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8:34:50
1、阅读题 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风水相吞吐。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恐年岁之不吾与。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汜南(驻军)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做边邑)
C.焉用亡郑以陪邻(赔偿)
D.阙秦以利晋(使……减少)
小题2: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行李之往来②今日之事何如?
B.①夜缒而出②秦王还柱而走
C.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D.①吾其还也②吾令人望其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在战争中曾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攻郑国的直接原因。
B.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 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C.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地焦急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 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傲横态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但对“退
秦师”的前因后果做了详细交代。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 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渐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9分,每句3分)
①?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论语·季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傅潜,冀州衡水人。少事州将张廷翰。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征范阳,先到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候。上对枢密言:“潜从行有劳,赏薄。”复加马步都军头、领罗州刺史,改捧日右厢都指挥使、领富州团练使,迁日骑、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领云州防御使。
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挝、铁棰,争欲奋击。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无何,契丹破狼山砦,悉锐攻威虏,略宁边军及祁、赵游骑出邢、洺,镇、定路不通者逾月。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潜不能答。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许出兵为援。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康保裔遂战死。
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五年,会赦,徙汝州。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久之,判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卒。
(选自《宋史》,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隶殿前左班隶:隶属
B.朝廷屡间道遣使间:中间
C.因诟潜曰诟:辱骂、指责
D.一夕狱具狱具:判罪定案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直接表现傅潜怯懦畏战的一组
(?)(3分)
①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②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
③潜卒逗遛不发?④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
⑤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⑥潜不之与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潜出征太原时,一天之内,两次被流箭所中。后因在涿州,与契丹交战,生擒其五百余人,受到了皇上的赞叹。
B.咸平二年,傅潜又出任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举入侵,由于傅潜胆怯软弱不抵抗,导致契丹攻陷许多地方。
C.傅潜虽不听从朝廷和众将的劝战,但他是个有涵养的人,别人羞辱他“还不如一个老太婆”,他也不生气。
D.皇帝亲征时,傅潜仍不积极配合,致使战事不利。皇帝大怒,但最终赦免其死罪,只是削夺了他的官职爵位,把他及其家属长期流放到房州。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3分)
译文:?
(2)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4分)
译文:?
(3)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3分)
译文:?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思厥先祖父
B.可谓智力孤危
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D.而气候不齐
5、阅读题 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 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 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曰: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④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尊父先旨,固让不受。 (《晋书·王羲之传》有删节)
1、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雅:高雅
B、谢安未仕时亦居焉——仕:做官
C、群贤毕至——贤:贤才
D、俯察品类之盛——品类:自然万物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便有终焉之志——少焉,月出与东山之上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仰观宇宙之大——居庙堂之高
D、与羲之同好——失其所与,不知
3、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马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 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于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2、3两段文字叙事、写景,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抒发了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情绪由平静转向激荡。
D、王羲之五十九岁去世,受到朝廷的加封,他的几个儿子遵从父亲的教导,坚决推辞,不愿接受。
4、把原文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