间14日下午1时,第一批两名宇航员成功“登陆”火星。这算是今后人类真正在火星上留下脚印之前,尝试迈出的“一小步”。
经过8个月“与世隔离”的“航行”,俄罗斯和意大利的两名宇航员终于穿上了沉重的白色宇航服和笨拙的宇航靴,离开太空舱,小心翼翼地踩上火星红色的土地。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位处莫斯科的研究中心肉。
与此同时,在相隔不远的太空控制中心,俄罗斯和欧洲最项尖的太空专家们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发来的同期视频,他们眼见着两位宇航员走起了太空步,耳边传来类似走在火星表面上时才发出的“咔嚓”声。
“我们今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达维多夫(?Vitaly?Davydov)说,“宇航员们感觉良好。”不过,他也说,他们身着重达32千克的太空服,还得背着硕大的氧气管,摇摇晃晃地走在坑坑洼洼的沙地中并不容易。
两人试验性地走了几步,然后将俄罗斯和中国的国旗,以及欧洲航天局(ESA)的旗帜插在了“火星”地面上,随后又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目前,人类的计划是,在2040年之前,能够在真正的火星上做这些事情。
此次“火星登陆”原计划要行走93分钟,但是最后缩减为8分钟。目前,没有人对这一变动作出解释。
宇航员面临多重压力
“火星500”计划总共将持续520天,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着陆火星到返回地球的过程。
2月1日,模拟飞行器“到达”火星。2月14日,试验登陆舱与主舱“分离”,第一小组“登陆”火星,其他人则留在“轨道”上。2月18日,小组人员进行更换。
这是一个多国合作项目,实验实体是在莫斯科的俄罗斯科擎院的生物医学问题研究中心进行的,实验则由欧盟航天局设计组织。参加“火星500”项目的六名志愿者宇航员分别来自俄罗斯、中国、法国和意大利。中国志愿者、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教员王跃作为第二批“登陆”人员在当地时间18日替换已登陆的意大利志愿者。
这是人类第一次模拟登陆火星,实验主要集中模拟长途太空旅行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在历时500天的模拟飞行中,这六名20到30岁的宇航员们都身处模拟太空舱内,与外部的联系都十分有限。实验甚至特意设计了一段长达20分钟的登陆延误。因此,宇航员们必须体验长时间的隔离、长途跋涉及机械故障等多重压力。
成功“登陆”火星之后,除了提取样品之外,小组还将测量模拟火星的磁极,以及用当年俄罗斯人登陆月球时所设计的测量工具来做一些地面实验。
目前,俄罗斯已经表示将可能和美国宇航局合作,在20到30年内向火星发射真正的飞行器,不过经过这次模拟登陆测试,一些宇航官员认为,这个时间可能会缩短一些。“20年将会是准备这一太空旅行的合适的时间。”达维多夫说,“我觉得这很可能实现。”(摘自2011年2月20日《新京报》,记者:金煜)
1.这篇新闻的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
2.在“模拟30年后的工作”一部分中,作者先说这是“一小步”,后来又引用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达维多夫的话,说“我们今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样说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人类登陆火星所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
??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这篇新闻的第一段概括介绍了人类登陆火星实验的情况,起到新闻导语的作用,并且用,设置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参考答案:这样说不矛盾,现在进行的模拟登陆火星的实验,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离人类真正登陆火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样说与后面的人类能真正登陆火星还需要20到30年的内容相照应。?
3.参考答案:人类要登陆火星需要克服的困难包括两个方面:(1)漫长的旅行时间给宇航员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2)沉重的宇航服装、设备和可能出现的机械故障。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9.“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伺“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19.(1) 高大挺拔,枝繁叶茂? (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20.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21.“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22.CE
本题解析:19.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自然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自然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20.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相同点②见第3、4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21.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三小题表达的都是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意念。22.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B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梵高的坟茔 范曾
? ①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顺着塞纳河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 ②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面临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 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然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公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了一次壮烈的抗议。
? ③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籍。当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到她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的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 ④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 而这一切和寂寞的梵高毫不相干。
? ⑤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抔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1、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位“艺术的殉道者”?阅读第2段的有关内容,作出简明的回答。(不超过3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3段中,作者提到罗丹和莫提格里昂尼这两位艺术大师的创作情况,这是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这是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手法。
(2)在文中的作用是(不超过2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3段,用简要的语言归纳。
答: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3段说“这种画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的画风填补了病态美术史的空白,开辟了色彩学和美学的新领域。
B、第5段说,“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
C、文章最后提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等待他的往是死后的寂寞,而伟大的艺术家?永远被人铭记和景仰。
D、古往今来的画家,不可胜计,然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被冥顽不朽之力驱动着画笔作画。梵高属于第二类。
E、梵高用自裁的方式来抗击命运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他对艺术的执著与真情却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无尽的启示。
F、梵高死后的荣耀说明真正的艺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像好酒一样,存放越久,味道越醇。
参考答案:1、梵高的艺术无人欣赏,穷困潦倒的他也只好用自杀反抗这不公平的社会。
2、①反衬②突出他清白无瑕的生活的朴实淡泊的画风(答衬托也对)。
3、①取材于平凡事物②感悟真挚自然,决无矫饰③充满对人生的批判和对命运的抗争④手法神奇,色彩高妙,构图超绝?。
4、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萧 放
中国的人文节日大多依托着一定的自然时序,在岁时节俗中,人们融入了较多的时季意识,因自然物候的变化,而兴起对社会人生的感怀。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宜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民国《乌青镇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正值暮秋时节,处在寒露与霜降之间,此时在蒙古形成的冬季风开始自北南侵,气候明显转凉,寒风乍起,草木黄落,人们明显感受到了九月的秋寒,江苏常熟白茆等地农民将重阳视作寒气新到的节点名为“重阳信”,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寒信;南京人有这样的俗谚:“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暑寒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入室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登高野宴,是重阳节俗的中心内容。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重阳时节,天气初
寒,人们不仅在肃杀秋风中感受到季节的冷暖变化,而且在夏冬时气的升降中,难于适应.人
们容易感染时疾。这样,重阳时节在古代被视为危险的季节。在神秘的阴阳观念居支配地
位的时代,九九重阳意味着阳数的板盛,凡事盛极必衰。因此,九九重阳之日,有如五月五日是令人生畏的灾日。人们为了避开这一不吉之日,就采用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行为,以出外登高野游的方式,脱离有可能发生灾祸的日常时空。在具有原始信仰的古人那里,由室内到室外的空间移动,即能禳解生存的危机,这种登高避祸的方式在古代节俗中常常出现,有九日登高、正月十五日登高等。登高习俗可能最初起源于平地居民,异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周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这种登高习
俗后来随着文化的移动,播布全国。
重阳登高大概萌芽于汉代,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注文中说:九月九日宴会,不知起
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引证了一则传说,解释重阳登高习
俗的起源。吴均接着这个故事说冷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莱萸囊,“盖始于此。”
(摘自《百科知识》2006年20期)
5.下列对“重阳节”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我国各地重阳节的节俗是完全一致的,人们都要登高避祸,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祭祀灶神。
B.重阳节的习俗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C.重阳节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D.重阳节起源于古人祭祀大火的仪式,人们祭祀大火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避免在季节更替的时节感染时疚。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汉代到梁代,每逢九月九日重阳时节,男女老幼都要外出登高、饮酒、佩戴茱萸囊。
B.古人在大火星出现时节要举行迎火仪式,在大火星退隐时节要举行送行仪式,这体现了早期人类对犬自然的敬畏。
C.长江流域的人们把重阳节看成了寒气新到的节点,是暑寒交接的时间界标。
D.在古人的观念中,登高意味着接近天神,易于获得神的福佑,因此登高的习俗逐渐播布全国。?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这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B.在农历即太阴历通行之前,曾流行过以大火星即心宿二的运行为依据的“火历”。
C.登高避忌的习俗在九月祭祀大火的仪式盛行的时候就已经在民间流行
D.根据民国年间的《乌青镇志》重阳祭灶习俗的记载可以推断,古代九月有用赤豆饭祭祀“大火”的习俗。了。
参考答案:5.B6.A7.D
本题解析:5(A各地重阳节的节俗不是完全一致的,呈现了一定的地域色彩,如祭祀灶神就限
于江南地区。C重阳节在古代曾经并不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而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灾祸的季节;D人们祭祀大火星没有这么明确的目的;)6(根据梁人吴均的记载,粱代佩戴茱萸囊的仅限于妇女。)7(用赤豆饭祭灶,不等于用赤豆饭祭祀“大火星”。A。项依据原文第三段第四行“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推断;B项依据?原文第三段第一行“‘火历’让位于一般的历法”推断:C项依据原文第三段第三行“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推断。)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