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7:25:19
1、阅读题
鸽 子 哀 歌
⑴飞禽离不开高天阔穹,它们需要在那里展翅飞翔,那里才有它们的生路。
⑵总还记得,在第13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泰国国王要放飞一只鸽子。这一寓意和平亲睦的善举,算是主办者精心安排的精彩一幕。可是,全亚洲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许都看到了,当国王把鸽笼打开后,那只鸽子却在笼子里呆着,迟迟不肯亮翅,整个华目体育中心的鸽子也因此无法放飞,随它一道腾空。直到国王的侍从伸手去笼子里赶它几下,那厮才扑棱棱地扇起双翅,朝天空飞去。
⑶我禁不住要问,那只鸽子怎么啦?
⑷在我看来,鸽子本就属于蓝天。那一片纯净的透明的蔚蓝,才是鸽子类初始的又是永恒的乐园。在那里,它的翅膀可以尽情地划动空气,翱翔的身姿衬着蓝天白云,不仅优美,更有一份飘逸和傲岸。飞越绿水青山时,连收缩在腹下的双趾也显出苍劲的力度。飞翔着,清风属于它,阳光属于它,霞彩虹霓属于它,生命最可贵的自由也属于它。
⑸华目的鸽子怎么啦?怎不向往着广阔无垠的天空?天空飘游的云彩不是在片片呼唤吗?
⑹鸽子周身的羽毛颇有光泽并富色彩层次,证明它绝非上帝创造的凡庸物种。那琥珀色的宝石般的眼睛,闪着晶莹清澈之光,透出灵性的智慧,常常让我心驰神往。这样的生灵最应懂得自己生命的归宿和尊严所在。
⑺时至今日,充满野性及自由搏击精神的鸽子是没有了。经过长期驯化,一切堪称优良的鸽子必须是很懂得在天空稍稍徘徊就飞回主人安排好的笼子里去的那种,哪怕千里之外,也能穿云破雾栉风沐雨认向返巢,那才是上等鸽,值得了好价钱;不懂得飞回原先窝巢的鸽子,那是劣鸽孬鸽。即便是劣鸽孬鸽,迷路了,被别的鸽群诱走了,也只是从一只鸽笼进了另一只鸽笼而已。
⑻没有鸽哨的天空,多么空旷而寂寞,多么让人惆怅;如今的鸽子都被套上了鸽哨,响着自甘驯养的声音,更让人听出一声声悲凉。我们抬头所能看到的城市上空的鸽子都是有主的了,他们必须飞回人类为它们所营造的安居之所,无一例外。我无从考证这漫长的演绎历史,何等奇黠何等残酷。我只能设想,在最初的时候,鸽子都是野生野长的,在草丛岩缝中度日月。野鸽中的精英刚被逮进笼里时,也许愤懑过反抗过,想冲破牢笼重回蓝天,追寻自由自在的生活。只是,待饱尝了一段不必在凄风苦雨中飞腾寻觅,就有足够的现成食物吞咽食囊的舒畅日子后,就觉得活在笼子里并不怎么坏,直至把鸽笼视为理想的伊甸园。每餐饱食之后,便咕咕小唱,剔剔羽毛。于是,在笼子里嬉戏繁衍,乐享天年,把忠实于笼子的习惯进化为天性,代代遗传,野鸽终于成为具有辨向恋巢特性的家鸽。我想大致的过程就是如此。只是,家鸽再也不是先前的鸽了,这个族群还会有与其他飞禽竞争的勇气和能力吗?恋巢情结早已是那双象征着自由搏击坚韧向前的翅膀的鸽子的枷锁,想让它们重返云天山野,已是它们再也无法忍受的落没和痛苦了。
⑼在笼子里呆久了的鸽子,渐渐失去了回归自然的天性,再也离不开那有吃有喝悠闲舒适的笼子了,上苍给鸽子一双翅膀已是多余,已是日子的累赘。这是鸽子们的悲哀。
⑽泰国国王要放飞的,或许正是一只这般让人悲哀的鸽子。
⑾那一刻,我真想把手臂伸到曼谷华目体育中心的主席台上,赶一赶那一只想赖在或懵在笼子里的东西,为越来越贪图安逸、腐蚀个性的人类做一次警告。
1.抒情散文的主要作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借“鸽子的哀歌”告戒人们什么道理?(续答)
答:作者以鸽喻人,告戒人们人类和鸽子一样
2.联系下文第(9)段,第二段中“那只鸽子却在笼子里呆着”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
3.第⑷段有些写景词句,比如“那一片纯净的透明的蔚蓝”、“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续答)
答:描写优美的环境,衬托鸽子
4、鸽子的翅膀原本象征:
现在它的翅膀却套上了枷锁,这个枷锁是:
5.属于天空的鸽子和属于笼中的鸽子本质的区别在于:
17.这是一篇倾注作者感情的散文,请以第⑺段画线句为例进行分析,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先观点,后用表达此种感情的词语做论据加以说明)?
答:包含了作者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共20分)
渡头闲想
施蛰存
①乡间的小径把我引到这渡头来了。我该说它是古渡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似乎以古渡较有诗意,然而恐怕这个渡头未必古;倘若说是野渡呢,“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未尝不妙。无奈这里的渡船上明明有人,船也忙得没有横的工夫,喔,让我想来,还有什么形容渡头的现成字眼呢?虽然花工夫翻几部书,也许会搜索出一些来的,可是一个形容词又值得了几文钱!
②当我走到渡头时,在我前面的三个人都已经下了船。我立在岸上,看着这三个静静地站立在船中的渡客和把着橹的舟子。说不定这时候他们对于我的怀疑比我对于他们的更大,这是从舟子招呼我的语气中可以分明地听懂的:摆渡吗?——在没有回话之前,我先在自己心中照样问了一句,“摆渡吗?”于是我摇摇头。这摇摇头,在那舟子眼里,一定是以为我表示了并无摆渡之意,而实际上呢,我只是一种蒙蒙昧昧的不置可否的举动。
③何以不置可否?那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这摆渡的意味。我知道在一刻之后,这渡船就会撑到对岸去的,船里的这些渡客也会在对岸上了岸,继续他们的行程。但我呢?我非但不知道对岸是什么地方,就连现在我伫立着的究竟是什么处所也全不熟悉。我将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呢?
④当我沉思的一刹那,已又有四五个乡人从田垄走来,相扶着下船。小小的渡船的两舷,已经贴着水面了。那舟子摇动着橹,发着轻柔的欸乃声,于是这渡船横流而去了。
⑤“容与乎中流”,“春水船如天上坐”,我以为通常的情形下,坐船是一种人生的逸趣,不管坐船的或撑船的是忙人抑是闲人,是快乐人抑是忧愁人,当他在这飘浮之际,我想他一定能有至少十分钟来欣赏这乘船的滋味的。可是我觉得这乘船的趣味却不足以描绘那些摆渡的客人们。
⑥你试回头一看那渡船上的情形怎样?渡船的行程是不自然的,它的橹自如一把截断江流的利剪。然而它又并不爽快地剪,它还得防备着拦腰而来的船头,因此只好曲曲折折地剪过去。那些渡客们既无风景可看,又无并行的船舶可以引为伴侣,而且更无那样闲逸的兴致。只因他们在下船的时候,心中就想到了上岸。他们乘船的观念,是无异于在岸上匆急地步行的——不,恐怕还更为严肃一些,你看他们各自静悄悄地鹄立着,即使是相识的同行者,也不再像在岸上步行时那样地谈笑自若了。
⑦至于那舟子呢?他的命运也不同于普通的舟子。他没有浮家泛宅的乐趣,却又必须每天生活于水上。他终日沉默地摇着橹,从此岸到彼岸地转运着一些匆急的旅人。“逝者如斯夫!”而他却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真是单调的生涯啊!
⑧我想,做渡船上的舟子的,必须是个头脑简单的人,或是乐天安命的人。我想起以前所见到过的许多摇渡船的,他们好像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也许他们并不觉得生涯之单调,他们并不嫌厌他们的职业。看他们漠不经心地等候着渡客,又漠不经心地摇着船到对岸去,又漠不经心地从船板底下取出一瓶酒来仰头饮着——是的,他们大多是喝酒的,这种对于生活的恬淡态度,真使如我这样为衣食而奔走的人觉得不可理解了。倘若他不是一个简单的白痴,就一定是一个善于处世的哲人;然而这两种人在外表上是本来没有什么差异的。
⑨现在,他已经从对岸渡了一船的客人回来了——回来?喔,我不知道这在他可算得是回来否?一左一右的欹侧着,这笨拙的渡船已经在渐渐地迫近了。我分明看见,那舟子老是望着我。我知道他不能了解我,也许更甚于我不能了解他。明明走到了渡口,却决无渡江之意,既然如此,那么独自匆急地踱到渡头来做什么呢?至于既非觅渡,又不回步,这样痴呆地立在岸上,又是什么用意呢?我想这喝饱了老酒的舟子恐怕未必会感觉到我因为正踟蹰于生命的江流的渡头,而不禁有单调之感吧。
⑩客人们一个个地上岸了。他们各人付给了渡资——并不交与舟子的手掌中,他们都很熟悉地把铜元放在船板上,兴奋地一跃上岸,继续各人的行程了。这使我偶然想起德国诗人乌兰的《渡头咏》?的末一节来:
哦,船夫,拿去吧,
我出三倍的摆渡钱。
因为除了岸边的我,
还有你所看不见的
一双魂灵在我身边。
喔!这样说来,或许每个人都负载着灵魂行路,做人的责任也太重得可怕了,四野苍茫,我真凛然于这出三倍渡船钱的客人身旁看不见的一双魂灵了。
注释:?乌兰,一般翻译为乌兰德,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及民谣有民间传说的风格。本诗描绘了一个人带着自己(以及友人)的灵魂摆渡的情形。
小题1:从全文看,第③段中“摆渡的意味”指的是?。(2分)
小题2:第⑤段写了通常情况下泛舟的“逸趣”,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3:在第⑦段与第⑨段末尾,作者都用了“单调”一词,但含义不同。
第⑦段的“单调”的含义是:?
第⑨段的“单调”的含义是:?(2分)
小题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作者从不知如何形容眼前的渡口入笔,开篇诙谐幽默又引人入胜。
B.第④段欸乃的桨声,既写眼前景况,又起到引出作者思绪的作用。
C.文章第②段与第⑨段相互照应,表达出作者恨无知音的沮丧之情。
D.第⑩小节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渡船上客人们的淳朴与诚信。
E.文章由渡口所见引发感慨,展现了一个文人苦闷迷茫的精神世界。
F.文章引用古诗文名句,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又丰富了文章内涵。
小题6:文章结尾引用了德国诗人乌兰的《渡头咏》,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请作赏析。(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后面题目。
笑声的魅力
舒 婷
人生本来十分平淡。
空难、雪崩、战争,冤狱和被绑架,这类九死一生的恐怖经历,电影里虽然极力渲染,呼之欲出,毕竟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概率微乎其微。所谓人如蝼蚁,柴米油盐,生老病死,说起来,绝大多数人庸庸碌碌,过的都是正常生活。因此才有漂流、跳伞、飚车、泅渡海峡甚至赌博吸毒等等自讨苦吃的吉尼斯世界记录。本来玩的就是心跳嘛。
那不为外人所知的情感风暴,伤亲失侣,受遗弃遭背叛,中奖升职,就连天上掉下肉包子这种大喜大悲,同样能致人于死地。但各人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是杀人或自杀?其凶险程度只有自己知道。况且现代人越来越自闭,麻木和冷静成为防卫本领,一颗石子能否激起千层浪已够怀疑,反正脸上总是微波不兴。
中国人还不习惯找心理医生,尽管这个行业正在大城市悄悄兴起。生活是庸常的,是微尘的叠加,是无处逃遁的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的滴水蚀石的时光。如何抗衡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诗人开出的药方是“保持几分童真”,宗教提倡“一颗平常心”,男人呼吁浪漫,女人渴望情趣。电视上的综艺节目例如“欢乐总动员”里的搞笑、相声小品、卡拉OK、全民健身运动、旅游、美食和周末PARTY等休闲项目开始获得它应有的位置。
然而一枝玫瑰花的奉献或某个晚上的笑逐颜开,仅能局部或短期缓解现代都市生活的紧张和压力。要维护心理健康,莫过于换一种眼光,就像打开一扇新窗户,迎接早晨升起的同一轮太阳。
有一本好书叫做《享受每日生活》,是美国人托马斯·穆尔写的。他说:“当我们把简单的用餐变成宴请,摆下饭桌就是请灵魂出席。盘子、杯子和刀叉可能就是唤起一个家族记忆的物件,或者仅仅是漂亮的餐桌上的用具。一块桌布、餐布、蜡烛、甚至一个矮托架,能把普通的用餐变成一次不平常的经历。”最后他强调了营造环境魅力的至关重要。“在这种心态下,灵魂出现在前台,而对人生的延续和生活中的喜忧的实实在在的关注,至少是暂时隐退到了幕后。”
即便看起来似乎唾手可得的幸福场面,对于浮躁急切、物质利益至上的现阶段中国人来说,也显得过于矫情和浪费了。多少人不是用快餐盒匆匆果腹,就是把餐桌当战场,商业的、政治的、处心积虑的、患得患失的,蜡烛和鲜花变成了道具。难怪有报道说: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患者已占人数的20%-40%。
但我们首先可以做到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对人生持有一份幽默感。
对迟到的恋人说:幸亏你终于来了,那只近视的鸟错把我当一棵树,正打算在我肩上孵蛋呢;安抚大发雷霆的母亲:放心吧,虽然我是最后一个出考场,成绩却没那么差,是倒数第二名;阳台上掉下衣架,砸了脑袋,抬头揶揄迭声道歉的邻居:早通知我,好戴钢盔呀。下次若不能抛个绣球来,至少落一根烤鸡腿如何?
下雨,自己淋得像落汤鸡,目送扭着高跟鞋继续奔跑的胖嫂,有趣;排长队求职面试,看左右有人念佛有人冒汗有人不断上厕所,心中一乐,忽然看破红尘,也去上厕所;接朋友,火车却晚点,有人频频看表,有人持续拨打手机,还有人守着询问处纠缠,你饶有兴味地研究他们的眼神、手势、衣着和口音,推想他们要接的亲戚、朋友、上司或情人,时间不知不觉过去,远方来的朋友笑眯眯站在你面前。
只要你睁大好奇的眼睛,只要你怀有善意,你总能从司空见惯的老环境中发现有趣的事物,轻松自己的心情,也给周围的朋友带来笑声。
小题1:文章开头说“人生本来十分平淡”,这“平淡”一词在下文三段中都有一句话作解,请将他们找出来。(4分)
小题2:第五段“一枝玫瑰花的奉献”和“某个晚上的笑逐颜开”分别指的是什么?(6分)
答:⑴一枝玫瑰花的奉献:
⑵某个晚上的笑逐颜开:
小题3:作者提倡调整调整心态,学会对人生持一份幽默感,第九、十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幽默感的?(6分)
第:⑴第九段:
⑵第十段: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 )
A.正因为生活平淡,才有了人们对惊险、刺激生活的追求。
B.“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指的是人们生活是庸常的,使人毫无压力,空虚无聊,精神上太“轻”,没有支撑点。
C.作者认为要想达到长久消除都市生活的紧张和压力,就必须维护心理健康,要学会换一种眼光看世界,看人生。
D.营造环境魅力至关重要,它构成了现阶段中国人进行商业、政治交易的一种手段。
E.“灵魂出现在前台,而对人生的延续和生活中喜忧的实实在在的关注,至少是暂时隐退到幕后。”这句话让人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4、阅读题 简答题(10分)
(1)苏轼有句云:“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即将开始的是哪一场战争?请简述战争的前后经过。(5分)
答:?▲?▲?
(2)下面这段自白是《哈姆雷特》中哪位人物所说?他为什么要忏悔 ?(5分)
我的王冠,我的野心和我的王后。非分篡取的那些还在手里,就能幸邀宽恕吗?在这肮脏的人世,罪恶的镀金的手也许可以把公道推开不顾,暴徒的赃物往往就是枉法的通路;可是天上却不是这样的,在那边一切都无可循避,任何行动都要显现他的真相,我们必须当面为我们自己的罪恶作证。那么怎么办呢?试试忏悔的力量吧。什么是忏悔的力量办不到的呢?可是对于一个不能忏悔的人,这又有什么作用?啊,像死亡一样黑暗的心胸,越是挣扎,越是不能脱身的粘住了的灵魂!救救我,天使们!试一试吧:屈下来,顽强的膝盖,钢丝一样的心弦,变得像新生婴儿的筋肉一样柔软吧!但愿一切转危为福!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礼俗社会是人们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E.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小题2: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C.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D.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中国社会的乡下人被称为“土气”?(4分)
小题4:结合文意,简要概括乡土社会有哪些特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