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8:30:58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绍兴的大梦
陈瑞琳
①一早醒来,我竟是睡在绍兴城古老的风则江畔。推窗望去,那典雅浪漫的廊桥就在眼前,近得我有些恍惚:这真的是绍兴吗?真的是那个让我梦里千回的地方?
②车子进城,我的心加速了跳动,路旁还看得见从前的那些古旧的砖瓦参差在高楼崛起的老街上,好似青苔白发,感觉绍兴的英魂永存。在熙攘的市中心,环绕的商铺之中,蓦然就先看见了那古老的轩亭碑!心头一紧,叫司机慢行。古碑虽然已显得有些矮小,但依然撞击着每个行人的眼睛:当年的秋瑾先烈就是在此断头。斑驳的轩亭碑啊,你永远都会记得,那个1907年7月15日,一个绍兴的女子,“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离轩亭口不远,便是秋瑾当年住过的和畅堂。我轻轻走进那座老式的院子,石板铺成的小天井,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与餐室毗连的耳房为秋瑾的卧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书桌都是她用过的原物,书桌上还放着秋瑾当年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和她牺牲前几天留下的遗墨。最让我心颤的是墙上挂着的秋瑾男装照片,巾帼轩昂,风采动人。怀想1906年,秋瑾从日本返回绍兴,亲自主持大通学堂,开启民智,投身革命启蒙。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年轻的秋瑾本出生在官宦人家,又嫁给了豪门富商,正可谓锦衣玉食,何以要抛去身家性命,誓死追寻救国救民的“共和”之梦?
③绍兴的“硬骨”中,除了秋瑾,更有一个魂灵,就诞生在那座立在新台门的周家祠堂。闪过一段亭台楼阁,远远就看见长长的围墙上如今竟画上了鲁迅的巨幅头像,没有上彩,木刻般的强烈效果。先生的头发短立着,手里夹着烟,那袅袅的烟丝顺着围墙好像飘到很远。
④“先生!”我在心里轻轻叫了一声,鼻子就有些酸楚。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周家祠堂的门前。
⑤那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初夏,脸上还是红扑扑的我忽然就站在这绍兴城的周家祠堂前。记忆中的我,迈进新台门的脚步是雀跃的,寻找百草园的眼睛是欢喜顾盼的,品尝咸亨酒店的酒是香甜醉人的。在周家祠堂后门外的小运河上,一艘旧旧的乌篷船载着我们三个年轻人,穿过一座座小拱桥,驶向了鲁迅儿时的外婆家。
⑥将近三十年过去,一路的风雨沧桑,当年的小辫姑娘早已无法雀跃,周家祠堂早已不再是从前那般轻松游览的胜地。这些年中,我几乎“怕”谈到鲁迅,甚至怕写下“鲁迅”这两个字,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在中国,谁能说不知道鲁迅呢?只是觉得所谓的“狂人”和“阿Q”、“闰土”和“祥林嫂”都已走远,鲁迅的声音只属于他的那个历史。其实,鲁迅的笔又何曾离开过我们?他所揭露并致力改造的“国民性”依旧在今天的“看客”身上显现,他所抨击的“精神胜利法”无处不在发酵,今天的闰土还会叫一声“老爷”,执著的“读书狂人”还会呐喊着“救救孩子”!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
⑦又见三味书屋。轻轻地,我不敢惊醒鲁迅当年上学的小桌,那上面有他亲手刻着的一个“早”字,桌面上有他那小小少年一丝不苟的眼睛。书屋的后面是百草园,当年的草木竟然被换成了一方玉米的青苗,只有那一截矮矮的土墙,还告诉我那里曾留存过少年鲁迅的手印。我不禁仰望苍天,正看见屋檐上密密的野草,它正在风里独自垂看着我等人间“过客”。
⑧说起来,绍兴的大梦里应该还有王羲之那绿水青山的兰亭,虽说梦里已千回,但是兰亭的古韵清雅还是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借着山影,走过吊桥和凉亭,身边正是“茂林修竹”,与友人对坐在“曲水流觞”的石头上,天地静阔,等那千年的酒杯。我想象着当年“群贤毕至”“畅叙幽情”的情景,脑海里翻卷着羲之先生的笔墨豪情,品咂起他发出的那种“死生亦大矣”的对生命价值的深沉思考和感慨,那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文缘和情缘。
⑨春夜里,漫步在护城湖畔,浓浓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感觉自己也从那千年的大梦中走来。在这大梦里,曾浸透着秋瑾的血,飘游着鲁迅的魂,弥漫着王羲之的气脉。其实啊,在绍兴的怀抱里,还有多少古今英灵,深藏着他们尚未完成的春秋大梦!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3期,有删改)
小题1:简要点评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第⑤段作者插叙第一次游览周家祠堂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第⑥段中“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一句在文中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4:从全文看,“绍兴的大梦”有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比喻修辞,将古旧的砖瓦比喻成青苔白发,一方面表现了其年代久远的特点,(2分)另一方面年代久远仍旧挺立在崛起的高楼间,表现了其厚重的生命力,引出对英魂的缅怀和敬仰之情。(2分)
小题2:插叙的文字与下文形成对比(或为下文做铺垫)。(1分)第一次到周家祠堂,作为年轻姑娘,周家祠堂仅仅是轻松游览的胜地;这一次到周家祠堂,作者已经历三十年的风雨沧桑,走进周家祠堂,深深感受到了鲁迅的思想价值,联系社会现实,内心深处充满了无限的感伤(酸楚)。(2分)通过对比,凸显鲁迅大梦的价值与现实意义(1分)。
小题3:(1)鲁迅在上世纪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揭露并改造“国民性”的事业,其理想与精神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凝聚成民族文化的精魂;(2分)(2)当下以至未来鲁迅所痛心的“国民性”以不同的形式依然存在着,鲁迅的“大梦”还没有完全实现,中华民族仍然需要鲁迅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1)以秋瑾为代表的志士仁人的救国救民之梦;(2)以鲁迅为代表的思想家揭露“国民性”,力求改造人的灵魂的“立人”之梦;(3)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群贤”,沉浸在绿水青山之中,“畅叙幽情”,追寻生命价值之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注意“梦”的内容应该是具体且符合文意的。)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本题要从手法、含义、表达效果等方面来回答。作者将古旧的砖瓦比喻成青苔白发,一是写其年代久远,二是写其厚重的生命力。感觉绍兴的英魂永存,引出对英魂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小题2:本题考查插叙在文中的作用。插叙当年的小辫姑娘游览周家祠堂,周家祠堂仅仅是轻松游览的胜地;作者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雨沧桑后,再一次到周家祠堂,深深感受到了鲁迅的思想价值,内心深处充满了无限的感伤;前后形成对比,来写鲁迅大梦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小题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回答本题时首先答出鲁迅的大梦是什么,然后指出当下以至未来鲁迅所痛心的“国民性”以不同的形式依然存在着,鲁迅的“大梦”还没有完全实现,中华民族仍然需要鲁迅精神。
小题4:本题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从全文看,绍兴大梦作者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秋瑾、鲁迅、王羲之,这三个人不同的梦代表了绍兴大梦。以秋瑾为代表的志士仁人的救国救民之梦;以鲁迅为代表的思想家力求改造人的灵魂之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群贤”,追寻生命价值之梦。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处的灿烂
关瑞
①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脚下的野菊正在绽放,一只蚂蚁在草的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痕迹。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
②这是一个下午。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后开始努力寻找内心的出口。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
③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尖利的弯刀,一刀一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在借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目了然的悲情色彩。
④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由地盛开着。它的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
⑤我站在秋天。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我不由自主地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在它的光芒里,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我相信它是孤独的。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证明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盘,交付于蓝天白云。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它的灿烂,源于高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在它舒展的花瓣里,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
1.文章第①段是如何描写初秋原野景物的?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为什么还要在第③段写农民种的向日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请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问:①以路边那株向日葵为中心,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景物的生机与活力;②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神韵;③动静结合。第二问:突出了以向日葵为主体的景物安闲、自由、孤独、宁静,又不失生命蓬勃热烈的特点。
2.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第③段中向日葵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态存在,以果实的功用结束的悲情色彩,与第④段中真正的向日葵自由地盛开作对比,突出了真正的向日葵的生命意义。
3.①“孤独”指的是向日葵拒绝迎合和证明,它的生命呈现出独立和超然的姿态。②“灿烂”指向日葵以开放的花朵自由而热烈地释放着生命的激情。③只有在没有遮掩、没有牵绊的情况下,生命才能表现出它真正的本质。
4.①绽放在原野上的向日葵,其身上体现出的“孤独的灿烂”引起了作者的共鸣。②原野中的向日葵是作者释放内心情感的一个“出口”。③向日葵是一种人们常见的熟悉的植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理解并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合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果汁业面临苹果短缺
? 现在是中国北方观里镇收获的季节,成熟的苹果在道路两边堆积如山,挡住了从各地开来的拖拉机、卡车和农用车。
?中国是世界头号苹果生产国,产量占全球的近一半。它也是世界最大的苹果汁生产国,约占世界苹果汁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二。越来越多的中国苹果汁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甚至澳大利亚。尽管观里镇有大量的苹果,但仍无法满足果汁企业的需求,这些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超出了果园的种植速度。寒冷潮湿的天气造成苹果产量降低,又加剧了这种短缺。
?中国农业大省山东省烟台市观里镇农民周玉良说:“农民们在所有地方都种了苹果树,这里以前种的可都是粮食。”11月初,他指着种满苹果树的田地对记者说:“还是供应不上,果汁企业的需求量太大了。”同该地区许多人一样,周玉良在过去几年从种庄稼转为种苹果,以增加收入。他简陋的家里现在有了洗衣机和电冰箱,11岁的儿子在附近的城里上学。
?作为橙汁的替代品,苹果汁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自2004年以来,中国苹果汁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以上。由于巴西放弃种橙子而改种生物燃料作物,以及美国仍受到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的后续影响,国际橙汁价格一路飙升。
?行业管理者说,中国现在的浓缩苹果汁年生产能力约为170万吨,接近世界每年约180万至200万吨的消费量。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和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各自的生产能力都超出了波兰2006—2007年度的苹果汁出口总量。波兰是世界第二大苹果汁生产国。但中国人自己却很少喝苹果汁。生产能力的扩大引发了对苹果的抢购。大连一家有机食品出口公司的总经理吴竺说:“果汁企业向全国各个地方派出卡车和业务员,抢购苹果。”中国陕西省一家果汁企业的管理人员说:“你在周边买不到足够的苹果。你必须跑200公里去找苹果。”
?行业管理者说,尽管缺乏可靠的数据,但由于春季的霜冻,中国一些地区2007—2008年度的苹果产量下降幅度高达50%至60%。他们认为今年全国产量在2000万至2500万吨之间。美国农业部驻北京的机构说,在截至明年6月份的这一年度,中国的苹果产量将比上一年度的2600万吨下降12%。美国农业部说,去年全球苹果产量为4600万吨。一家果汁企业的管理者说:“今年的苹果汁产量可能达到80万吨。”伴随着运输成本的增加,苹果短缺已经推动中国浓缩苹果汁价格从1月份的每吨1000美元上涨到约2000美元。几年前,浓缩苹果汁价格仅为每吨500美元,被看作是橙汁的低价替代品和甜味剂。
?由于中国目前主导着全球苹果汁的供应,买家别无选择,尤其是当霜冻造成波兰产量下降以后。除了作为新鲜果汁饮用外,苹果汁还广泛用作饮料、蜜饯和酸奶中的甜味剂。今年,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质量安全的强烈质疑。但管理者们发现果汁行业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因为该行业由拥有现代化设备的大型企业主导。他们说,生产苹果汁主要采用巴氏消毒法。农民们也用纸袋将树上的每一个苹果保护起来,这样就不会受到化学品的污染。
?一些管理者说,苹果短缺可能还要持续几年,因为新的苹果树结果需要3到5年时间。 ?海升公司的一名管理者9月份说:“自2005年以来,已经种植了更多苹果树。苹果的供求关系大概会在3年内最终实现新的平衡”。
1.根据文章,以下选项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苹果汁生产消费国,约占世界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二。
B.中国海升果汁控股有限公司和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各自生产的果汁都超出了波兰2006—2007年度的苹果汁出口总量。
C.农民们也用纸袋将树上的每一个苹果保护起来,使其不受到化学品的污染。
D.中国的苹果汁产量将比上一年度的2600万吨下降12%。
E.中国是世界头号苹果生产国,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
2.造成中国果汁业苹果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苹果短缺,果汁企业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文中发现哪些值得忧虑的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超出了果园的种植速度。
? ②春季的霜冻造成中国和波兰苹果产量降低,加剧了苹果短缺。
?③国际橙汁价格飙升导致其替代物苹果的需求量大增。
?④新的苹果树结果需要3到5年时间,生产周期较长。
3.①全国各个地方派出卡车和业务员,抢购苹果。
?②种植了更多苹果树。
4.①农民们在所有地方(包括以前种粮食的地方)都种了苹果树。
?②中国果汁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能力,自2004年以来,已经扩大一倍以上。
?③抢购容易进一步抬高苹果价格,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④由于中国市场未充分开发,国际市场苹果汁价格一旦下跌,中国企业和百姓将损失惨重。(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岁月中飞翔的瓦
王剑冰
在桥上闲坐着的时候,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
那一片片的瓦以灰暗的色调,涂抹了周庄的岁月。这种瓦从窑里出来便是一种不太光明的颜色,不像西方的瓦,展现出红和蓝的鲜艳,也不像皇宫和寺庙那种金黄的宗教色光,这种瓦本就是代表了平民性,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直接进入了生活。那些瓦只在中午的时候会全部保持一种颜色,早晨或傍晚,阳光会像涨潮一样一点点漫过一层层的瓦,而有些瓦由于屋脊的遮挡,还是会呈现出灰暗的颜色,让太阳感到无奈。到了傍晚,又如退潮一般,光线会一点点从一片片瓦上消失,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最终使一片片的瓦,变成一整个的瓦,变成一顶巨大的黑色的草帽。
这高高低低的房上的一片片瓦,也确实像鸟的羽翅,扇动着却没有飞走。
小的时候,曾帮人拆过老屋,看似不大的一块屋顶,却能拆下那么多的瓦片,一片片肩并肩,膀挨着膀地挤在一起,不给风雨以任何可乘的机会。
瓦其实质地并不坚硬,很小的我,将瓦扣在地上,一挥拳便会让它粉身碎骨,这种瘾是砸了无数块瓦才出现的,每一块我都会砸成无数瓣,直到砸不动才停止我的破坏,而那些瓦终是要被废弃的。 现在想起来有些感慨,守候了一生,还因我等的调皮而不得“瓦全”。这种瓦掉落地上的时候,是不会发出大的声响的,尤其是这些经过了数百年风霜的瓦,它们的掉落甚至是无声的。
瓦是一种亲密协作的典型。我发现一些屋角的瓦片出现了空缺。 正是由于它们的空缺,其他的瓦也出现了裂隙。不知是在哪一天,一片瓦悄然滑落,坠地的声音没有谁听见。而且会碎裂得成为一小撮灰灰的土块。不细心的人会轻易地扫走它。有些屋角的瓦是落在了水里,那同样激不起多大的声响,而且会以极快的速度沉入河底。这些瓦就此完成了它的使命,它们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才失落的,它们绝不想失去自己的弟兄和责任。它们知道由于更多的瓦片的失落,会改变周庄的形象和地位。周庄的瓦同石头一样,坚硬地同岁月抗争着。很小的时候,我以为瓦是一整块地盖在上面的,后来才知道,那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块所覆盖的面积并不大,只是因为多了,才显出它们的作用。它们真的不如西方的一块铁皮,一整块地覆上屋顶,不知省了多少瓦片的劳苦。但是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
在有雨的时候,我钻进屋子里,听着薄薄的屋顶雨打瓦片的声音。 那声音让人有些伤感。尤其连日阴雨的日子。是那些瓦片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天天一年年,只要瓦片不坠落于地,这生活就总是延续下去。其实瓦片不知道,屋子里的主人已走了一拨又一拨。瓦片不仅对同类表示出了友好,也对其他物种表示出亲切的包容。比如燕子或其它的鸟类飞过时忘掉的一颗草籽或瓜籽,瓦片会精心地为它们保存起来,不致它们死去。即使没有谁找回这些失物,瓦片也会供养它们生长,长成花,长成草,甚至结成果。
生活中突遭战火或灾祸,会有一个词叫“一片瓦砾”,可见瓦总是最后的底线。这个底线没了,生活也就失去了支撑的东西。
小题1:周庄的瓦具有哪些特点?请分条归纳。(每点不超过十个字)(6分)
小题2:你如何看待标题“岁月中飞翔的瓦”?(6分)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借挥拳砸瓦的经历,不仅揭示了瓦的特性,也巧妙地把自己融入了作品中,使得文章让人读来更为真实、可亲。
B.生活中突遭战火或灾祸,会有一个词叫“一片瓦砾”,这不仅说明了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说明了人们在精神深处对瓦的一种依恋。
C.“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中的“放置”一词化无形为有形,突出了我对瓦片注视的长久和专注,表现了我对瓦片的喜爱和思索,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D.文中使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来描写周庄的瓦的特点,既写出了瓦与周庄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又表达了自己对瓦的深情。
E.瓦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生活得以延续下去,相较于瓦的深情,屋子的主人走了一拨又一拨,则是无情了。
参考答案:
小题1:颜色灰暗,代表平民性(2)质地不坚硬,默默无声(落地无声)(3)亲密协作,共御风雨(有责任感,坚守一生)(4)对其他物种亲切包容(答对三点即可)。
小题2: “岁月”从时空角度指出瓦的历史漫长,有沧桑感。(2)“飞翔”用比拟的手法,突出瓦的外形,使其有动态美。(3)“瓦”是全文线索,加上历史的沧桑感和动态美,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小题3:CE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找出文中叙写瓦的段落,并抓住文中这些段落的中心句:那一片片的瓦以灰暗的色调,涂抹了周庄的岁月;瓦其实质地并不坚硬;瓦是一种亲密协作的典型;瓦片不仅对同类表示出了友好,也对其他物种表示出亲切的包容。提取这些句子中的关键词,并加整合就可得出答案。
点评: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首先,应明确归纳的思维步骤。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四步:一是通读原文,知其大意;二是审清题干,明确要求;三是找出对应,分析要点;四是组织语言,加以概括。其次,掌握归纳的技巧。掌握了归纳内容要点的步骤还不足以应对较为复杂的试题,考生还要学会如何归纳。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是分析标题的作用或好处,可从内容方面、用词方面和其在结构这几个方面去考虑作答。
点评:本题考点是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实际上涉及文章标题的理解。对文章标题的理解,首先理解标题的本义,然后联系下文。明确,此标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若是文章的线索,则找出这类句子,然后仔细分析。带着自己理解的那层再去阅读,最后仔细品味,尽量要彻底突破标题本义。
小题3:试题分析:C项“起到总领全文作用”错误;E项“则是无情了”是无中生有。
点评:解答这类题,要将选项的内容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信息范围,并从确定的筛选范围中的关键词句入手,发掘隐含信息。解题时要注意题目选项中的转换方式,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等方面是否合自己提取的信息和对信息的分析是否一致。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梦
张洁
①现在想起来,仿佛已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在很小的时候,我常梦见我在溜冰场上大显神通,像陀螺般地旋转,像流星般地飞驰,像燕子掠水般地滑翔。我也梦见过在海浪里嬉戏,跃上浪尖,纵入浪谷。其实我既不会滑冰也不会游泳,甚至连海也没有见过,而且那个时候连冰鞋也买不起一双。我还梦见过我既是我自己又不是我自己,我是那样的端庄妩媚,仪态万方,完全不像现实生活中那样畏瑟、灰暗……在梦里,我扮演过多少在我醒时渴望着的美好角色,做出过许许多多毕竟是异想天开的事情。
②前些日子,我梦见我重又回到少年时代生长过的地方。那山坳、那流水、那树林,宛如我曾爱过的一样。可是,当张开双臂,扑进那树林里去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不认识它了。
③林木都已长大,再也找不到儿时的痕迹。而那一棵树呢?大概也早已被人砍伐。当然,谁也不会留心我曾在那上面刻过自己的名字。除了我自己,那名字对谁也没有意义。我怅然地在那树林里徘徊,用手掌抚摸着每一棵树的树干,懊悔着自己曾被那许多微不足道的理由所羁绊,而在这样久的时间里,丢失了我曾爱过的这山坳、这流水、这树林……我还能追捕回来这许多年里所丢失的欢乐吗?人有时是多么愚蠢、多么迟钝,又是多么地苦着自己、折磨着自己啊!
④我喃喃地对那树林低语:看看我,还认得我吗?我是大雁啊!原谅我过了这许多年才飞回来看你,尽管我已经没有多少力气,尽管我翅膀上那些曾经美丽的翎羽已经所剩无几,可我毕竟带着一颗从未忘怀的心回来了!
⑤风儿刮起来了,所有的树木全都摇曳着它们的枝丫。树叶儿飒飒地响起来,我听懂了它们的絮语:不,我们不认识你,你不是大雁,你不是她!她不是这样长满皱纹的,她的心上也不是这样落满尘埃的!
⑥啊,岁月和生活就是这样改变了它们和我,我们不再互相认识了。
⑦我感到累极了。我能不累吗?真的,我早已不是那头蹦蹦跳跳的小山羊。于是,长叹一声,我躺在长满野草的山坡上。
⑧变幻的云朵,悠悠地从我的头上飘过。我重又看见,在童年的幻觉中出现过的神话:骏马拖着的彩车,飘飘欲仙的美女,富丽堂皇的宫殿……我的心突然变得甜蜜,在那云朵里,我好像看见了童年时代的自己。那曾是可爱的小姑娘,光着脚丫,巴嗒、巴嗒地向我跑来,戴着用毛笔勾画的眼镜,还有毛笔勾画的皱纹和胡须,张开没有门牙的嘴巴,嘎嘎地笑着,并且对我说:“你这傻老太婆,为什么要找我呢?我并没有离开你,我一直住在你的心里。不然,你何以有一颗儿童的心呢?”
⑨天呐!天呐!毕竟还有人认得我啊!
(10)她笑着,从我的身旁飞快地跑过,跳过小溪,跑进树林里去。浅蓝色的衣裙在树干后面闪动着,留下了一路天真的笑声。我紧紧地追赶着她,任凭树枝抽打着我的脸颊,灌木丛刮破我的衣衫,可无论如何也追不上她。笑声渐渐远去了,树林里重又恢复了沉寂,久已不见的、温存的泪水涌上了我那干枯的双眼。我哭了。我以为那不过是梦,可是等我醒来,我的枕头却真的湿了一片,我再也睡不着了。我在想,我曾有过许多虚妄的梦,但为什么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呢?我想追求的究竟又是什么呢?我忽然醒悟:我最想留住的,还是那永远没有长大、永远没有变老的心啊!只有它,才使我的心里永远充满了诚挚和热爱!只有它,才使我从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里,不只一千次地得到重生!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小题1:在作者笔下,“童年的梦”与“中年的梦”以及“梦中的梦”各有什么特点?
小题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会有“啊,岁月和生活就是这样的改变了它们和我,我们不再互相认识了”的感叹?
小题3:“我常梦见我在溜冰场上大显神通,像陀螺般的旋转,像流星般的飞驰,像燕子掠水般的滑翔”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4:联系全文,试分析本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
小题:童年的梦:浓厚的幻想色彩;
中年的梦:充满疲惫和感慨 ;
梦中的梦:清纯美好,充满对童心的渴望。
小题:因为作者经历了生活的坎坷、人生的风波、感觉到世态的变化。
小题:这句话连用三个动感强烈的比喻,语言雅洁,描绘梦里滑冰的三种姿势,优美动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童年的憧憬。
小题:赞美童心的纯洁与真挚,充满青春活力的童心使我对生活永远不停地追求、探索。
或答原文最后:我最想留住的是那颗永远没有长大,永远没有变老的心。只有他才使我心里永远充满了诚挚和热爱,只有他才使我从一次一次的失望里,不止一次地得到重生。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