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8:35:04
1、单选题 选出揭示赂秦必亡的最重要原因的一句
A.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B.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节选))
1、〖甲〗文的作者是明初的散文家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 _____________
(2)腰白玉之环 _____________
(3)予幼好书,家贫难致 _____________
(4)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甲段内容,请你具体指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的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自:自己
B.越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C.余始循以入/循:沿着
D.磴几不可登/几:几乎
2.下列加粗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A.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B.或曰:此东海也
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下列句子中与“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B.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今以钟磬置水中
4.下面对这段文字意思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B.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以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C.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
D.“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描绘出一幅夕照美景,对雾的描写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新颖别致,风格独具。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②无所容。非不呺然③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纟光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⑤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⑥;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⑦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⑧。今夫牛⑨,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注:①瓠(hù):葫芦。②瓠落:大而平浅。③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④洴(píng):浮。澼(pì):在水中漂洗。⑤蓬:草名,其状拳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⑥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⑦狸(lí):野猫。狌(shēng):黄鼠狼。⑧罟(gǔ):网的总称。⑨(lí)牛:牦牛。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立之途,匠者不顾顾:顾虑
D.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夭:夭折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相,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惠子又用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保持“逍遥”的境界。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4分)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4分)
5、单选题 下列对加粗字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A.当乘间图之(图谋,谋取)
虽死不恨(怨恨)
B.此吾所以哭也(表结果的连词)
今日老夫贱降(古人对自己生日的谦称)
C.此贼合死(应当)
直至后院中审究(审问,审讯)
D.被罪之人(蒙受,遭遇)
安肯干休(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