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七)

时间:2019-06-29 18:49:4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沈贞甫墓志铭
(明)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山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子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遏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竞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
?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习
C.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何以得此贞甫耶
  而设诡辩怀王之宠姬郑袖
B.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力之不继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终不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沈贞甫“志之勤”的一组是(   )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
②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③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④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
⑤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A
4.(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拜访我,加以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2)(他)特别喜欢阅读古书,一定会到名山胜地和佛寺、道观(寻书阅读)。
  (3)(我)常常去他雅洁的书房,和他一边品茶一边谈论文学,有时长达一整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鸟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佑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宦恶直,置未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师鄜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 “可谓国而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曰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 “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率用其言上闻,从之.惠卿辟为属,辞.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 “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
“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之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河袭击,败之。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十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恐泽兵蹑其后放轻脚步
B.诸将乞贷淬推卸(责任)
C.从赢卒十余人使……跟从
D.惠卿辟为属通“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少需之惠卿闻之
B.徒苦民而功未易集食禄而避难
C.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D.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役夫僵仆于道
小题3:下列各句组,全都表现宗泽“热爱国家、英勇抗金”的一组是(3分)
①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②是行不生还矣
③始为固守不移之计?④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
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⑥泽挥众直前与战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康元年,宗泽被推荐担任和议使。他抱定不生还的信念决心不向金人屈节。参与商议的大臣们怕他妨害和议之事,不同意派他前往。
B.太原失守,宗泽认为不能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国难,毅然前往积极备战,战时披甲登城楼亲自指挥作战,大获全胜。
C.宗泽审时度势,以寡兵孤将深入敌人军营,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卒以一当百,奋勇杀敌大败金兵。
D.隆冬时节,朝廷疏浚御河。不久,宗泽不顾长子刚丧,奉檄即行。看到役夫因天寒僵于道,上书其帅要求工程推至初春进行。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转 战 而 东 敌 益 生 兵 至 王 孝忠 战 死 前 后 皆 敌 垒泽下令 曰 今 日进退 等 死 不 可 不 从死中 求 生 士 卒 知 必 死 无 不 一 当 百 斩 首 数千 级金 人大 败退 却数十 余 里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官之两河者率托故不行(3分)
答:?
②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每错、漏、多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全都借故推委不肯前往。②在朝廷应对时极力指陈时弊,考官讨厌他的耿直,把他放在第三甲录取。


本题解析:
小题1:A跟踪? B宽恕? D征召。
小题2:均表转折。A音节助词/代词,代“宗泽长子丧亡,但还悬拿上公文立即动身”一事.C用/而 D表比较/在。
小题3:④说的是金兵.①说的不是抗金.⑤说的是大臣们认为宗泽刚正不屈,担心会妨害和议之事。
小题4:“朝廷琉浚御河”应在“宗泽不顾长子刚丧,奉檄即行”之后。
小题5:
(1)试题分析: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②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③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等划定句子的起始;④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⑤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只需把握四个选项断句的区别点,再联系语境、句义的完整性,认真比较,便得出答案。(2)①试题分析:得分点:官之两河者,定语后置句1分;率:全部、都1分;句意1分。②试题分析:得分点:“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1分,“陈”“指陈”“陈说”,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宗泽,字汝霖,婺州义鸟人,宗泽从小就豪爽有大志,无佑六年考中进士,在朝廷应对时极力指陈时弊,考官讨厌他的耿直,把他放在第三甲采取.
宗泽调任大名府馆陶县尉.吕惠卿统管鄜延,下公文要宗泽与县令巡视黄河堤防.公文到达时,正碰上宗泽长子丧亡,但宗泽还是拿上公文立即动身.吕惠卿得知此事,说:“他可说是个为国而忘家的人.”不久,朝廷正在大规模疏浚御河,当时正是隆冬时节,不少服役的人冻僵了倒在路旁,可宫廷派出的使者仍然紧急催督.宋泽认为疏浚御河是个小事,于是向上级统帅呈递文书说:“现时正值严寒,这样做只会让百姓受苦却不容易见到功效,还是稍微等待一段时间,到了开春,就可以不受严寒干扰而继续施工了,”上级统帅把他的意见禀奏皇上,最终被采纳.吕惠卿征召他为属官,他推辞了。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联名举荐,担任和议使,宗泽说:“这次出行不能活着回来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金人能悔过撤军当然好,不然的话,我怎么能够在敌营屈节而有辱君命呢!”参与商议的大臣们认为宗泽刚正不屈,担心会妨害和议之事,因此皇上没有派他出使.而任命他为磁州知州。
当时太原失守,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全都借故推委不肯前往.宗泽说:“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困难,这不行啊.”当天就独自骑马赴任,只带了十多个瘦弱的士兵.到达选后,修缮城墙.疏浚城河,整治兵城,招募义勇,开始作固守不动的打算.皇上嘉奖他,任命他为河北义兵都总管.金兵攻破真定,率军南取庆源,从李固渡渡黄河,由于担心宗泽带兵从后面追踪,就调遣几千骑兵直奔磁州城,索泽披甲登上城楼,命令将士用神臂弓射箭,使金兵逃跑,又打开城门:追击敌军,杀敌数百人.所缴获的羊马金帛,全部犒赏士兵.
靖康二年正月,索泽到达开德.他准备凭借孤军进兵救援京城,都统陈淬说敌军气势正盛,不可轻举妄动.宗泽大怒,准备杀了他,诸将请求宽恕陈淬,让他能在阵前以死效命.索泽命令陈淬进军,遇到金兵,陈淬战胜了敌人.
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将孤兵寡,不深入敌营不能成功.先头部队回报说前面有敌人军营,宗泽就率军向前直奔敌营,与敌战斗,打败了敌人.宗泽领兵转战东进.可是敌人增援的生力军到了,王孝忠战死,前后都是敌人的营盘,索泽下令说:“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士兵知道总是一死,无不以一当百,杀敌几千人.金兵大败,溃退几十里.宗泽考虑到敌军十多倍于已,现在这一战出其不意,敌军势必再来,假使他们出动全部骑兵在夜闻偷袭我军,就危险了,于是就连夜转移了自己的军队.金兵当晚到达,只得到一座空营.非常惊恐,从此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宗泽出其不意,又派兵过黄河袭击敌军,打败了他们.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非,不是
? ②送子淇,至于顿丘/涉:渡过
? ③匪我期,子无良媒/愆:拖延
B.①彼垝垣,以望复关/乘:乘坐
? ②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贿赂
? ?③士之兮,犹可说也/耽:耽误
C.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落
? ②自我尔,三岁食贫/徂:往
? ③淇水汤汤,车帷裳/渐:溅湿,浸湿
D.①子无怒,秋以为期/将:愿,请?
? ②尔卜尔筮,体无言/咎:灾祸?
? ③夙兴夜寐,有朝矣/靡:没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小题。(19分)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以赡军。一夕,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①:红色?②:粪土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乃易其衣敝:破旧
B.女角反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 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以赡军发:发放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泣下霑衿,与武诀去
B.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降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C.乃是履弃之于道旁斧斤时入山林
D.一夕,海潮所沦朝歌夜弦,秦宫人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曾其肉,味倍常鱼常令樵险汲深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3分)
(2)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2)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
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发,在文中是“打开、拿出”的意思。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多义词,关键在于用“语境定意”法的运用。
小题1: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知识,能力层级为C级。A项两个“因”都是副词,“就”的意思。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但表示承接(顺承)关系。C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后一个“以”是介词,“按、在”的意思。D项前一个“为”是介词,“被”。后一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A、后一句不能表现“虐待”;B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C、前一句不能表现“神奇”。
小题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洞人们哀怜母女,并没有表示“以示追悔”。原文倒数第二段“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并无“追悔”之说,故此项无中生有。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衣:名词作动词,穿。袖:名词作动词,在袖子里藏着。行向池:状语后置。(2)意:猜测。以:介词,通过。拷掠:拷打。竟:最终。
南方人祖上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擅长淘金,吴洞非常宠爱她。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经常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去深潭边汲水。
当时曾经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限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鱼天天生长,换了好几件器物,很快长大后盆里就容不下了,叶限就把它放到院子后面的池塘里。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在叶限过去的时候,这只鱼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她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说:“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然后又让她到另外的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就浮出了头,就立刻被她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吃它的肉,味道比其他的鱼好一倍。吃剩下的鱼骨后母藏在了粪坑里。
到了第二天,叶限到池塘边上,可怎么也见不到鱼了,于是在野外哭泣。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安慰她说:“你别哭了,你的母亲杀死了你的鱼!骨头扔在粪坑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在屋里,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叶限照着他的话做,果然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
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叶限等她们走远了,也跟着去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纺的衣服,金银丝线做成的鞋子。后母的女儿认出了他,就告诉她母亲:“那个人很像姐姐。”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得到了。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吴姓的这个洞邻近有个海岛,岛上有个叫做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面积达到数千海里。洞人把那只金线鞋子卖给他们,国王得到了。让左右下人穿上它,鞋比脚小的人的尺寸还小一寸。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穿上试一下,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那鞋子轻得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国王就认为是谁丢在路边的,于是到此洞的各户人家搜查同样的鞋子,如果谁家有相同的鞋子,就逮捕上告。抓到了叶限,陀汗王让叶限试穿,非常合适。然后叶限又穿上翠羽衣,两只鞋子都穿上,容貌像天上的仙女。这才把所有的事都说给国王,陀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去了。后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打死了,洞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埋起来,叫做懊女冢。
国王把叶限带回国后,封为第一夫人。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求鱼骨给他无限的宝石。结果第二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国王就把鱼骨埋到了海边。用一百斛珠同它一起藏起来,用金子做标记。后来,陀汗国有叛军作乱,国王要挖掘它来奖赏军队,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5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谋:为……谋划。
B.请剑服——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校:使……较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夜相击前——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甚矣,汝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
D.太子乃见王——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⑤④
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5.翻译文中最后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D
4.B
5.(赵文)王就牵他走上宫殿。割肉的人送上食物,文王围绕他看了三次。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剑士都穿剑服死在他们的住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