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9:38:25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颖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颖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庚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①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注】①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成德立,还归旧庐/旧庐:破旧的房子
B.遇岁饥馑,路有饿殍/岁:年末
C.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幸:幸亏
D.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爱:吝惜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 )
①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④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⑥或恐差错,遂守之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德高望重,当时人闹纠纷打官司都找他评理或者断案,每遇这种情况,王烈都极力调解,从而使这些人的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C
4.(1)他教育人,完全依循被教育者的秉性脾气,用道理开导,使之追求善行远离罪恶。
(2)当时有人争论是非长短,要到王烈那去评判对错。(因发觉不妥)结果,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
(3)穿布衣吃蔬菜粗粮,不改变自己的人生乐趣,辽东的百姓,都把他看作像自己的君主一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 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小题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 羽 非 有 尺 寸 乘 势 起 陇 亩 之 中 三 年 遂 将 五 诸 侯 灭 秦 分 裂 天 下 而 封 王 侯 政 由 羽 出 号 为 霸 王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参考答案:
小题1: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每两条“/”1分,共3分)
小题1:他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法古人。(矜1分,师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闲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王二年春,与魏王豹及诸侯东击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复亡其所下城,独将其兵北居河上。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汉四年冬,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项王闻之,乃使曹咎守成皋,自东收彭越所下城邑,皆复为楚。越将其兵北走谷城。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五年)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徵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太史公曰: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划线词的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渔钜野泽中渔:捕鱼
B.与期旦日日出会期:约定
C.高帝怒,使人让梁王让:责备
D.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掩:掩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陈胜、项梁之起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
B.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绝其后粮于梁地
C.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项王闻之,乃使曹咎守成皋
D.乃拜彭越为魏相国长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彭越有见识和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两龙方斗,且待之。?②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
③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④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
⑤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⑥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彭越出身江洋大盗,却极富军事才能。这从“少年”劝他起事时他的反应及“诛最后者一人”杀一儆百的做法可以看出。
B.汉王二年春天,彭越被任命为魏国国相,让他独揽兵权,平定梁地,以往来出没攻击楚军的方式,在梁地断绝楚军的后援粮草。汉五年秋,彭越还缴获谷物十多万斛。
C.彭越攻城略地,屡立战功,一生轰轰烈烈,仅仅因汉王征兵未亲自前往就获罪。又由于吕后进言“诛之”,并设下圈套陷害;廷尉王恬开火上浇油,进“族之”言,而遭到夷其宗族的命运。
D.司马迁认为,彭越出身贫贱却能席地千里,南面称王,他若未被诛,只要一有机会,就有可能大展抱负,让风云变色。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划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3分)
怀 畔 逆 之 意 及 败 不 死 而 虏 囚 身 被 刑 戮 何 哉 中 材 已 上 且 羞 其 行 况 王 者 乎 彼 无 异 故 智 略 绝 人 独 患 无 身 耳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3分)
②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1)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
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错3处扣1分)
(2)①我老了,你们执意要我当首领。现在,约定好的时间而有很多人迟到,不能都
杀头,只杀最后来的一个人。
②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到蜀地,这是给自己
留下祸患,不如顺便除掉他。”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诬告他再次阴谋^造**。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掩:袭击)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A (A、被 B、他们的/那些 C、于是,就/竟然 D、但/如果)
点评: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能将各个句子看懂,分辨出这几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
小题3:试题分析:A(②⑥是间接表现,⑤是别人说的话)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有见识和才能”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彭越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有见识和才能”,有的可能能体现“有见识和才能”,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4:试题分析:B(断绝楚军粮道是在汉王三年)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5:试题分析:(1)胸怀叛逆的心志,等到失败,没能杀身成名而甘当阶下囚徒,以致本身被杀戮,为什么呢?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尚且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何况称王道孤的人呢!(2)①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强”“以为”各1分,句意通顺1分。②这个句子中关键词“徒”、“之”、“其”、“复”,每个1分。
点评: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彭越,是昌邑人,别号彭仲。常在钜野湖泽中打鱼,伙同一帮人做强盗。陈胜、项梁揭竿而起,有的年轻人就对彭越说:“很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背叛秦朝,你可以站出来,咱们也效仿他们那样干。”彭越说:“现在两条龙刚刚搏斗,还是等一等吧。”
过了一年多,泽中年轻人聚集了一百多,前去追随彭越,说:“请你做我们的首领。”彭越拒绝说:“我不愿和你们一块干。”年轻人们执意请求,才答应了。跟他们约好明天太阳出来集合,迟到的人杀头。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迟到的有十多人,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当时,彭越很抱歉地说:“我老了,你们执意要我当首领。现在,约定好的时间而有很多人迟到,不能都杀头,只杀最后来的一个人。”命令校长杀掉他。大家都笑着说:“何必这样呢,今后不敢再迟到就是了。”于是彭越就拉过最后到的那个人杀了。设置土坛,用人头祭奠,号令所属众人。众人都大为震惊,害怕彭越,没有谁敢抬头看他。于是就带领大家出发夺取土地,收集诸侯逃散的士兵,有一千多人。
沛公从砀北上攻昌邑,彭越援助他。汉王二年春天,汉王和魏王豹以及各路诸侯向东攻打楚国,彭越率领他的部队三万多人在外黄归附汉王。就任命彭越做魏国国相,独揽兵权,平定梁地。
汉王在彭城战败,向西溃退,彭越把他攻占的城池又都丢掉,独自带领他的军队向北驻守在黄河沿岸。汉王三年,彭越经常往来出没替汉王游动出兵,攻击楚军,在梁地断绝他们的后援粮草。汉四年冬,项王和汉王在荥阳相持,彭越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邑。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派曹咎驻守城皋,亲自向东收复了彭越攻克的城邑,又都归复楚国所有。彭越带着他的队伍北上谷城。汉五年秋,项王的军队向南撤退到夏阳,彭越又攻克昌邑旁二十多个城邑,缴获谷物十多万斛,用作汉王的军粮。项籍已死。
那年春天,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
汉十年秋天,陈豨在代地^造**,汉高帝亲自率领部队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梁王征兵。梁王说有病,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高帝很生气,派人去责备梁王。梁王很害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不如就此出兵^造**。”梁王不听从他的意见,仍然说有病。梁王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打算杀掉他。太仆慌忙逃到汉高帝那儿,控告梁王和扈辄阴谋反叛。于是皇上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袭击梁王,梁王不曾察觉,逮捕了梁王,把他囚禁在洛阳。经主管官吏审理,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具备,请求皇上依法判处。皇上赦免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向西走到郑县,正赶上吕后从长安来,打算前往洛阳,路上遇见彭王,彭王对着吕后哭泣,亲自分辩没有罪行,希望回到故乡昌邑。吕后答应下来,和他一块向东去洛阳。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造**。廷尉王恬开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
太史公说:魏豹、彭越虽然出身贫贱,然而他们象卷席子一样,占有了千里广阔的土地,南面称王,他们踏着敌人的血迹乘胜追击,名声一天天地显扬。胸怀叛逆的心志,等到失败,没能杀身成名而甘当阶下囚徒,以致本身被杀戮,为什么呢?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尚且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何况称王道孤的人呢!他们之所以忍辱不死,没有别的缘故,由于他们的智慧、谋略高人一筹,只担心不能保全自身的性命。只要他们能掌握一点点权力,其政治风云变幻,就能施展他们的作为,因此被囚禁起来而不逃避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参考答案:1、A
2、B
3、D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④小数,靡不为之,竞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日:“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日:“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篓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且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与?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厌禳(ra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②暴巫投魃(ba):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祈雨,驱赶旱鬼。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厌禳小数,靡不为之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B.吾分然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C.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D.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其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且水旱之事,岂其所知斥鹅笑之日:彼且奚适也
B.吾生不幸为异类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寓言的形式寄托作者的见解,即通过某年大旱无雨而后久涝,庄稼不生的事实,写出灾情严重,揭露官吏无能的现实,可谓独具匠心。
B.文章写白驴托梦给镇阳帅属下,义正词严地驳斥了灾由怪说和官吏举措的荒谬,构思巧妙。
C.妙为自己蒙冤之辩,分四个层次:先诉身世不幸;再诉镇阳帅听信怪说之荒唐;三诉古今救旱方法之多,焚“我”之法荒唐;四诉只要“有利于民”死不足惜。层层深人,理直而气壮,将怪诬之说驳得体无完肤。
D.文章结尾以“未几而雨,潦溢伤禾,岁卒以空,无人复议驴”作结,呼应开头,不仅说明白驴之诉是有力的控诉,也使读者深思。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解析:A.小方术、小技艺,天数、命运。B名词,本分;动词,分裂。C.动词,睡醒。D.名词,镇阳帅;动词,带领。
小题2:B解析:B动词。A.连词,放在句首,表示另提一事;副词,将要。C.动词,与“存”同义;介词,通过。D.与“元”连用;副词,竟。
小题3:C解析:分五个层次。先辩不应当受“致旱之由”的诬陷。因为“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焚驴志》参考译文
己未年间,黄河以北发生大旱,远近的庄稼都被烈日烤焦,老百姓没有依靠。镇阳帅自己说他很为老百姓的生计忧虑。于是就急急忙忙地督促下属求雨。祭神消灾这类大小法术,没有不做的,最终也没有效果。日子长了,一些怪畀荒诞的说法就产生了。碰巧有户百姓家里生了一头小白驴,有人指着这头白驴说:“这就是旱灾的祸根。云刚刚出现,白驴就仰头朝天呜叫,于是云就四散不留。这东西不杀死,旱灾怎么能结束?”一个人主观倡议,数万民众随声附和。
镇阳帅听说后,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就吩咐赶快把白驴捉来,把它烧死。
一天晚上,白驴托梦给帅府中的某个属僚,说:“大帅要烧死我,实在是冤枉啊!天灾流行,百姓受苦,这怎么跟我有关系呢?我不幸投胎成为了异类,又不幸落到了禽兽家畜的行列。
负重驾车,任人吩咐;挨打受骂也只好承受,辛苦劳累、忍辱负重地一直工作到死,这是我的本分。再说这水旱之类的灾祸,哪里是我所能知道的,却要我受这样酷刑呢?不知是谁在诬陷我,可大帅却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灾祸有的是来源于上天,有的是人为的,人为的灾祸可以寻找追究责任,来源于上天的只好听之任之了。殷代大旱,商汤有桑林之祷,刚一开始祷告就下雨了;卫国大旱,是提醒卫国去讨伐无道之邢,军队刚出征就下雨了;汉时大旱,卜式奏请处死桑弘羊;唐时大旱,李中敏奏请斩杀郑注。能抗击旱灾的办法多的是啊,为什么不从这些历史往事中寻找办法呢?如果找下到办法,又无处归罪,那么就把责任推给上天,听之任之吧。不从人身上寻找原因,不把责任推给上天,根据那些无稽之谈,把旱灾说成是我的过错。咳,真是太不讲道理呀!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底下祁雨,驱赶旱鬼,就已经很迂腐了,现在这样做的话恐怕就更荒唐了吧?如果杀了我对百姓有利,那么我为什么吝惜生命呢?如果事情不是这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来增加罪恶呢?滥杀无辜是不仁的,轻信谣言是不明智的,这种不仁不智的事情,大帅为什么要做呢?您是他的属僚,所以,我斗胆私自向你申诉。”
属僚连忙向白驴道歉,睡醒起床之后,向镇阳帅请求放了白驴。起初,人们都很不高兴。
过了不久就下起了犬雨。整整一个月,也没有停止,于是又发生了水涝,伤害了庄稼,直到年底,一点收成都没有。从此以后,人们再也不议论白驴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