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7:13:23
1、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英国人说,我们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
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莫言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这些话包含的哲理,耐人寻味。你有什么看法或感受?请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参考答案:
有用与无用
在这个快餐式时代,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问:“这有什么用呢?”当这句话成为口头禅的时候,一种可怕而怪诞的习惯就养成了:于我有用者,亲之;于我无用者,弃之。而且这样的舍弃被视为理所当然。
有用,简单说来,就是有使用价值,对人有利、有益。重视使用价值,能使事物发挥其最大的功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当所有人都对“有用”趋之若鹜的时候,“无用”就被冷落了,它只能退回世界的一隅,蜷缩着。
显然,无用,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它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用”难逃被淘汰的厄运。君不见,多少古老的小巷被推倒,有用的宽敞马路要取代无用的窄窄的胡同。君不见,多少无用的哲学书被束之高阁,有用的经济类书刊长期热卖。这个时代追求速度,追求立竿见影,要有用之用。无用之用,只能眼看着时代的车轮飞速滚过,却无可奈何。
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它急躁、轻浮,它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只好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怀抱,与物质缠绵交织。
但是,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又是如何划分呢?它在时间、空间上又有怎样的定义呢?于今世无用,那于后世呢?于此地无用,那于彼地呢?我们似乎无从知晓,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深究,因为我们都被无形的手推着快速往前走。无怪乎,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只想生活。”谋生有用,生活无用。所以现代人都少了仰望星空、闭目感受生活的惬意心情。
舍弃无用,其实就是舍弃生活本身。当讲求实用、追求经济效益的温州商人把法国一条古老街道的咖啡馆、快餐店都换成“服装一条街”的时候,法国人不满、抗议,要求“还我咖啡馆”。他们需要“无用”,需要生活,午后休闲的咖啡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法国人对无用的浪漫有着一份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认真与执着。
有用之用,是生活必需;无用之用,亦不可或缺。有用是一抹粉黛,有浓浓的胭脂香;无用是一杯清茶,有淡淡的人生味。
本题解析:一、审题。审材料。材料首先提出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有用无用”之争,暗示涉及范围之广(人、事、物),提醒同学们作文时应联系学习与生活的实际。然后,一个疑问句,启发同学们思考争论背后的判断标准,亦即现象的实质。
联想与思考:1.从材料提供的范围,我们首先想到现实中关于“人”的争论,即对人的才与非才的判断。按照道理讲,人各有才,是才必有其用,正如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对于社会来讲,应该以多元化眼光来看待人才,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一种人才观;同时也要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环境。但是实际情况是,人们总是用某一种标准来衡量人是否为才,其人才观是狭隘的。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在历史上是特别突出的,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科举得中是人才,落第则不是人才,为帝王所用的是人才,流落人间者就不是人才。《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愿仕途经济,那就是“无材补天”;写出冠绝中外旷世奇文的蒲松龄,不能拿着《聊斋志异》去评职称。一部封建史,因为人才观的狭隘单一,埋葬了多少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当今社会在人才观上已有大大的改进,但依然显得十分狭隘。人是如此,物、事亦然。所幸的是我们渐渐改变我们的观点,对于物,我们说,世上无废物,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于事,我们说,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没有无用之事,明代万户想坐火药飞天,看起来是个荒唐事,却载入了人类科学史册。2.材料的思想启示。材料的功能大致有二:一是提供写作话题,写作范围;二是提供看问题的角度,也即写作思路。此次作文材料就给我们提供了思想。我们在判断有用时,往往从我们自身出发,比较单一而狭隘,相比之下,环绕有用的却是无边的大地——世界。无用之用往往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况下,才让人意识到它的作用。如果就此进一步思考,有用之用仿佛使用价值,无用之用则是价值。我们习惯从使用价值角度判断一切,由此往往遮蔽价值,我们的价值观是残缺而不完整的。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角度考察这一问题。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反之亦然。
我们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对中国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神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这些养心的东西,它们丰富我们的生活,涵养我们的人格。它们给我们提供人生意义,提供精神支撑,它们使我们情感有所寄托,灵魂有所皈依,精神有了归宿。我们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做“安身立命”,有用之用可以安身,无用之用可以立命。我们看到在古代人类的脸部表情是宁静的,步伐是舒缓的,眼睛是澄澈的,因为他们心中或有一个上帝,或者有一个天理。而现代人为物质主义所裹挟,焦虑、浮躁、忧郁、茫然,他们被哲学家称为“空心人”。
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开始以为金钱可以实现现代化;后来发现金钱买不来现代化,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需要核心技术;现在我们又发现没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我们依然实现不了现代化。
二、写作角度
1.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
2.全文可围绕“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
三、写作材料
1.赛珍珠的《中国之美》中提到的农夫对养花和对天空晚霞的淡漠态度。
2.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废墟上老妇人手捧玫瑰花的身影,震撼了战胜国苏联士兵的心。
3.为什么毛泽东说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4.我们也曾看到这样一帧经典的影像画面:二次大战中,斯大林在破国灭都的危急关头,在雪花飞扬的红场阅兵式上发表演讲:“再也没有那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值得自傲,敌人想消灭斯拉夫民族,想消灭我们这个有过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斯大林就是这样去号召红军,号召人民上前线的。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决不可能说我们是曹雪芹、李白、杜甫的后代,让我们上前线去杀敌吧?
5.“经济可以使人富裕,但是只有艺术才能带来尊严。”(余秋雨语)
6.莫斯科众多街道与建筑物是用伟大作家艺术家的名字命名的。例如有普希金广场,所以艺术家与城市一起嵌入生活,并流芳百世!莫斯科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名城。
萨拉托夫市中心广场以杰出的作家、思想家和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的名字命名。白俄罗斯斯科里纳大街原名列宁大街,白独立后改用白著名作家和诗人弗兰齐斯克·斯科里纳名字命名;哈佛大学是以学者、大学创办者和建校费用主要捐献者约翰·哈佛的名字命名的;全钢结构重达1万吨,高320米,建于1889年的大铁塔是以法国建筑师埃菲尔的名字命名的。我们众多文学艺术家,他们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在北京,在上海,在那些繁华地段,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位大诗人、大作家的塑像,也很难见到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广场、街道或建筑物。
欧美或德国的一座城市中分别会有十几家乃至几十家音乐厅、歌剧院、美术馆;美国有总高93米的自由女神雕像;丹麦有美人鱼雕塑。
7.不管哪个民族,文化在就不会亡国灭种,文化在就希望在。
8.文化在其本质上显示了人类最广阔的境界,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现世,解除“当代”所施加的无意识的束缚;需要从人的“最崇高的潜力”和“不朽的创造力”出发来看待人。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小鸟飞去无踪影∕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王洛宾《青春舞曲》
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结果每次都以“以后”结束∕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
——李明博(韩国前总统)《母亲》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认识?请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莺啼婉转,花落无声。
六月的日光已消褪了四月的倾城色,有些晒人,但却并不黯淡。还未正式毕业,然17号下午的大雨过后,历经雨水洗涤的校园便已不复旧时的喧嚣。没有彩虹,瓢泼大雨依然有着倾盆之势,暮色便已四合。二十五弦弹夜月,只可惜那晚并没有皎洁的月色笼罩,几许惆怅就这样在夜幕的阴霾下悄无声息地靡散开去……
有多少人还记得,刚分班时那或多或少的抱怨,自然,新的班集体总是不及原先有了感情的。然而,幸运的是,分班却使我们聚在了一起,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缘分呢?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怨言渐渐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分到了五班的庆幸,每个人都逐渐融入了新的环境中去,有了新的朋友、新的小团体。我们真的都是幸运的,虽并非每一个同学都同心同德、互引知己,但至少大部分同学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密友;虽比一些差班更忙碌一些,但至少在校园中的生活更为充实;虽不是样样第一,但至少可以昂首挺胸地说:“我们班是全年级最强的”。志愿者、欢送会、运动会、艺术节、大小考、春秋游……每一个活动、每一次经历都弥足珍贵,就像久经历练的沙一般,终究是能化为珍珠的。一幕幕、一声声,那些过往都将随着荏苒时光,随着我们的成长,一点一滴地沉淀到我们的心灵最深处,待得苍颜白发时再细细追忆,也不失为一个典藏。
曾经的曾经,或有争执,或有打闹,或有口角,或有欢笑,但在最后的最后,都会发现一切都并不重要,不过是是我们年少轻狂的印记罢了。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来都不是孤身一人。纵然是对手、是我们内心中的“敌人”,但也是因为身边有了他们,我们才学得更有动力,成长得更快。更不要说自始至终陪伴在我们身边分享我们喜怒哀乐的挚友,含辛茹苦予我们以殷殷期盼的良师了。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即使我们内心时常觉得寂寞,但其实从未真正孤独。或许,这就是辛夷坞文中腐朽但并不真正腐朽的青春吧。
三年后的这时,又将是离别的时节,而那时,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又会是谁呢?今日的我们不得而知。即便我们都口口声声说着:“要常联系”,但能真正保持联系、时常来往的又能有几个呢?这就是分别,是现实中残酷却也美好的生离。当然,并不是诀别。
此时此刻,再忆及这一年的种种,可还会心怀怨愤?世人总是如此,非得到了快要失去的时候,方才懂得珍惜。然时光不待,往事不再。
人生在世不称意,总有那么一些人只能够陪我们走过一段旅程。但倘若我们的初中生涯就是一场即将落幕的舞台剧,但至少曾经共同上演过一段无与伦比的只属于我们自己的传奇,至少曾有你们。
我们都仍在生命的旅途中。
诗人说,青春是天边的虹,转瞬即逝,却又柔美异常;青春是清晨的雾,朦胧含蓄,却又适合徜徉;青春是山涧的溪,清丽柔和,却又时常飘荡。其实,青春就是一只鸟,不管我们这辈子长成参天大树,还是永远弱不禁风,但它总会在一个时间过来停歇,驻足在一根枝桠上面纵情歌唱,给我们快乐和力量,然而只是一阵风功夫,它就飞走了,而且永远不再回来……
本题解析:两则材料都是力图把考生引导到生活中去,使他们对当下的现实生活进行关注、思考和感悟,行文可以围绕着珍惜青春,时间一去不复返,抓住机会,不要等待……来写,可以记叙,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建议切入分为49分。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中国园林的布置或中国绘画的布局中,有稀疏浅淡处,也有茂密浓重处,各有情趣。苏东坡更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用“淡妆浓抹总相宜”来描写西子湖。可见,浓和淡都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人生亦是如此。“浓”是一种生活方式,“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浓淡相宜”亦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的多彩可能就源于此等丰富的情致吧。
请从“浓之美”“淡之美”“浓淡相宜”中任选一个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庄子带领弟子出游,行至山中,遇见伐木工,正在伐树。弟子问为什么那颗长得很歪的树不伐?答:伐了无用。至暮,投宿一老友处,友人欲杀鹅相待,家仆问杀哪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树有用而被伐,无用而被保全性命,鹅因不成器而被杀之,成器而得以延留。倘若伐木工要专寻特型树呢?那么直树反而不中意。鹅主人若是喜静而怕噪呢?当下砧板伺候的,只怕是会报警的鹅了。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总之,条件不同,环境不同,结局也就不同。
请以“环境、条件与结局”为话题,以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为内容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时一个三元关系型话题作文,其难度较大。三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环境决定条件,条件影响改造环境。结局与前二者密不可分。落实到作文中,只需要把抽象的结论性的东西或形象化(记叙文)、或条理化(议论文)
本题难度:简单
5、写作题 芭蕾舞大师巴伦仙在选拔芭蕾舞演员时有一句名言:“我不要想跳芭蕾舞的人,
我要不得不跳芭蕾舞的人。”?
认真理解把握巴伦仙这句话的意思,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他这一主张的看?法,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