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8:45:36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⑴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
⑵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刍。”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
参考答案:(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到第四句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永州愚溪作者住宅以西。
(1)结合全诗,说说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通过“繁露”坠地、石泉“逾响”、天上“寒月”和空山深涧鸟鸣,生动的勾画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意对即可)
(2)诗歌的前六句写出谪居之地的空旷和寂静,作者深感谪居之地的僻远,“倚楹至旦”描绘出诗人沉思苦闷的形象,“寂寞将何言”点出了他的孤独,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的复杂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也无人理解。(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
赵汝鐩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颈联“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颈联通过描写大江的烟雾、航行的帆船、远远传来的农家机杼声等,营造了一种缥缈、安宁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春日途中快乐的情感。(意对即可)
2.诗歌首联从雨天忽然放晴写起,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颈联描写乳燕学飞、鸠鸟唤妇、江面帆影、空山机杼声等,表现诗人春日途中所见及对所见景物的喜爱之情;尾联突出描写了春天常见的杨柳、黄莺,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
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
(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
本题解析:
(1)第一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写景手法。
起句“嫩绿重重看得成”,就以“嫩绿”为全画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重重”,指枝上的嫩叶重重叠叠,已有绿渐成阴的感觉。 “看得成”(“得”一作“渐”),即指此而言。当然只有这第一句,还不成其为画,因为它只不过涂了底色而记。当第二句“曲阑幽槛小红英”出现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一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构成了整个风景画的框架;二是有了色彩的鲜明映衬;三是有了一定的景深和层次感。“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小红英”三字极端重要。这三个字,不仅增强色彩的对比和反差,重要的是,它照亮了全篇,照亮了画面的每个角落。画面,变活了;春天的气氛变浓了。正可谓“一字妥贴,全篇增色”。“小”字在全词中有“大”的作用。“浓绿万枝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是对仗工整的两句,它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嫩绿”、“红英”之中引开,放在蜂闹燕忙的热闹场景。如果说,一、二句两句是静止的画面,那么,有了三、四两句,整个画面就动静结合“酴醿”,又作“荼,俗称”佛儿草“,落叶灌木。”蜂儿闹,说明酴醿已临开花季节,春色将尽,蜜蜂儿争抢着来采新蜜。“杨柳行间燕子轻”极富动感。“蜂儿闹”,是点上的特写:“燕子轻”,是线上的追踪。说明燕子在成行的杨柳间飞来飞去,忙于捕食,哺育乳燕,上阕四句,有画面,有构图,有色彩,是蜂忙燕舞的活生生的风景画。
此题的答题步骤是:点明手法;结合诗句说明此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最后注明效果和作用。
(2)第二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情感。词人在上阕描绘了衣服生意盎然的春景图,对这一画面肯定注入了很深的情感,也反映了他的审美情趣与创作思维。但是,盛时不再,好景不长。春天已经结束,词人又怎能不由此引起伤春而自伤之情呢? 下阕,笔锋一转,开始抒写伤春自伤之情。换头用了两个短句,充分勾勒出感情的变化。“春婉娩”,春日天气温暖然而也近春暮,这是从春天本身讲起的;而“客飘零”,是从词人主体上讲的。由于长年作客在外,融和的春日固然可以怡情散闷,而花事渐阑、萍踪无定,则又欢娱少而愁思多了。 为了消除伤春自伤之情,词人面对“残花”,借酒浇愁,时间已经很久,故曰“残酒”。醉中或可忘记作客他乡,但醉意过后,忧愁还是无法排遣。“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面对此情此景词人感到无可奈何,只好又继续饮酒,企盼着在醉梦之中,打发掉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的一天,以忘却伤春之情与飘零之感。”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此题的答题步骤:点明情感,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此种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