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9:14:04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王若虚,字从之,槁城人也。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调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皆有惠政,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用荐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国,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实录》成,迁平凉府判官。未几,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
②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曰:“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灵百万,非功德乎?”曰:“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其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③金亡,微服北归镇阳,与浑源刘郁东游泰山,至黄岘峰,憩萃美亭,顾谓同游曰:“汩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乃令子忠先归,遣子恕前行视夷险,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号《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遗老》若干卷,传于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虚自分必死节分:料想
B.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喻:告诉
C.不意晚年乃造仙府造:制造
D.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诚: 如果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若虚珍视名节、不苟趋附的一组是(? )
①秩满,老幼攀送,数日乃得行?②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③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可信乎后世哉?
④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⑤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解的一项是(? )
A.王若虚任县令期满的时候,百姓都来为他送行,致使他几天后才能动身出发,可见他执政时能够体恤、爱护民众。
B.他在辞令方面很擅长,在翟奕召见他让他为丞相撰写碑文时,他慷慨激昂地辩解,反映了性格中有机警善辩的一面。
C.在文中王若虚是一个重视名节、轻视权贵、血肉丰满、令人敬仰的文人形象;他曾想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名节,但是由于形势所迫,最后还是无奈屈从了。
D.在翟奕、元好问的不断催促下,刘祁虽然草拟了碑文,但实际上他不认为丞相以京城归降大元的行为是值得赞颂的,也不主张为他立建功德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立见屠灭。(5分)
(2)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5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帆山子传
(清)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被妹,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狡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②,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嗢噱(Wà jué):笑谈,笑话。?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持论快彻彻:透彻
B.叙先贤遗迹遗迹:留下踪迹
C.圣人诏我矣诏:教导
D.自称无方之民无方:不行礼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3分)
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⑥椭狡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
C.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有五个朋友,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个“真气盎然”的人。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3分)
?
(2)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4分)
?
(3)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3分)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①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节)
【注】①司空城旦: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①何者?上下之分也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①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
②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D.①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④此是家人言耳。⑤诸谀儒多疾毁固。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记,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严:严肃
B.警劝之道道:作用
C.议之不徇徇:徇私,袒护
D.所谕世族之次次:排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则足为后法则告诉不许
B.惧后世之不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有意奸而外淑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D.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臣以险衅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断六处)。(3分)
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5、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意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扪参历井仰胁息(摸)?神明自得(人的智慧)?所守或匪亲(土匪)
B.西举巴蜀(攻占)?隳名城(著名的城池)?锲而不舍(刻)
C.践华为城(踏)?声非加疾也(强)?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D.一夫作难(起事)?焚百家之言(著作)?外连衡而斗诸侯(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