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三)

时间:2019-06-29 17:24:5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调查:世界上谁最快乐?在上万个答案中,有四个答案十分精彩,他们分别是:吹着口哨欣赏自己刚刚完成作品的艺术家;给婴儿洗澡的母亲;正在沙地里堆城堡的孩子;劳累了几个小时终于救治了一位病人的外科大夫。
  要求:以“快乐”为话题,自拟文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设计快乐
  常常有同学问我,你为什么每天总是笑呵呵的呢?难道你就没有一点烦恼吗?我说:“我想周游世界,可是兜里没钱;我想门门功课都拿‘优’,可是事与愿违;我想当作家,可是没那分才华……然而苦恼又有何用呢?”
  有人说苦恼是人自己设计的,其实快乐又何尝不是自己设计的呢?
  那次,好友荣岩听了别人的传言对我产生了误会。我默默地听他说完指责我的话后,刚要解释,他却愤然离去。还有什么事比失去朋友更使人难过的呢?放学后我骑着自行车箭一般地冲向前去,突然一个急刹车,我差点被车撞到了。我骑着车去我和荣岩常去的公园了。那个公园此时非常静,没有一个人。那个公园里有一个双人秋千,那是我和荣岩经常一起荡的秋千。这次我却自己踏上了这个双人秋千。秋千被我摇动了,我没坐稳,差点被甩了下来。这一甩没事,却让我看见了我的好朋友回到了我的身边。当时我以为自己在做梦,但那却是真的,绝对不是梦。他问我怎么一个人玩这双人秋千?我坦然地回答道:“我在设计快乐”。我们俩踏上秋千,此时的烦恼和不快全都消失了。
  一个垂钓者在河边等了一天没钓到一条鱼,然而他在回去时依然能够快乐地唱着歌。我问他为什么没钓到鱼还那么高兴?他说:“鱼咬不咬钩是它的事,而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是的,我们看到有的人自寻烦恼,我们都会说:“自找的”。其实快乐也可以自找。那就要看你会不会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了。如果你找到了,你一定一生都如此快乐。如果你不会,那么你一定会一辈子都生活在烦恼之中。我可以坦然地面对苦恼,也可以尽情地享受快乐。我真希望让自己一辈子都快乐。快乐虽然可以一直伴随着我们,但苦恼也一样。因此我们应坦然地面对苦恼。我们一定要战胜苦恼并拥有快乐。
  同学们,别忘了生活的路正长,别忘了青春的火正旺。迈出沮丧的怪圈吧!请设计你的快乐,阳光下尽展你迷人的笑颜。
  简评
  本文构思新颖,选材真实自然,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要设计自己的快乐并拥有快乐。语言生动而流畅,说理和事例都有说服力。


本题解析:快乐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人们的生活,除了对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与满足外,还要追求快乐。快乐它是包含着幸福、喜悦、舒畅、乐观、向上、达观等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它是渗透在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休闲等具体活动中的一种心态、一种感受、一种体验。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享受自己的快乐。快乐是所有人的追求,从三岁儿童到百岁老人,人人都希望自己每一时刻、每一天、每一年、乃至整个人生都生活在快乐之中。然而这世界又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快乐要求。这其中必定有满足与渴望、付出与得到、多与少等诸多矛盾。因此围绕着“快乐”这个话题,可以描述你在快乐的生活、学习中的经历感受,可以记述你对快乐生活的寻觅追求,也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阐释快乐的真谛……只要围绕“快乐”拟题选材,都是符合要求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钱学森生前已有“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誉。不过,他令世人景仰的不仅是生前身后名,更是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同国家荣辱与共的不朽精神。当下,学界浮躁而官僚的风气、某些学者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令人担忧。有网友发帖说:一代大师走了,而继承大师精神的人却寥寥无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作文。
欣赏的对象众多:他人、自我,自然、社会,文学、艺术……
欣赏的方式多样,但吹毛求疵不是欣赏,人云亦云不是欣赏,照单全收更不是欣赏。欣赏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
请以“欣赏是一种素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请将题目抄写到作文纸上;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本题先解说“欣赏”的内涵,再说明“欣赏”的外延,继而指出“欣赏”的方法,最后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欣赏”的观点,强调“欣赏”是一个优秀的现代人的应有素养。题中主干内容的4句话,有观点,有材料,也有论证过程,俨然一则微型议论文。
本题写议论文容易得高分。观点是命题者已经明确提出来了,故顺向立意比较合适。由于材料比较详尽,且有些内容原题中已作了论证,故重点放在怎样学会欣赏这一思想高点来论证,更切合题目深意。如果具体描述学会欣赏的一个过程,写得生动也可得到较高的分数,但较难进入一类文档次。
因为言论类文章的思维逻辑一般总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本质特点,虽然具体文章的形式可活泼多样。前述写作重点放在怎样学会欣赏上,就是说,别人讲过的话尽量少写。在表达清楚学会欣赏这一中心论点之后,快速转到如何欣赏以及欣赏途径的议论上去,即重点写“怎么办”。比如,对人对事,要努力理解与尊重,援引实例来论证,说明理解与尊重的意义和作用。再比如,在符合实际的前提下,充分肯定自己的思想行为,热情赞扬他人他事(当今我们的生活中,人们都不大肯开口称赞别人),真诚评价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如果能注意正反对比论证,文章给人印象将更加鲜明深刻。
点评:就本次作文来看,有利于学生展开自自己的思维,关注生活,展示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观念和认识,展示自己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生活,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能力,最终能够引导学生从经历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转化到能够总结生活经验,指导生活未来,创造美好生活这样一个良性的轨道。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寻,就是“寻找”“探求”。寻幽探胜,饱览美丽的风景;寻根究底,探求科学的奥秘。异乡寻梦,故园寻根。寻求发展的机会,寻求人间真情,寻找心灵的归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以“寻”为话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写作指导:
作文审题难度不大,一段提示语不仅为学生的写作打开思路,同时含义丰富,学生都有过“寻”的经历与体验、期待与愿望,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有内容可写,也易于表达。本次作文整体还是不错的,均分在30分以上,有一批优秀作文突显出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提醒同学们注意:
(一)、扣题要紧。偏题,是作文的致命伤,不可掉以轻心。这次作文有的将作文要求完全推倒了写,分数会超低的,如开头就写“‘寻’即是‘不寻’”;有的前面写了很多游玩和儿时回忆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不出“寻”的意味来,只在结尾处贴上“寻”字标签;有的前文与“寻”无关,后文一两段才入题写“寻”,详略处理严重不当;有的作文与“寻”若即若离,关系不密。如何扣题,怎样扣得更紧,老师们会讲,以后还会讲很多。
(二)内容要丰富些、新颖些。有的同学写戏曲、写一个特定作家、写农民工子弟等等,就相比大部分同学写童年的记忆要好很多。平时阅读量要大,思考要多,别忘了勤于做笔记,同时,阅读就要有自己的阅读专长,如某一特定作家、某一部分名著等。
(三)、立意挖掘要深。主题要深,切入点就要小。不能面面俱到,空泛地谈如何去“寻”、“寻”的艰难与意义等。可选择某一点而谈,有针对性、有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在此基础上,追求“深”。你可以“寻”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也可以“寻”一般的学习做事的方法途径,而这些是低层次意义上肤浅的“寻”,它注重的是“寻”的结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寻”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好心情、真理、奥秘、知音、一方净土……它更多的是注重“寻”的过程。对于那些具有美感和哲理的东西,我们也许能够找到,也许一时还找不到,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寻”的本身就带着思考,体现着人生的境界。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价值的“寻”!
(四)、情节安排要曲折。在安排情节方面,考生往往平铺直叙,就“寻”写“寻”,讲求所谓“一气呵成”。没有起伏曲折,难分高潮低谷。完全可以尝试一些内容上的变化。如:“你每天拥有新的东西,同时也必然失去一些东西,对于那些失去了的,你还愿意去寻回来吗?”“假如你用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寻找一样东西,可找到后却发现它已经面目全非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在寻的过程中,你有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体验吗?”……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是写作的角度很多,这类题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经常做这样的训练,我们的思维必然会敏捷,深刻,作文水平自然会有提高。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荷兰,有一个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六十多年,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换过工作。
  也许是工作太轻闲,他又太年轻,他得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当自已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样的专注和细致,锲而不舍。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他们的都要高。
  借着他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
  从此,他声名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在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小人物,就是科学史上鼎鼎有名的活了90岁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个玻璃片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更广阔的前景。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细节,只不过我们没有去关注它罢了。许多伟大的发现实际上都离不开对细节的关注。
  根据上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