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7:06:41
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谁怕??。(苏轼《定风波》)
(3)然力足以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参考答案:(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每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字的,该横线不得分。任选3题,多答则按前3题计分。)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江畔”、“蓑”、“讥”、“竞自由”、“寥廓”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银瓶乍破水浆进,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4)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参考答案:(1)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2)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
(3)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4)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离骚》)
(2)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
参考答案:(1)哀民生之多艰
(2)羁鸟恋旧林
(3)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3)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6)蹑足行伍之间,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参考答案:(1)池鱼思故渊
(2)纵一苇之所如
(3)潦倒新停浊酒杯
(4)齐彭殇为妄作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倔起阡陌之中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语言运用题 阅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完成下面问题。
1、诗人为何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最后”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捕捉住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集中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使这一瞬间浓缩了一个特定的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本诗通过对诗人个人遭遇的速写式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诗人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历史瞬间的放大,通过再现强烈的主现感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2.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作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京站的建筑剧烈地抖动,而是火车启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醒他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要开始漂泊无依的生活了,这对于一个才 20岁的知青的内心来说,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
3.这样写的目的是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传达出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不要抛弃知青。
4.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