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七)

时间:2019-06-29 18:01:1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苹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释:①苹(pín):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用了拟人和夸张。表达了作者对山色的喜爱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②,凫雁满回塘。
【注】①铎:马铃。②杜陵:长安城南,代指作者故乡长安。
(1)“明驿墙”中的“明”字,有的版本作“照”,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3分)
(2)“凫雁满回塘”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1)“明”字更好。因为“照”字只是客观地表现了枳花的白色鲜亮,映照着驿墙;而“明”字则显出枳花既白亮又茂盛,它的映照使整面驿墙都显得明亮起来,这正好呼应着天色未亮的“早行”特点。
⑵“凫雁满回塘”是虚写梦中的故乡杜陵,春回水暖,凫雁自得其乐;此景恰与眼前“早行”的寒凉、凄冷之景形成对比,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借此景反衬出漂泊之人落寞的思乡之愁。


本题解析:诗歌起笔即现客行之悲:住简陋茅店,鸡鸣趁月即起。天还黑,只好借枳花映照驿墙的亮色牵马出行。天还冷,踏过结霜的板桥立刻留下清晰的足迹,远望山路落满了萧索的槲叶。昨夜梦中的故乡,早已是春回水暖,凫雁畅游;如此差距,怎不叫离乡的诗人顿生伤悲和思念?颔联历来为人称颂:纯用名词叠加将六种景物连缀起来,意象具足,于声色动静中,既见“早行”特点,又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早行”之景如在目前。
点评:本题的第二小题是一个突破,从提问上看是一道路作用题,而仔细分析是一道鉴赏表现手法的题,因为诗歌的表现手法与作用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考生一定要审清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6分)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小题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
小题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小题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根据“云对宿”与“月相寻”很容易确定拟人手法。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小题2: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一联“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的内容,再结合注释①中“罢官后常到此游憩”就可揣摩出诗人这样说的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浅析《炉中煤》一诗的主旨及形式特点。


参考答案:
诗人把自己比喻为正在炉中燃烧的煤,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以奔放热烈的情绪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形式整齐,循环往复,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富有美感。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的主旨及形式特点的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
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
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
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注释】芰:菱角。飐:因风而颤动、飘扬。
小题1:此小令的前五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
小题2:请赏析此小令在写景上的表现手法。(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此小令描写了烟水、晴岚、人家、画檐、芰荷、沙鸥、香风、珠帘这些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意象(答对四种意象就给2分)。表达了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态和对江南美景的赞叹之情(答对一种感情即可给1分)。
小题2:此小令在写景的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①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手法1分,分析1分)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手法1分,分析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第一问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抓住每一句中的名词加以概括即可;第二问考查理解诗歌情感,解答时可抓住最后一句“爱杀江南”来理解。
小题2: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题干要求明确是写景上的表现手法,因此答题时就可想到动静结合,远近、色彩、上下等写景角度,然后根据诗句内容对号入座。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