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8:28:15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还由于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近些年来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而中国建筑出现伊始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中国人造房子一开始就是用木结构,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们创建的木屋,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的灾害,从而庇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先民,而丽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证了中国木结构房屋的减震功效。可是,我们现在都丢弃了,在中国大学里现今学建筑的学生也很少有人去学习和研究木结构的技术了。
如果说中国的皇家宫殿以及寺庙形式都有些相像,那么,各地的民居则特别丰富多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江南的厅堂以至上海的石库门,它们的平面布局,都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礼仪和会聚的场所,这是阖家团聚的需要。住房中都有天井,讲究上有天,下有地,房屋用墙围合起来求得安全,但不能没有天地。西方人所追求的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中国人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四合院相连而成胡同,宅院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库门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它们虽然没有间距、密度、绿地率等等的指标,在过去人口不是那么膨胀的情况下,却能让入住者安居乐业,邻里融洽。四合院的温馨、街巷的风情以及里弄的亲情,住过这些老居民区的人们会有那些美好的回忆。而现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区、别墅群,似乎很先进、很科学,邻里关系却要冷漠和功利得多。这些年来,不知道是不是被外来的文化搞得弄不清方向了,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的技术和艺术中的精彩似乎逐步被人们遗忘。所以,我们要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回归中国建筑中蕴藏着的许多优秀的传统——在这些年造了这么多房屋之后,本也该好好地反思一下。
广州市近年新建的建筑,有新电视塔,广州人昵称为“小蛮腰”,有大剧院被称为“大磐石”,还有十层高大楼叫“水桶哥”,这些建筑的造型都很有特色,却缺少了广州的地方特点,同时也没有中国味。这些高楼铜塔放到哪个国家、哪个城市都可以。从前广州的建筑是以岭南特色而著称的,广东的骑楼、岭南派的花园庭院……广东的老建筑有开敞的平面,通透的空间,轻巧的造型以及高天窗、趟栊门、方式廓檐、门楣,迥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州也出现了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中庭,兰圃的深廓和白云山庄,从化温泉的内外庭园的结合,这些都是当时广州人引为骄傲而引领了中国的建筑新潮流的,而现在没有人提起了。据说广州还要建十几幢摩天大楼,更多的城市还在攀比着建筑的多、高、大、洋,比着新奇、怪异,殊不知要烧多少钱,要产生多少碳!而从深层次上说,这就是根本不管城市文化了。(选自阮仪三《呼唤中国建筑内涵的回归》)
1、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和历史环境,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
B、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无论北方还是江南,都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和天井等,讲究有天有地。
C、中国建筑很早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这与西方一直倡导的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是一致的。
D、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传统技术和艺术精彩不该被遗忘,中国建筑中的优良传统应该得到回归。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木结构房屋能抵御地震灾害,与中国人造房子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具有减震功能密切相关。
B、从中国的传统民居来看,中国人讲究个人的安居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不同于西方人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
C、本文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主要因为现代中国建筑既缺少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又有被西方文化迷失了方向的可能。
D、如今中国各地建造的新公房、居民小区、别墅群等虽然很先进、很科学,但是失去了传统的融洽的邻里关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城市建筑要有城市文化,广州改革开放初期和近年的建筑就充分凸显了这一理念。
B、北方的四舍院,江南的厅堂和上海的石库门都是中国的传统民居的代表。
C、中国现在的许多建筑讲究新奇、怪异,却很少研究和运用木结构的技术。
D、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建筑不仅要有个性特色,还要有传统风格或地方特点。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24分)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 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9.作者不喜欢这种求学的苦孩的原因是什么?(6分)
10.结合第三自然段,思考第四自然段向我们表明了一个怎样的现实?(6分)
11."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6分)
12.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和"一屋 不扫,何以扫天下"异曲同工吗?为什么?(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绿色设计是目前国际设计的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环境以及生态问题的反思。何谓绿色设计呢?所谓绿色设计(GD),通常也称为生态设计等。绿色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以绿色技术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所谓绿色技术(EST)在西方被称之为“环境友善技术”,是减少环境污染或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使用技术、工艺、产品的总称。
对于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尽可能的回收并再循环或重复利用。因此设计师的绿色设计可以遵循“获取最小值”这一创新原则,并建议采取以下五种策略来获取更多更理性的创源。
环保专家都深知设置“不可能的……”作为设计目标的重要性,他们大胆提出的环境保护口号“零浪费”和“零浪费产品”,推动设计师们去创造更先进和更适合于环境的产品。例如,某公司开发的为复印机生产重新设计的流水线闭合回路系统已经节约了价值35亿美元的材料和零件。最近IBM公司宣布,为了减少电脑设备对环境的污染,该公司制造中央处理器的塑料将可以百分之百的回收。
设计师作为产品的主要策划者和创造者,对产品的各个阶段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都会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往往由他们决定产品所选用的主要材料,产品如何制造?采用何种特殊的表面处理方式以达到最终的表面效果?产品如何使用?用后的废弃物如何处理?是否使用可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设计师对众多问题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社会绿色与消费系统,重新审视现代设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前提。
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顾客的需要,在这种实现思想的引导下产生了象浓缩清洁剂类的浓缩产品和传真、打印、复印等多种功能组合的多功能产品。类似的设想还有如用太阳能板材用在房子的侧面和
顶部来积聚能量,满足住户的热水和室内温度调节的需要。
非物质化方式是“获取最小值”这一设计原则的升华。它使得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绿色设计”变的更具现实意义。同时它给现代
设计师们以新的启示,使绿色设计的这片天空更加广阔。
从设计开发的角度看,产品生命周期可有传统产品生命周期和绿色产品生命周期之分。传统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始于提取原材料的投入,经过产品生产加工;止于产品进入市场流通之后。而绿色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原材料生产,产品生产制造、装配、包装运输、销售、使用、直到回收、重新利用等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都会有物料的输入和输出,有时可以进入人为的循环,即再利用,有时则要进入自然界的循环,造成环境、生态问题。
现代设计师要关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和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量。并全方位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绿色设计是目前国际设计的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环境以及生态问题的反思。
B.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
C.IBM公司,为了减少电脑设备对环境的污染,在制造中央处理器时,将选用可以百分之百回收的塑料。
D.为了使用热水和室内温度调节的方便,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不少家庭已经将太阳能板材用在房子的侧面和顶部来聚焦能量。
小题2:这篇文章提出了哪些符合绿色设计思路的策略?请根据文意进行归纳。(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会上楼的牛仔裤
刘永飞
十年前初来这个城市工作,为了省钱,我在市郊租了一套六楼一居室的老式工房。因公司每天加班,我终日早出晚归,快半年了还没真正认识一个邻居。
说心里话,我对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城市毫无好感可言,我觉得它冷漠,排外,以为自己叽里咕噜的方言十分优越,视所有的外地人均为乡下人。
那时候我从市区回到住处往往已是深夜,自己随便弄点吃的,或者洗洗积攒下来的替换衣服,沾床就睡。常遇到早晨挂上阳台晒干的衣服,被傍晚突来的雨打湿,第二天还要重洗的情况。而那条牛仔裤就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掉下楼的。
发现牛仔裤不见了,我没着急,一是因为那是条旧裤子,本不打算穿了,二是因为已是午夜,底楼的邻居早睡了,如果贸然为一条旧了的牛仔裤,以一个陌生人加外地人的身份去敲邻家的门,遭训斥和白眼肯定免不了。
第二天下班,我发现我的那条牛仔裤被装在一只干净的马夹袋里,系在一楼楼梯扶手上。本来就破的牛仔裤,经过大雨的洗礼,污秽的浸泡,越发显得丑陋。第一眼看到我就决定放弃它。于是,我没去动,继续让它留在那里。
奇怪的是第三天下班,那条牛仔裤又出现在二楼的扶手上。我没收牛仔裤,我相信过不了两天这条裤子会像垃圾一样被人丢掉。
然而,我没料到,第四天这条牛仔裤竟然“走”上三楼,我觉得这个“好事者”真够执著的。我产生一个好奇的想法:“就不收,看你会不会‘跑’上六楼。”我想人的耐心总是有限的,他(她)总不至于为了一条无人理睬的旧裤子跟自己过不去吧。
出乎我的意料,第五天这条牛仔裤上到四楼,这让我感动之余感觉很有意思,我有了“认识认识”这位好心人的冲动。
不出意外,第六天下班它在五楼出现。那一刻,我坚信明天这条裤子准会跑上六楼。倘若再不见见这位执拗的好心人,我会后悔一辈子的。于是第七天我破天荒地请了“病”假。
这天早晨醒来后我感到莫名兴奋,楼道里一有风吹草动立刻跑至猫眼前望一望。后来我干脆搬个凳子持本杂志在猫眼下坐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那个人没有出现,我的耐心受到挑战。我正为是否先去买菜而犹豫不决时,楼道里忽然传来沙沙的缓慢而沉重的脚步声。我预感到那个人要出现了,忙起身,向外张望,结果猫眼里除了墙壁上的一只电表盒,其他一无所有。我没失望,因为那脚步声正越来越近。我发觉这个人的步履间隔很长,行进时走走停停,仿佛在寻找什么东西,而他的喘息越发强烈,胸腔内不断发出“咝咝”的杂音。
脚步声和喘息声先在五楼短暂停驻,随着一阵摆弄东西声,脚步向六楼来了。我原想开门迎接,怕是误会,决定在猫眼里观察。
终于,他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弯腰、低头、银发稀芜的老人。老人拎着那条牛仔裤,背对着我的门口一阵粗喘,然后哆哆嗦嗦将手里的塑料袋系在楼梯扶手上。
“大爷!”老人欲转身下楼,我喊住他。老人先是一愣,左耳缓缓转向我,接着眯起的双眼斜睨过来。天哪,他竟是个盲人!
我告诉老人这条裤子是我的,不准备要了,并表示了歉意和感谢。老人听后很开心,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我问老人既然行动不便又为何一层层“送”上来?老人说这栋楼里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几户,远离故乡来到异地“讨生活”不容易,“我是怕你们来去匆匆的看不见”。我说:“你完全可以敲门问问的,也不至于费这番周折。”他说:“这样不好,一个瞎老头子随便敲人家的门不礼貌,再说了,好多人只希望过自己的小日子反感人家打扰呢!”
老人下楼时我要送他,被他婉拒,他说自己能行。看他颤颤巍巍摸索着下楼,我的心弦莫名地被谁抚动了,眼睛湿润起来。我蓦然觉得这城市原来也有爱,而且爱就在身边,只是之前太过于封闭自己而恐惧于接受它罢了。
小题1:在第二段中,作者说“说心里话,我对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城市毫无好感可言,我觉得它冷漠,排外”,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时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3:“会上楼的牛仔裤”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说明。(6分)
答:?
小题4:结合小说主旨,谈谈“我蓦然觉得这城市原来也有爱,而且爱就在身边,只是之前太过于封闭自己而恐惧于接受它罢了”这句话对你的启示。(4分)
答:?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植物的“眼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植物学家认识到,植物除了能利用阳光进行光能合成外,还有更多的功能。植物通过许多复杂手段获取并解读阳光携带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植物不仅能感觉到其他植物的存在,并以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几率,而且还能通过阳光确定春天是否已经来临,冬天是否已经结束。通过阳光,种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发芽,成年植物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开花。
植物的开花过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大多数植物能做到与季节变化保持高度一致。如果白天时间太长,某些种类的植物就不会开花;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白天持续足够长的情况下才会开花。观察结果表明,植物能随着季节的变化估算出白天的变化长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它们必须会区分白天和黑夜,测量时间长度,综合各种信息。植物真的具有这种能力吗?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就像植物通过受光体测量光线一样,它们也能测量时间,准确地说是通过生理钟来测量的。
早在很多年前,植物学家就已认识到,光在决定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开花时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那时的科学家认为,光合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目前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个结论有些过于简单化。实际上植物不是通过聚集光的能量,而是通过搜集和加工光携带的信息来促使其生长。虽然植物没有感觉器官来感知光,但其体内的每个细胞内都生有受光体。受光体就像它的眼睛,能使植物感觉到光的存在、强度、持续时间、方向以及颜色的相对比率。
光携带了大量信息,而植物能够解读这些信息。植物是通过“研究”白色环境光(由各种颜色组成)开始解读光所携带的各种信息的。叶绿素有选择地从白光中吸收颜色或波长。绿叶能吸收大部分红光和蓝光,并通过叶片反射,传播一种被称做 “远红光”的光线,这种光的波长恰好在可见范围之外。
植物不仅能测量各种颜色的密度,而且还能测量某种颜色配对的比率。科学家们曾做过一项实验,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植物通过测量红色与远红色之间的比率能 “看见”其他植物叶子的阴影。这一观点认为,植物所处的环境如果过于浓密,其他植物反射的远红色光就会增多,而吸收的红色光就会减少。因此,植物只要检测出红色和远红色光之间的比率,马上就会知道它是否被遮挡了。
随着植物视觉系统的发现,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植物在分子层面的工作原理。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都适应了一天24小时的循环形式,植物当然也不例外。大部分生理过程都是按一天的生理节奏进行的,早在1930年,德国生理学家欧文。勃宁就认为植物通过其体内的生理钟测量一天的长度。但是生理钟并不像机械钟那样准确,其循环周期只是大致接近24小时。因此,生理钟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以与太阳的循环周期保持同步。植物的感光受光体就起这种作用。
1998年,植物生物学家史蒂夫·凯和他的研究小组第一次鉴定了一种能让植物生理钟保持同步的受光体。这些分子就是光敏素和隐秘色素。植物学家克林·皮特恩认为,生理时钟直接促进植物生成一种能对光的季节变化产生反应的分子。同时他又指出,无论是这种分子还是受光体都无法单独发挥作用,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促使植物开花。
植物学家对近来取得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他们发现了植物通过一个复杂的信号网络使其生长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的秘密。(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植物“生长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的秘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能够聚集光的能量来进行光能合成。
B.植物能够获取并解读阳光携带的各种信息。
C.植物能够通过体内细胞的受光体感知光线。
D.植物能够借助光体来调解自己的生理时钟。
2.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植物虽然没有眼睛,但其体内生有类似动物眼睛的用以感受光的器官。
B.阳光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都与阳光密切相关。
C.光能合成是植物的一个次要功能,获取并解读阳光中负载的各种环境信息是植物最主要的功能。
D.生理钟促进植物生成能对光的季节变化产生反应的分子,从而促使植物开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民可以通过控制光线的明暗强弱来调控庄稼发芽、生长、开花甚至结果的时间。
B.植物的生长其实并不是通过聚集光能的方式来进行的,冈此光合作用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关键作用。
C.植物的感光受光体会自动调整自己的生理钟,与太阳的循环周期保持同步,保证了所有植物白天生长、夜晚休眠的生理节奏。
D.植物通过检测光中的红色和远红色之间的比率来感知其他植物。若植物所处,的环境过于稀疏,其他植物反射的远红色光就会减少。
4.什么是植物的“眼睛”?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