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9-06-29 17:00:0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几个年轻的“驴友”在深山里探险时突遇恶劣天气,进山的路被多处洪流隔断。他们捧着指南针在山里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出山的路。正当大伙一筹莫展之时,一位猎人遇到了他们,说:“以后进山前必须备好几条出山的路,不然你们会困死在山里!”一个年轻人不服气地说:“我们有指南针,确定了方向,就定能走出去,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猎人笑着说:“方向会告诉你哪里小溪涨水过不去吗?方向能告诉你哪条深谷太陡下不去吗?”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话题:走向成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余秋雨先生的《文明的碎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别人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勃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吹过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海。”
阅读这段材料之后,请你以“走向成熟”为标题写一篇文章。(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走向成熟
又一次来到这个小土山上,已经是秋季了。秋风吹黄了一切,吹黄了山坳里的那朵小花,它畏缩在这萧瑟、冰冷之中。望着脚下的山村,我落泪了。风吹干了我的泪迹,吹开了我那记忆虚掩的门。
从小我就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家。记忆中母亲每天背着我上地、下地,用她那厚大的手掌抚摸我,教我咿呀学语;而父亲总是打骂着母亲。我见过母亲暗地里流过许多次泪,但在我面前却总是微笑的,我心中一团疑惑。到了6岁那年,我终于知道母亲为什么要哭、母亲的那份酸楚。于是我开始拿着那个沉重的锄头下地干活。在那绿油油的田间,我看到了母亲满意的目光。她第一次用手拍着我的头:“孩子,你长大了!”可是说完眼里噙着泪花。我也哭了,但我知道,那年我长大了!
等踏入校门,我一直成绩优秀,可学费又成了一个难题。每次过年家里连肉都吃不上,学费更无从谈起。每当这时,母亲总是默不作声地出门,不一会儿便拿回了学费。可是每年正月初二,母亲总是要出门。
一日,我跟在她身后,穿过了冰冷的小河,打滑的石桥,母亲来到了山上,她弯下佝偻的身子,拿出砍刀……原来她是每天背柴去卖!我的心颤抖着,泪水漫上心堤。一路上,她穿着十几年前的那双布鞋,鞋已经开了口,露出了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裂开了好几个大口子,连那鲜红的肉都清晰可见。从此,我更加发愤读书,连课间都不休息,我暗暗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让母亲过上幸福的晚年。终于,那年学期结束,我获得了150元的奖学金。我拿出10元,走了半天的山路,到镇上为母亲买了一盒防裂霜。回家后,我将它小心翼翼地擦在母亲的脚上,我要用它合拢母亲脚上的裂口。母亲看着我,微微地点点头:“花儿,你是大人了,你成熟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成熟”这个词,但我深深地懂得它的分量。
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我收到了一份电报:“母病危,速回。”于是我连夜赶回了家。
可是这一切都已太迟了,母亲冰凉的脸上露出了最后一次最美的微笑。她离开了我,永远离开了我,任凭我再怎么呼喊都无济于事,我美好的愿望变成了泡影,我再也无法报答母亲了。那天,我在母亲的坟头站了很久,眼前浮现着母亲那和蔼的面庞,那温和的微笑,还有那坚强的目光。我采了一朵小花,轻轻地放在母亲的坟头,让她代表我依偎在母亲的怀抱。
母亲,今天女儿又来看您了,您听得见女儿内心的呼唤吗?女儿将和您一样拥有那份坚强,那份对生活不灭的希望;女儿从此要更加理智地对待一切,就如您过去一样!秋风拂面而来,田里的庄稼此起彼伏,这是黄色的希望,而非黄色的悲凉。我背起行囊,再一次回顾了坟头,走出了那崎岖的小土山,走向生活,走向成熟。
评点:在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无私的爱和奉献,让作者一次次被深深感动并一点点成熟起来。作者将自己的心路历程,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动。


本题解析:
写作提示:成熟的含义有身体的成熟、思想的成熟、心灵的成熟或者认识的成熟,文章应该紧扣成熟的动态变化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谈一谈对成熟的理解、认识和感受。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12年12月10日,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在晚宴中致辞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
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王安忆在复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说,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庄子也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处处讲究实用的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之事、之物,却有其自身的“大用”。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你对“无用”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审材料:材料首先提出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有用无用”之争,暗示涉及范围之广(人、事、物),提醒同学们作文时应联系学习与生活的实际。然后,一个疑问句,启发同学们思考争论背后的判断标准,亦即现象的实质。引用庄子的语录,是为了启发同学们思想。
联想与思考: 1. 从材料提供的范围:我们首先想到现实中关于“人”的争论,即对人的才与非才的判断。按照道理讲,人各有才,是才必有其用,正如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对于社会来讲,应该以多元化眼光来看待人才,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一种人才观;同时也要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环境。但是实际情况是,人们总是用某一种标准来衡量人是否为才,其人才观是狭隘的。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在历史上是特别突出的,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也,科举得中是人才,落第则不是人才,为帝王所用的是人才,流落人间者就不是人才。《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愿仕途经济,那就是“无材补天”;写出冠绝中外旷世奇文的蒲松龄,不能拿着《聊斋志异》去评职称。一部封建史,因为人才观的狭隘单一,埋葬了多少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当今社会在人才观上已有大大的改进,但依然显得十分的狭隘。 人是如此,物、事亦然。所幸的是我们渐渐改变我们的观点,对于物,我们说,世上无废物,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于事,我们说,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没有无用之事,明代万户想坐火药飞天,看起来是个荒唐事,却载入了人类科学史册。
   2. 材料的思想启示:我们在判断有用时,往往从我们自身出发,比较单一而狭隘,相比之下,环绕有用的却是无边的大地——世界。无用之用往往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况下,才让人意识到它的作用。如果就此进一步思考,有用之用仿佛使用价值,无用之用则是价值。我们习惯从使用价值角度判断一切,由此往往遮蔽价值,我们的价值观是残缺而不完整的。
   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角度考查这一问题。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反之亦然。
   我们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对中国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神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这些养心的东西,它们丰富我们的生活,涵养我们的人格。它们给我们提供人生意义,提供精神支撑,它们使我们情感有所寄托,灵魂有所皈依,精神有了归宿。我们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做“安身立命”,有用之用可以安身,无用之用可以立命。我们看到在古代人类的脸部表情是宁静的,步伐是舒缓的,眼睛是澄澈的,因为他们心中或有一个上帝,或者有一个天理。而现代人为物质主义所裹挟,焦虑、浮躁、忧郁、茫然,他们被哲学家称为“空心人”。
写作角度:1. 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 2. 全文可围绕“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
点评:材料作文写法指导 一、首先要“读”:①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②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 二、其次要“析”: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木秀于林,是一种高度;一柱擎天,是一种高度;孔融让梨,是一种高度;孔子问礼,是一种高度;陈光标裸捐,是一种高度……自尊自爱是一种高度,关心同学是一种高度,成绩优秀也是一种高度。伟人的高度令人敬仰,普通人的高度也许自己还不知道,却已经站立在别人的心里。
  请以“高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性格是千差万别的:有人刚强,有人柔弱;有人外向,有人内敛;有人平和,有人暴躁;有人大度,有人小气;有人稳重,有人轻率;有人说话耿直,有人说话含蓄……。有的性格,可助人走向成功;有的性格,却可能成为路障。因此,如何越过性格的障碍,去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吗?
  请以“跨越性格障碍”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