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九)

时间:2019-06-29 18:15:1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之坐,终日不倦。危:高。
B.债了矣,勿为念也。幸:希望。
C.我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曹:辈,可译为“们”。
D.事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寝:息,止,可译为“搁置”。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士谦“以振施为务”的一组是
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
②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③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④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
⑤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学识渊博却淡薄名利。让他做员外郎,并被推举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找借口推辞了。隋朝建立后,一直没做官。
B.李士谦因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不曾喝过酒吃过肉。他非常节俭,即使亲朋好友来到家中,也只用黍米招待。
C.李士谦乐善好施,使“分财不均,至相阋讼”的兄弟“愧惧”、“推让”而成善人。
D.李士谦在族人眼中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也很高,故去时有上万人为他送葬。
小题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3分)
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
①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去”“拘”“为……所”各1分)
②这以后拿出数千石粟,借给乡邻,赶上这年谷物不熟,借粟的人没有用来偿还的,都来道歉。(“粟数千石” 后置定语、“贷”、“无以”、“谢”四点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中“危”应为“端正”的意思。
小题2:本题题干中“以振施为务”是“以帮助别人为责任”的意思。明白了这个意思可以得出答案。①表现李士谦少时德行;②从侧面表现其美德,但不属于“以振施为务”;⑤表明他的性格宽厚。)
小题3:B项中“家境贫寒”不对,其“家富于财”;“只用黍米招待”不对,原文是“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解答应注意“然”、“为”、“之”、“所”、“其”、“出”、“以”、“贷”、“值”、“无以”等字的解释。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博览群书,同时擅长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他做员外郎,赵郡王睿推举他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称病不去。隋朝建立后,终生不做官。因为父亲早死,不曾喝过酒吃过肉,(然而)等到亲朋来聚,就摆上盛酒食的器具,对着他们端正的坐着,一整天都不感到疲倦。李士谦家族人多,曾经来到李士谦的住处,面前满是丰盛的饮食,(士谦)却先摆上黍米,对众堂兄弟说:“孔子说黍排在五谷中第一位,荀子也说先吃黍稷,古人崇尚的,难道可以违背吗?”无论年幼的还是年长的都很恭敬,回去后互相说:“见到君子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道德不高啊。”
(李士谦)家里富裕,但自己处处都很节俭,每每以帮助别人为责任。州里有死了人而家里又无法安葬的,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有兄弟间财产分配不均,以至互相争吵告状的,士谦听说之后拿出自己的钱财给了那个少的,使他的财产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两人很惭愧,互相推让,最终都成为善人。有个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牵到凉快的地方喂着,比牛的主人照顾得还好。看见有人偷割他的禾黍,却默默地避开。他的家童曾抓住一个偷粟的,士谦安慰这人说:“这是贫穷所致,不应该责备。”就让放了他。他的仆人曾和同乡人董震因喝醉酒比力气,董震掐住仆人的咽喉掐死了。董震很害怕,向士谦请罪,士谦安慰他说:“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请罪呢!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士谦性情宽厚,类似的情况很多。
这以后他拿出自家的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赶上这年谷物不熟,债家没有用来偿还的,都来向李士谦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把向他借债的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为他们摆下丰盛的酒席,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契约,说“你们的债全勾销了,希望不要再为此挂念了。”让借债的人各自回去。第二年,大丰收,欠债的人都争相来向他还债,李士谦拒绝了,一点都没有接受。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那些贫困的人家。赵郡的农民非常感激他。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李景伯等认为士谦善行品性在乡村山野闻名,分条记下他的行为、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他一个“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D.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C.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D.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3.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朝菌不知晦朔(一个月)? B.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回旋而上)?
C.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汲汲然)? D.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肯定)?
4.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彼且奚适也?
A.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D. 某所,而母立于兹
5. 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4分)
(1)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2分)
(2)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分)


参考答案:1.D2.A3.D4.A5.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卢怀慎,滑州人,盖范阳著姓。祖悊,仕为灵昌令,遂为县人。怀慎在童卯已不凡,父友监察御史韩思彦叹曰:“此儿器不可量!”及长,第进士,历监察御史。神龙中,迁侍御史。
迁黄门侍郎、渔阳县伯。与魏知古分领东都选。开元元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黄门监。薛王舅王仙童暴百姓,宪司按得其罪,业为申列,有诏紫微,黄门覆实。怀慎与姚崇执奏“仙童罪状明甚,若御史可疑,则它人何可信?”由是狱决。怀慎自以才不及崇,故事皆推而不专,时讥为“伴食宰相”,又兼吏部尚书。以疾乞骸骨,许之。卒,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成。遗言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帝悼叹之。
怀慎清俭不营产,服器无金玉文绮之饰,虽贵而妻子犹寒饥,所得禄赐,予故人亲戚无所计惜,随散辄尽。赴东都掌选,奉身之具,止一布囊。既属疾,宋璟、卢从愿候之,见敞箦单藉,门不施箔。会风雨至,举席自障。日晏设食,蒸豆两器、菜数桮而已。临别,执二人手曰:“上求治切,然享国久,稍倦于勤,将有憸人乘间而进矣。公第志之!”及治丧,家无留储。帝时将幸东都,四门博士张晏上言:“怀慎忠清,以直道始终,不加优锡,无以劝善。”乃下制赐其家物百段,米粟二百斛。帝后还京,因校猎、杜间,望怀慎家,环堵庳陋,家人若有所营者,驰使问焉,还白怀慎大祥,帝即以缣帛赐之,为罢猎。经其墓,碑表未立,停跸临视,泫然流涕,诏官为立碑,令中书侍郎苏颋为之文,帝自书。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选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宪司按得其罪按:审理
B.由是狱决狱:案件
C.公第志之第:首先
D.还白怀慎大祥白:禀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能直接表明卢怀慎“清俭”的一组是(?)(3分)
①服器无金玉文绮之饰
②所得禄赐,予故人亲戚无所计惜,随散辄尽。
③赴东都掌选,奉身之具,止一布囊。
④既属疾,宋璟、卢从愿候之,见敞箦单藉,门不施箔。
⑤驰使问焉,还白怀慎大祥,帝即以缣帛赐之,为罢猎。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台调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卢怀慎与姚崇上奏说:“王仙童罪状十分明白,如果御史都可以怀疑,那么其他人怎么还能够相信呢?”这表现他忠贞正直。
B.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事务都推让给姚崇,自己则概不专断,当时人讥笑为“陪伴吃饭的宰相”。
C.卢怀慎得病后,宋璟、卢从愿去等候在那里,见铺的席子单薄而破旧、门上没挂帘子,适逢有风雨刮来,举起席子遮挡自己。
D.玄宗得病后,宋璟、卢从愿去看望,见铺的席子单薄而破旧、门上没挂帘子,适逢有风雨刮来,举起席子遮挡自己。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第,特意的意思。
小题2:D。④⑤两句都是从侧面表现的。
小题3:鉴于上两题难度较大,此题设计得较简单。主要考查了“候”的含义。
译文:
卢怀慎是滑州人,大约是范阳的著名家族。祖父卢悊,任官灵昌县令,于是成为灵昌县人。卢怀慎在儿童时已经不凡,父亲的朋友监察御史韩思彦感叹说:“这个儿童的才器不可限量!”到他长大,中了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神龙年间,升任侍御史。
升任黄门侍郎、封爵渔阳县伯。与魏知古分别掌管东都的选举事务。开元元年,进任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任黄门监。薛王舅舅王仙童暴虐百姓,御史台调查掌握了他的罪行,已经申报立案,这时又有诏书命紫徽省、黄门省覆核查实。卢怀慎与姚崇上奏说:“王仙童罪状十分明白,如果御史都可以怀疑,那么其他人怎么还能够相信呢?”于是结案。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事务都推让给姚崇,自己则概不专断,当时人讥笑为“陪伴吃饭的宰相”。又兼任吏部尚书,因疾病恳请退休,被批准。去世,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文成。留下遗言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玄宗对此十分伤悼并感叹。
卢怀慎清廉俭朴不经营产业,衣服、器物上没有用金玉做的豪华装饰,虽然地位尊贵但妻子儿女仍然寒冷饥饿。得到的俸禄赐物,毫不吝惜地给予朋友亲戚,随给随无,很快散尽。赴任东都去掌管选举,随身用具只有一个布袋。得病后,宋璟、卢从愿去看望,见铺的席子单薄而破旧、门上没挂帘子,适逢有风雨刮来,举起席子遮挡自己。天晚了摆饭招待,只有两盆蒸豆、数碗蔬菜而已。临别时,卢怀慎握着二人的手说:“主上急于求得天下大治,然而在位年久,对勤勉稍有些厌倦,恐怕要有险恶之人乘机被任用了。你们记住这些话!”到治丧时,家里没有留下储蓄。玄宗当时将要前往东都,四门博士张星上言说:“卢怀慎忠诚清廉,始终以正直之道处世,对他不给予优厚的赏赐,就不能劝人从善。”于是下诏赐他家织物百段,米粟二百石。玄宗后来回京师,在鄂、杜间打猎,望见卢怀慎家围墙简陋低矮,家人像办什么事,就派使节驰往询问。使节回来报告说是卢怀慎死去二十五个月后的大祥祭祀,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得病后,宋璟、卢从愿去看望,见铺的席子单薄而破旧、门上没挂帘子,适逢有风雨刮来,举起席子遮挡自己。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养狸述
[唐]舒元舆
  野禽兽可驯养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狸。狸之性,憎鼠而喜爱①。其体趫②、其文班。予爱其能息鼠窃,近乎正且勇。尝观虞人有生致者,因得请归,致新昌里客舍。舍之初未为某居时,曾为富商家廪,墉堵地面,甚足鼠窍,日有鼠络绎然。某既居,果遭其暴耗。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或暂黾倪跧③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其穿巾孔箱之患,继晷而有。昼或出游,及归,其什器服物,悉已破碎,若夜时长留钍④续晨,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或知之,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予心深闷,当其意欲掘地诛剪,始二三十日间,未果。颇患之,若抱痒疾。
  自获此狸,尝闺关实窦,纵于室中,潜伺之。见轩首引鼻,似有鼠气,则凝蹲不动。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狸忽跃起,张爪呀牙,划泄怒声,鼠党帖伏不敢窜,狸遂搏击,瞬视间,群鼠肝脑涂地。迨夜始背钍潜窥,室内洒然,予以是益宝狸矣。常自驯饲之,到今仅半年矣,狸不复杀鼠,鼠不复出穴。向之韫椟服物,皆纵横抛掷,无所损坏。
  噫!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是以知吾得高枕坦卧,绝疮瘠之忧,皆斯狸之功。异乎!鼠本统乎阴虫,其用合昼伏夕动,常怯怕人者也。向之暴耗,非有大胆壮力,能凌侮于人,以其人无御之之术,故得恣横若此。今人之豸苟无狸之用,则红墉皓壁,固为鼠室宅矣。甘醲鲜肥,又资鼠口腹矣,虽乏,人智其奈之何?呜呼!覆焘之间,首圆足方,窃盗圣人之教,甚于鼠者有之矣。若时不容端人,则白日之下,故得骋于阴私。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斩,纣朝鼠多而比千剖,鲁国鼠多而仲尼去,楚国鼠多而屈原沉。以此推之,明小人道长而不知用君子以正之,犹向之鼠窃而不知用狸而止遏,纵其暴横,则五行七曜,亦必反常于天矣,岂直流患于人间耶!(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注】①爱:通“瑷”,隐蔽。②趫:行动轻捷。③黾悦跧:黾(mǐn):勉强。悦(luō):狡猾。跧(quán)蜷缩。④钍:油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禽兽可驯养而有于人者——裨:帮助
B.未顷,则椟又矣——孔:打洞,咬穿
C.见首引鼻——轩:轩昂
D.鼠不独吾物——耗:损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近正且勇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B.①役夫更吻驱呵   ②竖子不足
C.①甚鼠者有之矣   ②青,出蓝而胜于蓝
D.①岂流患于人间耶  ②玉盘珍羞万钱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新昌里客舍老鼠“恣横”的一组是(?)
①或暂黾悦跬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
②其穿巾孔箱之患,继晷而有
③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
④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
⑤张爪呀牙,划泄怒声
⑥甘醲鲜肥,又资鼠口腹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作者认为野生的鸟兽可以驯养了来帮助人类,这是他从狸猫的身上得出的一个道理,作者开篇即明确表明他喜爱狸猫的原因在于狸猫性格“憎鼠”。
B.作者人住新舍后,果然遭到严重的鼠患。老鼠们常常白天成群出没,虽然敲打拍击呵斥吓唬,它们一点也不畏惧,作者颇为忧虑,以至于得了痒病。
C.自从得到了那只狸猫后,效果极为明显,只有半年的时间,狸猫不用再抓老鼠了,原先藏在柜子里的衣物,都随便放置,没有被老鼠损坏的。
D.文章结尾,作者用讽喻手法指出,若不任用君子来端正方向,就会如同老鼠盗窃时却不知道用狸猫遏止,放纵小人横行和暴戾,就会祸害人间。
(5)将文言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心深闷,当其意欲掘地诛剪,始二三十日间,未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迨夜始背钍潜窥,室内洒然,予以是益宝狸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斩,纣朝鼠多而比干剖,鲁国鼠多而仲尼去,楚国鼠多而屈原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A
(4)D
(5)①我心里非常烦闷,如此情况真想挖地找鼠洞将它们杀灭剪除,这样开始(想了)二三十天,没有结果。
   ②等到夜晚再遮掉灯光查看,室内清清净净,我因为这更加珍视狸猫了。
   ③所以桀朝鼠辈多而致使关龙逢被斩,纣朝鼠辈多而致使比干被剖胸取心而死,鲁国鼠辈多而致使孔子离去,楚国鼠辈多而致使屈原自溺汨罗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参考答案: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每两处为1组,1组1分;错1处则该组为0分。】


本题解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本题“虽”、“而”、“宋初”、“尝”、“太祖”这些标志性词语是断句的关键。
考点12: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府第,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一部二十篇的《论语》。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赵普)曾经上奏推荐某人去做某官,太祖没有采用。赵普过了一天又重新上奏推荐,(太祖)还是没有采用。再过一天,赵普又用此人上奏,太祖大怒,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下来拾走它们回去了。他日补全了撕碎的奏章,如同开始一般上奏。太祖方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