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8:15:59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对即可)
(2)长、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小题1:结合全诗,简要概括本诗抒发的思想感情。(3)
?
小题2:首联写景、颔联抒情,情景之间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3)
?
?
参考答案:
小题1:(1)久滞他乡的孤独惆怅;思乡思归的迫切;迟暮之惊(容颜已老、年华易逝)。(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
小题2:相同点:云朵的孤独与“我”(主人公)的孤独相同,鸟儿思归与“我”思归之情相同。(1分)不同点:云与鸟千里之远片刻而至,速度快,显得自由自在;而“我”久滞异乡不得还乡。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点评: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需立足于全诗。对于词来讲,又可以通过词的章法结构来帮助理解剖析。词的上片写景记事,下片往往抒情、议论。下片即使是写景,也是通过来抒情。因此在立足于全篇的基础上,应重点抓住词的下片。另外,词常有表明或隐含诗人感情的词语跳跃于词间,抓住词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也是抓住诗人感情的有效抓手。
小题2:试题分析: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点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表现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目的不在于辨识诗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对一些常见的技巧,我们平时就要归纳出它的作用和效果。
马戴诗《落日怅望》鉴赏: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幸,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法。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借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引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闷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阳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增加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衰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寂寞的心情,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引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入、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恒美。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问题。(两小题,共7分)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的情境,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两个情境。(3分)
(2).诗词讲究炼字,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从这首词的上片中选出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一个例字,并说说你的理由。(50字左右)(4分)
参考答案:(1)①秦楼上,秦娥月下吹萧,思念离别的亲人。②重阳节登上高原,极目远眺,直到黄昏,人稀尘绝,也无离人的音讯。
(2)自圆其说即可。例:一个“咽”字,尽显箫之神韵,低沉如哽咽的箫声不仅表现了秦娥思念之情的悲苦绵长,同时也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舟,江村月落正砍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题目中的事在全诗歌中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本诗的事指的是“江上钓鱼者”“归来不系船”这件事以及由此勾起的心事。
本题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6分)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小题1:标题的含意是拜访山农,诗中无一“山”字,却可以从?、?看出“山”在其中。(2分)
小题2:三、四两句是以山农的口吻写的,你认为哪些词语传达了山农的什么性格和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板桥”“泉声”
小题2:“莫嗔”、“却喜”反映了山农的豪爽性格,体现了淳朴的本色。“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焙制山茶时烟雾弥漫而见怪;同时与“却喜”相对,表现了山农在丰收以后赶晴天晒粮食的喜悦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根据诗歌中的关键词来体会能暗示山在其中的特点,如“板桥”“泉声”两个词语,一静景,一动景,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山泉流水桥下潺潺的鸣声表现出来,给人以画面感。
小题2:诗歌后两句主要叙述了山农性格及情感,分析时,可抓住关键词“莫嗔”的原因、“却喜”的理由来联想和形象,然后概括出山农的豪爽性格和丰收的喜悦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