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7:15:10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参考答案:1.D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文学的怀念
——关于陆文夫先生的一点文字?(葛红兵)
许多人都以为陆文夫先生是江南人,我也这样以为。上大学的时候,读陆文夫小说,体会那种不紧不慢的文笔,想到那种从容环顾的生活姿态,觉得那种境界是苏北人所没有的。
后来见了陆文夫先生,当着他的面,不知天高地厚地评论他的南方气质,他却说自己是泰兴人,能那么写,根底里,还是在用外乡人的眼光看苏州。那个时候,我就想他是把泰兴学派的灵气带到苏州去了,其实呢?两者都有的。1948年到苏州的他,刚刚还是高中毕业生,人生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甚至语言都还没有定型,苏州在这个时候,倒是成了他的精神母土了。
细细地看陆文夫,觉得它身上有北方文人的那种东西,也有南方雅士的东西,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一点也没有市井色彩的。1980年代的时候,我们把它当世俗化的东西来看,实在是看错了。程德培先生眼光狠,看到陆文夫是不理解商业社会的新青年的,其实岂止是不理解,根本就不搭界。他身上有旧式知识分子的清高,他可以谈吃、谈喝,但是,吃和喝之后,是不能谈钱的!所以,他的“美食家”实际上是在天上吃美食,里面到底有多少人间烟火的味道,读者是要细细品味才能嚼出来的。
这种东西,我们要过了10年、8年才能慢慢理解。那个时候,我们把陆文夫当人性论者,当思想解放的先锋,现在看,他那个解放是向后看的,不过这种向后看,倒是契合了后来“人文精神失落”论者的惊呼。想一想陆文夫在1980年代初就看到这个了,他已经开始在小巷里,在“美食家”的洗澡池里找人文、找精神了。他找得那么踏实、那么消闲、那么隐讳,很多人都没有看出来。
陆文夫的写作是江南气息的,他发展了一种特有的江南写作。陆文夫说,许多人谈美食,只是注意了吃食、吃什么,却没有注意怎么吃、和谁吃、在什么环境里吃、吃的氛围、吃的境界,他是反其道行之。其实吃和文是相通的,陆文夫的文也是这样,他写小说,就是写出了境界、写出了氛围。他的文里到处都是闲笔,但是,就是这个东西,现代作家、启蒙主义者都不会用,启蒙主义者都是想把文字弄得每个字都大有深意,而陆文夫就不是这样,有了陆文夫,小说就宽松起来了,不那么紧张,不那么盛气凌人了。
小说消闲了,可以躺在躺椅上看,可以在巷子里乘凉的时候看,用闲笔写的东西就可以闲着看了。当然,陆文夫的小说还是有一些固定的套路,以小见大的冲动从来都存在着,不过,总归和“北方的”路数不一样。
文字里的陆文夫,我是喜欢的,它展现出来的,都是我这个苏北人没有见过的,精气神都不一样。日常里的陆文夫在我看来也是温和的,也听一个朋友说,他如何对年轻人的一些做法不满,对文坛的一些后进有微辞,他的微辞甚至影响了一些年轻朋友在文坛的发展,但是,那个时候,我到内地工作,给他寄书,原以为他早就忘记我这个小辈了,却不成想,他还写了信来,提到江苏人到内地心理不容易安定云云,他竟然还记得我这个只是见过一面的晚辈。
前时,听说他过世了,我的朋友沈兄专程到苏州祭奠,他在苏州打了电话来,把苏州祭奠的活动描述一遍,云有关方面如何重视。其实,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说,最好的祭奠是什么呢?每一部杰作都是他们的丰碑,每个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对他们的祭奠和怀念。(原文有删改)
16.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作者认为苏北人绝没有那种从容环顾的生活姿态和不紧不慢的文笔。
B.陆文夫先生气质的形成因素,既有幼小时候的东西,即故乡的东西;也有精神成熟期的东西,即精神母土的东西。
C.陆文夫身上有旧式知识分子的清高,不理解商业社会的新青年,对文坛的一些后进也有微辞。
D.陆文夫是人性论者,也是“人文精神失落”的较早发现者。
E.陆文夫是个“美食家”,注重吃的环境、吃的氛围、吃的境界,这与他的行文方式一脉相通。
17.小题2:“我”在全文中能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8.小题3:在作者看来,对文学家最好的祭奠方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联系杰作性质和现实生活中的读书状况等作简要探究。(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提示]要有以下要点:是文章的线索;增强真实性;借助“我”的认识和评论,便于叙述和评论陆文夫的为人、为文等特点,而且便于文章的开合、过渡等。
小题3:作者认为对文学家最好的祭奠方式是阅读他们的杰作。同意。因为文如其人,文学家的杰作是文学家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阅读杰作如同与对方交流,虽死犹生;文学家的杰作可以说是文学家的最:大成就,在读书状况不景气的今天能够阅读它们并使之流传下去,是对逝者的最好祭奠和怀念。(如答不同意,并能解释理由,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说法绝对,与第二段内容相违。C“对文坛的一些后进也有微辞”是别人的看法。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淡竹
苏沧桑
?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②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③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⑤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⑥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⑦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⑧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⑨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⑩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 (选自《散文》2009.12)
1.文章③一⑤段,用不少笔墨写淡竹之外的一些事物,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在文中的含意。
(1)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可以很入世……他可以很出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3)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一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在文中写到他哪些特点?请你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运用了对比(或反衬)的手法。用其他事物对名利的欲望和拼争,反衬出淡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坚贞自守的品格。
2.(1)“空”,指的是竹笑忘功名利禄。“盈满”,指的是淡竹满怀坚持、智慧、感恩、爱和友情。(2)“入世”,是指淡竹身为济世良材,不论活着还是死后,都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出世”,指淡竹超脱俗尘,融于自然,优雅散淡。
3.运用了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作用:①表现了淡竹不慕富贵名利、坚贞不屈、自守高洁的品格,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爱天下的士大夫风范。②象征历史上自守高洁、不被世俗所容的人,深化了主题,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4.①外形清瘦且憔悴,与众不同。?②身为济世良材,笑忘功名利禄,与世无争?③不被世俗所容,但坚守自我,爱憎分明(有节而直,不愿费心机)④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爱天下(可以很人世,可以很出世)⑤淡泊功利,身处孤寂,融情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快乐(其表面虚空,实则盈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30分)
弹弓
刘向阳
男孩儿举起弹弓,瞄准目标。那弹弓做得真漂亮,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架子是用天然的小树杈精心削成的,内行人都知道:这种天然的适合做弹弓的小树杈并不好找,而他居然找到了。经过砂布的反复打磨,那架子宛如涂了一层蜡,发出一种油亮的光泽,握在手里舒服极了。架子上的皮条更令人艳羡,是从医院做手术用的橡皮手套上剪下的,足有半寸宽,颤巍巍的,牛筋似的既柔韧又富有弹性……没错,那的确是一把好弹弓,谁拥有这样一把弹弓都会像男孩儿那样神气活现的。
“咣……”尖锐的玻璃破碎声,撕破了午后校园的宁静。男孩儿似乎被自己弄出的声音吓住了,怔了一怔,才重新装上子弹,举起弹弓:瞄准教室窗户上的第二块灰蒙蒙的玻璃。正当他用力拉动皮条,准备射击的时候,突然听到身后有什么动静,紧接着就是一种如芒刺背的感觉,于是他停了下来,转过身去,在他背后两三米的地方,果然站着一个人,那如芒刺背的感觉正来自那个人紧紧盯着他的目光!
那是一个瘦弱的老头,腰背有些佝偻,手里拉着一把大笤帚,花白的头发奇怪地被推去了一半,活像马戏团的小丑……然而男孩儿还是很快认了出来,校长!他差点儿没有惊叫出声,顿时手足无措,慌作一团。但是很快,男孩儿就镇定下来,是校长的“阴阳头”和手里那把大笤帚提醒了他,使他想到此时校长的身份,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慌乱是多么可笑。
“那块玻璃是你打碎的?”校长的声音不高,还有点沙哑,但是却沉甸甸的,很有分量。
“你管得着吗?”男孩儿说,挺了挺胸脯。
“你是五年级二班的××……”男孩儿不由一震,他想不到校长居然会准确地说出他所在的班级和他的名字。过去,他只在学校开大会时见过校长,从未和校长说过一句话。
“你是个好学生……”校长说。然后向他伸出一只瘦骨嶙峋的手,“把你的弹弓交出来。”
“不!”男孩儿说,并且本能地将他心爱的弹弓藏在身后。
“你先交出来,我替你保管,回头一定还给你。”
“不……”
那只瘦骨嶙峋的手一直不缩回去,男孩儿也一直拒绝交出他心爱的弹弓,两人对峙着。男孩儿觉得自个儿快要顶不住了,浑身的血液一个劲儿地往上涌,脑袋里像是飞进了一窝小蜜蜂,嗡嗡直叫。头发被灼热的阳光烤得发麻,汗水一滴一滴地冒出来,流进眼角,把眼睛蜇得生疼。男孩儿很想用手,或者抬起胳膊,擦擦汗,可是他的手好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捆住了,动弹不得。他只好闭上双眼,以避免更多的汗水浸入。于是,他便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直射的阳光,嘶嘶的蝉鸣,以及那命令他交出弹弓的声音,一切的一切都远他而去,惟有空气中那种浓烈的油漆和糨糊的混合气味,仍在丝丝缕缕地往他鼻孔里钻,令他头晕恶心……
不知过了多久,待他睁开眼睛时,校长已经不见了,一同不见了的还有他心爱的弹弓。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弹弓交给校长的。他为自己的软弱感到丢脸、耻辱,他想哭,好像胸里郁积着太多太多的委屈。他真的蹲在地上,眼泪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哭了起来……
多少年后,男孩儿已成为本地的一位名人。作为贵宾,他被邀请参加母校的校庆。在校庆典礼上,他意外地见到了久别的老校长。他没想到老校长还健在,他原以为老校长早已不在人世了。老校长的头发已经全白,腰背也佝偻得愈发厉害了,不过精神还好。他和老校长说了许多热情而又空洞的话。校庆活动结束后,老校长请他留一下,说有东西要还给他。他想不起是什么东西,只好跟着去到老校长的家。老校长在屋里扒了半天,颤巍巍地拿出一个小布包,一层一层地打开,最后出现在他眼前的,竟是当年他的那把心爱的弹弓!
注:阴阳头,这里指当时(文革时期)的一种侮辱人的做法,即把人的头发剃一半、留一半。文革时期一些学术权威、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惨遭践踏,也常常被剃成“阴阳头”。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居然找到了”和“令人艳羡”,表明弹弓材料难得、工艺精湛,交代了男孩神气活现的原因,也为下文校长想要没收时男孩的强烈不舍作铺垫。
B.“男孩儿似乎被自己弄出的声音吓住了,怔了一怔”,这表明那弹弓的破坏力之强出乎男孩的意料,也表明男孩的内心深处其实仍然有是非观念。
C.“紧接着就是一种如芒刺背的感觉,于是他停了下来”,这样的感觉和举动,表明男孩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打算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了。
D.“校长的‘阴阳头’和手里那把大笤帚”无意中提示犯错的男孩用冒失、侥幸来面对自己的错误,也提示读者就事件的时代背景作必要的关注。
E. “和老校长说了许多热情而又空洞的话”一句表明,弹弓事件虽然早就过去,但是与老校长的重逢还是让长大的男孩立刻想起那被没收的弹弓。
小题2:文中划横线的文字,在男孩形象的刻画上有什么突出特点?(4分)
小题3:文中说,“他为自己的软弱感到丢脸、耻辱,他想哭,好像胸里郁积着太多太多的委屈”。结合文意,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软弱”和“委屈”?(6分)
小题4:结合文意,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文字的作用?(6分)
小题5:老校长处理弹弓事件,其中最突出的教育价值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验,作简要分析。(10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2:要点:通过摹拟和想象来状写男孩在特定情境中的复杂心理;渲染了男孩内心思想斗争的激烈与繁复;也从侧面烘托了男孩单纯天真的少年本色。
(答对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小题3:变异的社会误导男孩轻视校长的威严和要求,弹弓被没收的结果让男孩觉得自己软弱。但是男孩内心的是非意识又让他认同校长的教诲,认为接受校长的惩罚在情理之中。这样两种难以调和的影响让男孩在无所适从中感觉委屈。
小题4:要点:有利于围绕“弹弓和校长”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生发思考(没收—归还);有利于从男孩的后续成长来思考弹弓事件在人物成长中的潜在影响(好孩子—本地名人);有利于开掘和阐发弹弓事件中所折射的时代变化(文革—新的历史时期);有利于将偶然的生活事件放到真正触动读者灵魂的高度(个体行为—个人影响—社会教育意义)。
(答对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小题5:爱护学生、有高度责任感、遵守诺言、重视教育实效
本题解析:
小题1:可根据文章内容及结构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C项中“打算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了”理解有误;E项中“与老校长的重逢还是让长大的男孩立刻想起那被没收的弹弓”与原文意思不符。所以选CE。
小题2:从描写的内容及角度看,很容易看出男孩的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作者摹拟和想象的情形。从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角度分析,“顶不住”“涌”“疼”“捆”等描写刻画了男孩心理上的复杂的思想斗争,使男孩的形象生动鲜明。这段描写由于是作者想象和摹拟的,故也属于侧面描写,是从侧面衬托男孩的形象特征。
小题3: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该题可联系“但是很快,男孩儿就镇定下来,是校长的“阴阳头”和手里那把大笤帚提醒了他,使他想到此时校长的身份,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慌乱是多么可笑。”“一同不见了的还有他心爱的弹弓。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弹弓交给校长的”来理解“软弱”的含义,“委屈”可根据“软弱”的原因和男孩对校长没收弹弓的做法的心理矛盾角度分析作答。
小题4: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从文章刻画的人物形象、反映的时代特征等角度组织答案;在主题上,可从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意图角度组织答案;在结构上,可联系全文,从最后一段在位置上和故事情节上的作用角度组织答案。例如,校长将弹弓归还“男孩”,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5:可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并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来分析,明确概括其中一方面,并按照阅读延伸答题要求展开即可;若有其他概括,只要言之有据即可。“校长居然会准确地说出他所在的班级和他的名字” “你是个好学生……” “你先交出来,我替你保管,回头一定还给你。”这些都表现出了校长的爱护学生、高度责任感。文章结尾归还弹弓,表现出了遵守诺言、重视教育实效的重要性。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焦大从小跟宁国公贾演出过三四回兵,曾从死人堆里把奄奄一息的主子背出来。他仗着先时的功劳情分,对宁国府上下各人皆不看在眼里,恣意妄为。一日,他与几个朋友一起喝酒,酒后竟对贾链等人破口大骂,后被人抓起来,遭酷刑致死。(《红楼梦》)
B.吴荪甫与杜竹斋正在小客厅里谈论朱吟秋的事情时,吴少奶奶走进小客厅,她的气色不太好,可是一心想着公债的吴荪甫没有过问她的身体,就匆匆与杜竹斋出去了。正当吴少奶奶失落时,她的昔日恋人——雷参谋突然来访,他向她倾诉了爱意,并赠给她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子夜》)
C.大家齐心合力向大门猛攻的时候,教堂的水槽里吐出来的两道大水从顶上倾注到稠密的人群中,有的被淹死,有的发出撕裂人心的嚎叫声。爬上去的学生被卡西莫多扒去全身披挂,倒提双脚,甩了两圈后摔死在教堂下面。(《巴黎圣母院》)
D.高老太爷六十寿辰时.冯乐山把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答应了。正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表示反对,觉新、觉慧也都支持觉民的意见,这惹恼了高老太爷,他生气地吼道:“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怎么样,就要怎样做!”(《家》)
E.堂吉诃德梦中仗义行侠,挥剑到处乱刺,把客店里盛满红酒的皮袋当作巨人给刺
破了。红酒像血一般四处流淌。桑丘以为是主人砍下了巨人的脑袋,还说这客店中了魔法。店主人气得诅咒:“谁戳破我的酒袋,叫他的灵魂到地狱里泡着去!”(《堂吉诃德》)
参考答案:
B、E
本题解析:
A.因被派送秦钟回家,又喝了酒,于是越发地无法无天起来,……后被人捆起来,土和马粪灌了满满一嘴。C“大水”应为“熔铅”,“淹死”应为“烫死”。 D.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而并没提及“支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