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9 17:21:0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选自《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其事典:主管
B.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乐业劝:劝告
C.其开解年少,欲遣就师简:选择
D.禄赐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散:分发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与例句中的“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
A.是故愈圣,愚愈愚
B.序八州而同列
C.以先国家之急而私仇也
D.天下集响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渊为官时在太祖府上经常直言正色地议论政事,直到退休办事都毫无私心,一辈子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德。
B.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C.国渊不仅免除了叛乱者非首犯的死罪,而且还在破贼文书上如实地报送杀敌数量,因所立战功是在境内平乱,国渊还为此感到耻辱。
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仅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在都城里找到了引用《二京赋》的内容写匿名信诽谤朝政的人,弄清了全部的事实真相。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劝:勉励。
小题2:C 意动用法;A形容词作名词; B使动用法,使……朝拜 D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小题3:“直到退休后办事都毫无私心”说法错误,正确的是“退朝后不私下议论朝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国渊字予尼,乐安盖县人。被太祖皇帝任以司空—属下的官职。每每在朝廷上议论政事,总是态度严肃,直言不讳,退朝后再不私下议论。太祖皇帝打算大力推行屯田措施,便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舍弃或增加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用人数量,安排设置官吏,明确订立考核政绩的条例。经过五年的时间,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愉快地耕种。太祖皇帝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他们的那些余党,按律都应处斩。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分子,于是奏请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皇帝准许了他的奏请。依靠国渊的奏请得以活命的有一千多人。以前,写斩杀敌兵的奏章,往往以一当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敌兵首级的数量时,则按实数上报。太祖皇帝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杀捕获敌兵的数量,是想夸太战绩,向百姓显示实力。而河间在境内,田银等人是朝廷的叛逆,战胜他们虽然有功,但若虚报战绩,我会感到羞耻。”太祖皇帝听后很高兴,于是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皇帝非常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国渊奏请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命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大,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要派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遣派前召见了他们,教导说:“你们学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去找寻能够读懂它的人,并向他请教。”然后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图。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找到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学习。官吏趁机要那人写了一纸笺书,然后与那封信作比较,发现那人所写的与寄的信是同一种笔迹。随即拘捕并审问那人,得到了全部的事实真相。过后,国渊又被提升为太守仆。国渊虽然身居列卿的高位,但仍然穿布衣吃素食,自己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发给宗亲朋友。他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行,最后死于任上。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9分,每小题3分)
戴胄传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明习律令,尤晓文簿。隋大业末,为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甚礼之。
贞观元年,迁大理少卿。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上从之。胄驳曰:“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剂、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
于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泻,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帝曰:“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帝曰:“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帝曰:“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胄前犯颜执法多此类。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
七年,卒,太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尚书右仆射,追封道国公,谥曰“忠”,诏虞世南为撰碑文。又以胄宅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房玄龄、魏徵并美胄才用,俱与之亲善,及胄卒后,尝见其游处之地,数为之流涕。胄无子,以兄子至德为后。
(节选自《旧唐书·戴胄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德彝议以监门不觉,罪当死当:判处
B.臣不敢亏法亏:损毁
C.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阿:迎合
D.卿欲卖狱乎狱:案件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明戴胄能“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①?性坚正,明习律令?②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③不首者罪至于死?④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
⑤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⑥法有所失,公能正之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正直坚定,通晓法律,隋朝时就担任了门下录事的官职,并且很受苏威、裴矩等人的赏识与礼遇。
B.戴胄引“虽误皆死”的法典,目的是为了劝谏太宗不该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应因为地位有高低、关系有亲疏的原因而同罪异罚。
C.对“诈伪者”太宗下诏“不首者死”,但戴胄仍坚持“以法当流”,对太宗的责难,他既据理力谏,又讲究劝谏艺术,终使太宗感悟。
D.戴胄才干突出,又能秉公执法,他去世后,太宗对其追封赠谥都很显贵尊荣,一些贤能正直的大臣也很怀念他。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阿:偏袒
小题2:①是介绍戴胄通晓法律,与“执法”无关。③是太宗说的话,与戴胄无关。⑥是太宗对其评价,不是直接表明。
小题3:从此事最终处理结果看,戴胄引述法典劝谏的目的不是要重判长孙无忌死罪,而是要设法减轻对校尉的处罚
文言文译文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品性坚贞正直,熟悉法令,尤其通晓各类文书簿册。隋朝大业末年,担任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都以礼对待他。
贞观元年,升任大理寺少卿的官职。当时,担任吏部尚书的长孙无忌有一次曾被太宗召见,没有解下佩刀就进入东上阁门。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定罪认为负责守卫宫门的校尉没有发觉,要判处死罪;长孙无忌是失误带刀进入,罚铜二十斤赎罪。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处理意见。戴胄反驳说:“校尉没有发觉和长孙无忌带刀入宫,都是失误罢了。臣子对于最尊贵的帝王,都不能强调什么失误。法典规定:‘供皇上用的汤药、饮食、舟船,(即使是)失误而触犯了法律,也都得处死。’陛下如果考虑到长孙无忌的功劳,就不要由有关部门判决;如果要依据法律,长孙无忌只是罚铜就不能算是处理得当。”唐太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个人的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我怎么能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便想偏袒他呢!”于是下令重新议定二人之罪。封德彝坚持自己当初的意见,唐太宗打算许可。戴胄又争辩说:“监门校尉是因为长孙无忌才获罪的,按法律规定应从轻处罚。如果只从失误这一点讲,那么两人的情形是一样的,可是(在判罚上)却有生和死的巨大差距,所以我冒昧坚持请求改判。”太宗很赞许他,最终免除了校尉的死刑。
当时,朝廷大规模举行科举选拔人才,有的读书人假报资历出身家世舞弊,唐太宗命令这种人自首,不自首的人一经查实就得处死。不久,有个作伪者行为败露了,戴胄按照法律规定判处流放并报告唐太宗。唐太宗说:“我下了命令,作伪者不自首一经查实就处死,可你现在却只判流放,你这是向天下人宣示我讲话不讲信用,你想在案件审理中故意宽大以收买人心吗?”戴胄说:“陛下如果立即杀掉他,那就不是我的职权所管得了的。可是,已经移交给我处理,我不敢毁坏法律。”唐太宗说:“你自然是恪守法律了,却要让我失信于天下人吗?”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公布最大的信用的,您的话只是发泄了一时的喜怒情绪。陛下出乎一时情绪激动同意杀掉他,(冷静考虑后)觉得不能这样做而把他押送大理寺依法惩处,这正是克制个人情绪而留存大的信用啊。如果曲从个人情绪背离法律所应有的信用,我私下就要替陛下惋惜了。”唐太宗说:“法律有缺漏的地方,你能改正它,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呢!”戴胄先前冒犯龙颜秉公执法的事,大多是这一类。他所判处的刑事案件,都没有冤屈和滥杀无辜的。
贞观七年,戴胄去世,唐太宗为他举办葬礼,停止上朝三天,追赠他为尚书右仆射,追封为道国公,谥号为“忠”,并下诏让虞世南为他撰写碑文。又因为戴胄宅第破旧,没有地方供奉祭祀,下令让有关部门特地为他建造庙堂。房玄龄、魏徵都认为戴胄很有才干,都和他亲近友好,等戴胄死后,再见到以前一起游玩过的地方,都多次因此而悲痛流泪。戴胄没有儿子,把哥哥的儿子戴至德作为后人。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敬翔,字子振。太祖(后梁朱温)补以军职,非其所好,乃以为馆驿巡官。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太祖春昭宗自岐还长安,昭宗召翔与李振升延喜楼劳之,拜翔太府卿。
太祖已破越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为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和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归而忿躁,杀唐大臣几尽,然益以翔为何信任。梁之篡弑,翔之谋为多。太祖即位,以唐枢密院故用宦者,乃改为崇政院,以翔为使。迁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乃以李振代翔为崇政使,拜翔中书侍郎、同中学门下平章事。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
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翔曰:“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岩等以翔为怨言,遂不用。
其后,王彦章败于中都,末帝惧,召段凝于河上。是时,梁精兵悉在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事,今急矣,勿以为怼,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臣从先帝三十余年,今虽为相,实朱氏老奴尔,事陛下如郎君,以臣之心,敢有所隐?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今凝不来,敌势已近,欲为陛下谋,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君臣相向恸哭。
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宗召翔与李振升延喜楼劳之升:登
B.多称疾,未尝省事省:懂得
C.有诏洗涤,将朝新君洗涤:赦免、免除
D.翔夜止高头车坊止:住宿、栖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宜持重以养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卿其教我当安归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不忍见宗庙之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敬翔为梁尽忠的一组是?(?)
①太祖欣然,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②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
③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
④若得乏材,愿得自效
⑤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
⑥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
A.①②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非常器重敬翔,既因为他的才能与勤于国事,也因为敬翔有要当的劝谏技巧。
B.敬翔认为自己追随先帝三十余年,而末帝待他只如朱家的老奴,同谋划策,但自觉皇帝不会听从他。
C.敬翔在末帝时实际上已被弃用,他曾上书以求自效,但没有结果。后梁危急时,末帝才想起他,但他已无力匡救。
D.敬翔批评李振枉为丈夫,而不知死节,自觉无面目再入后梁皇朝的国门,而自杀身
亡。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文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周文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周文益嘉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
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账者,不得居官。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累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北史·苏绰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官岁余,未见知?知:了解。
B.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典:主管。
C.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赞:赞赏。
D.其四擢贤良?擢:选拔。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绰有才能的一组是
1少好学,博览群书?2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 3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
4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 5务弘强国富人之道? 6事无巨细,若指诸掌
A.145? B.136? C.256? D.234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帝与惠达讨论政事,惠达不能提出对策,叫来苏绰商议,苏绰为他酌情裁定,后周文帝称赞苏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B.在与苏绰等大臣们前往昆明池观鱼的途中,周文帝通过询问城西故仓池的情况,更加看重苏绰,当夜就向他询问治国之道。
C.苏绰在周文帝力图改革朝政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许多治国方略,周文帝对此很重视。
D.苏绰常把治理好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贤能之人。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而且能得到周文帝的信任。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
(2)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参考答案:8. C
9. D
10. A
11.(1)(周文帝)躺着听他(讲),苏绰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阐明治国的主张,周文帝(听着听着)整理衣裳端正地跪坐起来,不知不觉跪着挪到了坐席的前面。
(2)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必须处理安排的事,就随即安排施行。


本题解析:8.赞:辅助。
9.①是表现苏绰学识广博。⑤说的是周文帝。
10. .“ 周文帝称赞苏绰”不当,应是“惠达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11.(1)这是省略句,补上主语1分;危:正、端正,1分;膝:名词作动词,膝行移坐,1分;之:到,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2)或:有时,1分;署:署名、签署名字,1分;处分:处理安排,1分;随:随即,及时,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附:《北史·苏绰传》(节选)译文
  苏绰字令绰,年轻时喜欢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计算的方法。他的堂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分别时,问他:“你家的子弟里面,谁可以任用?”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召来,任命为行台郎中。苏绰在职一年多,没有被周文帝了解。不过行台的各位官员遇到疑难的问题,都是向苏绰请教后再决定。各部门发布的公文,苏绰又给拟定条款格式。行台中的官员都称赞苏绰的才干。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不能提出对策,请求外出找人商议。于是叫来苏绰,把讨论的事情告诉他,苏绰立即为他酌情裁定。惠达入朝呈报,周文帝称赞,问:“谁为你出这个主意的?”惠达说是苏绰,顺便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也听说他很久了。”不久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有一次,苏绰跟随周文帝和公卿们去昆明池看鱼,走到城西汉代原来的仓池,周文帝回头问随从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有人说:“苏绰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请问问他吧。”周文帝就叫来苏绰询问,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苏绰既有口才,应对如流。周文帝更加赞赏他,于是留住苏绰一直到夜里,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周文帝)躺着听他(讲),苏绰于是阐明治国之道,周文帝(听着听着)整理衣裳端正地跪坐起来,不知不觉跪着挪到了坐席的前面。就这样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觉得厌倦。第二天一清早,周文帝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奇才,我现在要任命他处理政事。”立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职位,参与主管机要事务。从此苏绰受到的宠信日益深厚。
  周文帝正想改革时政,致力于拓展强国富民之路,所以苏绰能够全部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辅佐周文帝成就大业。他又拟了六条诏书,奏请施行。第一条先修心,第二条促教化,第三条尽地利,第四条擢贤良,第五条恤狱讼,第六条均赋役。周文帝非常重视这六条诏书,经常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又命令各部门官员熟读它,那些不能通晓六条诏书以及统计的官员们,不准担任官职。
  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经营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他认为四海还没有平定,常把治理好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优秀人才,共同拓展为政之道,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诚心诚意地委任他,而对这些人没有微词。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需要处理的事,就及时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来,禀告他知道 可以了。苏绰常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长期思虑劳累,于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苏绰死于任上,时年49岁。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