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8 19:15:2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经学正统与文学馀业
我们在研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清代的考据学家在他们的小学训诂著作中所引用的材料,几乎遍及先秦两汉经史子集各种著作,但所引的唐宋诗词则屈指可数。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在经学居于思想文化正统地位的封建时代,人们对经学与文学的不同态度。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学说定于一尊,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学说的理论依据是相传为孔子删定的“五经”,封建统治者大多竭力标榜经学,对儒生广开利禄之路,以便不断地对经学作出合乎时宜的诠释,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统治提供服务,经学一直居于君主专制统治思想学说的正统地位。
随着经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精神和道德伦理观念等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是关注现实人生,主张积极进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儒家的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直接决定了它的文学思想。今天我们普遍认为《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先秦两汉时代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将其作为文学作品看待。孔子论《诗》,主张温柔敦厚的“《诗》教”,重视的是《诗》的政治、伦理功效。儒家的这种“《诗》教”思想,同时也决定并代表了它的文学观。虽然楚辞开汉赋之先河,屈原被认为是辞赋家之祖,但屈原、宋玉并不是专职的文学创作者,其身份主要是政治人物,文学创作不过是其政治生活的副产品而已。两汉时代,辞赋兴盛,其中多数作品夸饰铺张,一味追求辞藻的华丽艳美,而不注重讽喻效果,这种现象随即遭到很多人的批评。
至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也越来越明朗。刘勰作《文心雕龙》及萧统主编《文选》,正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反映。虽然此后我国古代文学迅速发展,但纵观整个文学发展史,其创作主体始终是官僚文人,儒家的文学思想自始至终从总体上贯穿于整个文学领域,指导着具体的文学创作、批评实践。由于文学创作主体基本上是封建士大夫,因此,经学在他们心目中价值和地位的重要不言而喻,文学则不过是他们的馀业。与此相应,研究经学的儒家学者与从事文学创作的文人,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是高低相去甚远。在《清史稿》编撰过程中,因为编撰者与翰林院编修、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有嫌隙,故有意将其编入《文苑传》中,结果招致其子侄及众乡邻的不满与抗议,后遂改入《儒林传》。
自汉至清,经学“凡六变”,考据之风盛行,传统小学发展至巅峰,小学即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清代学者研治小学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阐明经学;而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多数人是不屑一顾的,至多不过是一种馀业。于是在清代,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昌隆,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今天,“国学热”日渐升温,不少人热衷于提倡“读经”。但“国学”和传统文化都是很复杂的概念,其内涵和范围不是仅仅几部儒家经典就能全部涵盖的。我们应该突破封建时代陈旧观念的束缚,尽可能地扩大眼界,从而将传统文化真正地发扬光大。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0.4,有改动)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表现“经学正统”“文学馀业”思想的一项是?(?)
A.《诗经》在先秦两汉时代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人们作为文学作品看待。
B.两汉时代许多辞赋作品追求辞藻华丽艳美,忽视讽喻效果,遭到很多人的批评。
C.刘勰作《文心雕龙》及萧统主编《文选》反映出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越来越明朗。
D.《清史稿》的编撰者将张惠言编入《文苑传》而招致其子侄及众乡邻的不满与抗议。
小题2:下列不属于“经学正统”与“文学馀业”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A.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以“五经”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儒家思想学说定于一尊,经学一直居于君主专制统治思想学说的正统地位。
B.儒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是关注现实人生、主张积极进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对儒家的文学思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C.官僚文人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主体,儒家的文学思想也贯穿于整个文学领域,对文学起着具体的指导作用。
D.在封建士大夫心目中,经学的价值和地位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多数人对文学创作与研究不屑一顾,至多将它看作一种馀业。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代的考据学家在他们的小学训诂著作中所引用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经学与文学的不同态度。
B.虽然楚辞开汉赋之先河,屈原被认为是辞赋家之祖,但就其作品而言,往往是因政治而产生,并不是专门为文学而创作。
C.到了清代,考据之风盛行,在“经学正统”思想的支配下,被称为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发展至巅峰,考据学取得空前成就。
D.今天,我们在研究国学时,应该准确把握“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范围,摒弃封建时代的经学观念,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答案:小题1:C小题1:D小题1: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转 身
李汉荣
  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体验更多,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了,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少妇不见了,她那么端庄,贤淑写满了她的表情,然而,呼啸的列车载走了她;一转身,那个我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满头银发,一身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慈祥的他不见了,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带向何方,我甚至没有看清他的背影。
  那一次我在北京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你,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只看见攒动的人头,波动的各色衣服……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鲜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小儿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为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我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她肯定知道我注意到了她,那么,在岔路口,在她转身的时候,她是否知道,不远处,有一位陌生的叔叔,他眺望的眼睛?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 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巧妙,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描写的角度看,第四段写到的那个“年轻人”与上文提到的“她”“少妇”“老者”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开头对“秦岭山路”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转身”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打捞”在句中正好与“人海”相呼应;
  (2)既可使人联想到“大海捞人”的不容易,又具有形象性。(意对即可)
2、(1)对“她”“少妇”“老者”都只是一笔带过或简单勾勒,而对那个“年轻人”则对其语言、动作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刻画;
  (2)作用:表现他文雅谦和的内在品质,体现选材的详略得当。(意对即可)
3、(1)为下文“秦岭女孩”的出现作铺垫;
  (2)用景物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纯真、自然地特征。(意对即可)
4、(1)把“一转身”当做行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
  (2)强调时间、过程的流逝之快;
  (3)反复点题,突出中心,表明本文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珍视人际交往,珍爱生活的主旨。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边文章,完成1—4题
瓦尔登湖:一个人的风景
维新
? 16年前的春天,当我还是大二学生时,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明天的渴望成了永远的渴望。他身边遗留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9年前,《瓦尔登湖》的中文首译者徐迟先生,同样在“文化抑郁”中告别了尘世,不知他生命中还有多少渴望没有表现。我不知道他们与瓦尔登湖究竟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瓦尔登湖是他们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 3年前,来美国工作后,我想有一天一定要到那个安静的湖边去散散步。但随着时光的逝去,我与所有的都市人一样,在奔波的生活中竟然抽不出一天闲散的时间,我感觉瓦尔登湖也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今年6月里的一天,我终于推开了所有事情,从波士顿驱车前往瓦尔登湖,不仅是为了圆许久以前的梦,也是想要在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一天放松的时间来冥想生命。
? 一个半小时后,我抵达了瓦尔登湖。当我真的踏上湖边那湿润的土地后,心情竟然久久难以平静。我不仅想到了梭罗,也想到了海子、徐迟,想他们真应该到瓦尔登湖来看看,那样他们也许就不会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哲人说,主动离开世界的人,大都在精神上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在瓦尔登湖边,我感觉到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
? 150年前,28岁的梭罗摆脱生活中所有的羁绊,来到林木环抱少见人迹的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的花费:造屋用去29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工作6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他每天的日程是读书、思索和写作,用大量的时间享受自然。
? 遥想梭罗的生活,我感到惭愧之极。这么多年,我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波士顿,经多年打拼,在很多人眼中也渐渐算是成功人士了,有房有车,有不错的年收入,存款日益增多,但拥有这一切并没有使我的心灵真正安稳下来。我每天仍不停工作,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站在瓦尔登湖边我真切地感悟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真的应该像梭罗一样简单生活在当下。梭罗在湖边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这段时间内,他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实验: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他说:“身处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经营一种原始的流放式生活,这么做也许会有许多收获。”
? 他离开这里的时候,写出了传世的不朽之作《瓦尔登湖》。这样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自然平静深湛,如微风徐徐吹过的瓦尔登湖面。
? 来到瓦尔登湖,怎能不去看那世界闻名的小木屋呢?小木屋离湖畔很近,顺蜿蜒的湖畔走半分钟就到了。眼前小木屋显示出一种原始的感觉,斑驳的白桦木透出岁月的沧桑。推开散发古朴意味的木门,看到屋内只有一桌一床三把椅子,很难想象梭罗就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了两年,寻求一种极简朴的生活。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生命体验,证明一个人的生存所需其实真的很少很少,并设想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阻拦文明人迅速滑向奢侈的陷阱。
? 在瓦尔登湖边散步,我渐渐安静下来,渐渐体验到当年梭罗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的生命感悟,我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升华。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我们才一直苦苦追寻。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梭罗选择了简单和淳朴,选择了瓦尔登湖的平静。于是他看到了忙碌生活背后人们所忽略的美景,便悟出了张开怀抱真诚面对大自然的意义。他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时,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
? (2005年8月30日《文摘周报》,命题时略有删改)
1、从文中看,瓦尔登湖为什么“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作者阐述的自我体悟,以及文中提到的海子、徐迟两位诗人看,“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这句话实际上有两层含义。请分析这两层含义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梭罗所说的“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请用文中短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
A.对于海子与徐迟来说,瓦尔登湖成了他们“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以自杀方式“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原因,但不是深层原因。
B.当作者认识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时,他觉得真应该像梭罗一样投入大自然中去简单地生活,
C.梭罗在物质文明时代,以原始的流放式生活来“收获”生命体悟,并启示人类:不应为追求自己的奢侈而无度地向自然索取,体现出深刻的生态伦理观。
D.“瓦尔登湖”在文中虚实相生,“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瓦尔登湖”指人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
E.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恬淡从容的文笔中渗入生命的思考与体悟,也属“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平静而深湛。


参考答案:1、为了物质追求,成年累月地打拼,国内国外地奔走,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忘却了什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意对即可)
2、含义一:物质上,”,足够。?含义二:精神上,要不断地对自己重新估价与定位,不必在心灵上极度失落,心理失衡。
3、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
4、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⑦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⑧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摘自《庄子文化》)
11.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具有怎样的含义?并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6分)
12.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节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5分)
13.请概括庄子和屈原在创作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14.文章末段划线句子包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11.①“空巢”象征着商丘这一文化古镇,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曾经在文化领域创造过辉煌。②但今天在这里,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身影,徒留下一个文化名城的空名。③结构上引起下文,由“空巢”引飞翔,由飞翔引出了对庄子和屈原的议论,进而引出全文内容。
12.①用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同庄子的作品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衬托出《庄子》语言和内容的诙谐幽默洒脱自然的独特魅力。②充实了文章内容,开拓了思路,增强了文化色彩。
13.①庄子的创作体现出崇尚自然,淡泊功名,追求自由独立的个性。这是由于他生活极少牵绊,并且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竟相绽放的时代。
②屈原出爱国忧民,洁身自好,有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这是由于他辅佐的君主昏聩,他被流放,但他对昏君仍充满痴迷和幻想,并且将昏君、国家、人民联在一起,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爱国,可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心中充满痛苦。
14.①庄子和屈原那种激情与想象,已经被现代人追名逐利的世俗大潮所冲淡,逐渐散失了。②现代人的生活也因此越来越缺少浪漫色彩,没有了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没有了英雄主义的色彩。③要想让我们的生活重新获得激情,只有重新端正处世态度,继承古代仁人志士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传统,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文化乱象治理该下猛药了
近几年来,文化乱象日益严重。其中,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是最为恶劣的,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是最为严重的,给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相当的危害,特别是对成千上万青少年的毒害,如果再不采取及时措施,必然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着实不能掉以轻心了。
历史早已证明,文化混乱即会导致思想混乱,思想混乱定将引发行为混乱。去年一年之中,不良网络文化乱象所带来的思想、行为乱象真是惊人:青少年因为网瘾而辍学、退学、离家出走、暴力犯罪甚至自残自杀;有些孩子为了上网玩游戏而不惜欺骗、打骂以至伤害、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还有父母竟然由于网瘾问题而亲手残杀甚至肢解自己的孩子!而且,现在已经不只是孩子们受影响了,不少成人也因为网瘾、网恋、网婚、网上同居、网络赌博等造成种种家庭悲剧、甚至犯罪;还有行政领导干部、公务员在上班时沉迷网络游戏或网上聊天而被处罚或开除公职的。
另一种普遍的网络文化乱象,就是不少网民可以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胡言乱语、肆意污蔑、恶性侮辱、破口漫骂。由于缺乏实质性的监管约束,他们不用负任何责任。更糟糕的是,有些已经形成群体性的乱象,相互鼓噪。加上网络的便捷性、互动性、隐蔽性及无处不在的广泛性,如果这样的恶性群体在网上膨胀发展的话,将来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难以估计。
有人打着发展网络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扭曲网络的健康发展方向,为填充自己的钱包而不惜一步步地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电脑、网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但是,现在的网络被严重地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网络从高科技的工具退化为使人们玩物丧志并进而危害社会的工具。不良的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泛滥成灾,大量网民上网主要是受这些迷乱网络文化的影响。这种网络文化现象是不正常的失衡表现,它所带来的负面社会问题已越来越明显。
这些不正常文化现象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多年的快速发展,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过于重视经济,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在这样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文化----拜金文化,或可称之为金钱文化。在这样文化的熏染下,就会产生相应的思想观念----以钱为本,把“一切向前看”蜕变为 “一切向钱看”。这样以钱为本的指导思想,必然会把不少人引向歧途。
社会文化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引导人民向上,向前,是帮助人民提升素质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娱乐是文化的部分职责,但决不能是文化主流或发展方向。更要指出的是,娱乐文化的主要目的也应该是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不良娱乐文化的恶性泛滥会成为社会精神毒品,会给个人、家庭、国家带来危害,甚至毁灭。
(摘自《回顾与展望----全社会都来关注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网络文化乱象”的一项是(?)
A.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文化。
B.网民在网上不负责任地毫无顾忌地污蔑、恶性侮辱等。
C.填充自己钱包的不良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
D.网络文化中的娱乐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文化不仅给成千上万的青少年造成毒害,而且也危害到了成年人。
B.严重的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使网络已经完全退化为人们玩物丧志并进而危害社会的
玩具。
C.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网络文化出现了不正常现象。
D.健康的网络娱乐文化能够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化混乱就会导致思想混乱,思想混乱定将引发行为混乱,给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带来
危害。
B.恶性群体在网上膨胀发展,将来导致的负面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C.重视经济,忽视思想,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从而导致网络文化乱象。
D.在拜金文化的熏染下,会产生以钱为本的思想观念,也必然把不少人引入歧途。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从文本来看,“网络文化乱象”应该是网络文化中对人们有危害的现象;D扩大概念范围,“网络文化的娱乐文化”不一定是不良娱乐文化,可从原文最后一段“娱乐文化的主要目的也应该是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有利于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不良娱乐文化的恶性泛滥会成为社会精神毒品”中找到依据。
小题1:“已经完全”说法过于绝对。
小题1:“条件”说法扩大化,“重视经济”前缺少“过于”,“忽视思想”文中没有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