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7:24:58
1、写作题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调查:世界上谁最快乐?在上万个答案中,有四个答案十分精彩,他们分别是:吹着口哨欣赏自己刚刚完成作品的艺术家;给婴儿洗澡的母亲;正在沙地里堆城堡的孩子;劳累了几个小时终于救治了一位病人的外科大夫。
要求:以“快乐”为话题,自拟文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设计快乐
常常有同学问我,你为什么每天总是笑呵呵的呢?难道你就没有一点烦恼吗?我说:“我想周游世界,可是兜里没钱;我想门门功课都拿‘优’,可是事与愿违;我想当作家,可是没那分才华……然而苦恼又有何用呢?”
有人说苦恼是人自己设计的,其实快乐又何尝不是自己设计的呢?
那次,好友荣岩听了别人的传言对我产生了误会。我默默地听他说完指责我的话后,刚要解释,他却愤然离去。还有什么事比失去朋友更使人难过的呢?放学后我骑着自行车箭一般地冲向前去,突然一个急刹车,我差点被车撞到了。我骑着车去我和荣岩常去的公园了。那个公园此时非常静,没有一个人。那个公园里有一个双人秋千,那是我和荣岩经常一起荡的秋千。这次我却自己踏上了这个双人秋千。秋千被我摇动了,我没坐稳,差点被甩了下来。这一甩没事,却让我看见了我的好朋友回到了我的身边。当时我以为自己在做梦,但那却是真的,绝对不是梦。他问我怎么一个人玩这双人秋千?我坦然地回答道:“我在设计快乐”。我们俩踏上秋千,此时的烦恼和不快全都消失了。
一个垂钓者在河边等了一天没钓到一条鱼,然而他在回去时依然能够快乐地唱着歌。我问他为什么没钓到鱼还那么高兴?他说:“鱼咬不咬钩是它的事,而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是的,我们看到有的人自寻烦恼,我们都会说:“自找的”。其实快乐也可以自找。那就要看你会不会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了。如果你找到了,你一定一生都如此快乐。如果你不会,那么你一定会一辈子都生活在烦恼之中。我可以坦然地面对苦恼,也可以尽情地享受快乐。我真希望让自己一辈子都快乐。快乐虽然可以一直伴随着我们,但苦恼也一样。因此我们应坦然地面对苦恼。我们一定要战胜苦恼并拥有快乐。
同学们,别忘了生活的路正长,别忘了青春的火正旺。迈出沮丧的怪圈吧!请设计你的快乐,阳光下尽展你迷人的笑颜。
简评
本文构思新颖,选材真实自然,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要设计自己的快乐并拥有快乐。语言生动而流畅,说理和事例都有说服力。
本题解析:快乐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人们的生活,除了对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与满足外,还要追求快乐。快乐它是包含着幸福、喜悦、舒畅、乐观、向上、达观等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它是渗透在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休闲等具体活动中的一种心态、一种感受、一种体验。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享受自己的快乐。快乐是所有人的追求,从三岁儿童到百岁老人,人人都希望自己每一时刻、每一天、每一年、乃至整个人生都生活在快乐之中。然而这世界又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快乐要求。这其中必定有满足与渴望、付出与得到、多与少等诸多矛盾。因此围绕着“快乐”这个话题,可以描述你在快乐的生活、学习中的经历感受,可以记述你对快乐生活的寻觅追求,也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阐释快乐的真谛……只要围绕“快乐”拟题选材,都是符合要求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钱学森生前已有“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誉。不过,他令世人景仰的不仅是生前身后名,更是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同国家荣辱与共的不朽精神。当下,学界浮躁而官僚的风气、某些学者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令人担忧。有网友发帖说:一代大师走了,而继承大师精神的人却寥寥无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作文。
欣赏的对象众多:他人、自我,自然、社会,文学、艺术……
欣赏的方式多样,但吹毛求疵不是欣赏,人云亦云不是欣赏,照单全收更不是欣赏。欣赏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
请以“欣赏是一种素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请将题目抄写到作文纸上;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本题先解说“欣赏”的内涵,再说明“欣赏”的外延,继而指出“欣赏”的方法,最后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欣赏”的观点,强调“欣赏”是一个优秀的现代人的应有素养。题中主干内容的4句话,有观点,有材料,也有论证过程,俨然一则微型议论文。
本题写议论文容易得高分。观点是命题者已经明确提出来了,故顺向立意比较合适。由于材料比较详尽,且有些内容原题中已作了论证,故重点放在怎样学会欣赏这一思想高点来论证,更切合题目深意。如果具体描述学会欣赏的一个过程,写得生动也可得到较高的分数,但较难进入一类文档次。
因为言论类文章的思维逻辑一般总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本质特点,虽然具体文章的形式可活泼多样。前述写作重点放在怎样学会欣赏上,就是说,别人讲过的话尽量少写。在表达清楚学会欣赏这一中心论点之后,快速转到如何欣赏以及欣赏途径的议论上去,即重点写“怎么办”。比如,对人对事,要努力理解与尊重,援引实例来论证,说明理解与尊重的意义和作用。再比如,在符合实际的前提下,充分肯定自己的思想行为,热情赞扬他人他事(当今我们的生活中,人们都不大肯开口称赞别人),真诚评价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如果能注意正反对比论证,文章给人印象将更加鲜明深刻。
点评:就本次作文来看,有利于学生展开自自己的思维,关注生活,展示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观念和认识,展示自己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生活,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能力,最终能够引导学生从经历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转化到能够总结生活经验,指导生活未来,创造美好生活这样一个良性的轨道。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寻,就是“寻找”“探求”。寻幽探胜,饱览美丽的风景;寻根究底,探求科学的奥秘。异乡寻梦,故园寻根。寻求发展的机会,寻求人间真情,寻找心灵的归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以“寻”为话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写作指导:
作文审题难度不大,一段提示语不仅为学生的写作打开思路,同时含义丰富,学生都有过“寻”的经历与体验、期待与愿望,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有内容可写,也易于表达。本次作文整体还是不错的,均分在30分以上,有一批优秀作文突显出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提醒同学们注意:
(一)、扣题要紧。偏题,是作文的致命伤,不可掉以轻心。这次作文有的将作文要求完全推倒了写,分数会超低的,如开头就写“‘寻’即是‘不寻’”;有的前面写了很多游玩和儿时回忆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不出“寻”的意味来,只在结尾处贴上“寻”字标签;有的前文与“寻”无关,后文一两段才入题写“寻”,详略处理严重不当;有的作文与“寻”若即若离,关系不密。如何扣题,怎样扣得更紧,老师们会讲,以后还会讲很多。
(二)内容要丰富些、新颖些。有的同学写戏曲、写一个特定作家、写农民工子弟等等,就相比大部分同学写童年的记忆要好很多。平时阅读量要大,思考要多,别忘了勤于做笔记,同时,阅读就要有自己的阅读专长,如某一特定作家、某一部分名著等。
(三)、立意挖掘要深。主题要深,切入点就要小。不能面面俱到,空泛地谈如何去“寻”、“寻”的艰难与意义等。可选择某一点而谈,有针对性、有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在此基础上,追求“深”。你可以“寻”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也可以“寻”一般的学习做事的方法途径,而这些是低层次意义上肤浅的“寻”,它注重的是“寻”的结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寻”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好心情、真理、奥秘、知音、一方净土……它更多的是注重“寻”的过程。对于那些具有美感和哲理的东西,我们也许能够找到,也许一时还找不到,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寻”的本身就带着思考,体现着人生的境界。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价值的“寻”!
(四)、情节安排要曲折。在安排情节方面,考生往往平铺直叙,就“寻”写“寻”,讲求所谓“一气呵成”。没有起伏曲折,难分高潮低谷。完全可以尝试一些内容上的变化。如:“你每天拥有新的东西,同时也必然失去一些东西,对于那些失去了的,你还愿意去寻回来吗?”“假如你用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寻找一样东西,可找到后却发现它已经面目全非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在寻的过程中,你有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体验吗?”……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是写作的角度很多,这类题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经常做这样的训练,我们的思维必然会敏捷,深刻,作文水平自然会有提高。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荷兰,有一个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六十多年,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换过工作。
也许是工作太轻闲,他又太年轻,他得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当自已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样的专注和细致,锲而不舍。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他们的都要高。
借着他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
从此,他声名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在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小人物,就是科学史上鼎鼎有名的活了90岁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个玻璃片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更广阔的前景。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细节,只不过我们没有去关注它罢了。许多伟大的发现实际上都离不开对细节的关注。
根据上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