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8 18:27:5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9分,每小题3分)
墨 翁 传
高 启
墨翁者,吴槐市①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②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③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炫璞而市鼠腊④,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⑤。”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⑥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槐市: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以其地多槐得名。后借指学宫、学舍。这里为杜撰的地名。②墨沈:墨汁。③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④炫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⑤泚(cǐ)然:冒汗的样子。⑥弸(péng):充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制墨,有定直直:价格
B.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工:精致,美好
C.卑贾以饵众贾:商人
D.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徼:追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苟作以眩俗阙秦以利晋
B.吾窃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何遽戚戚为何以汝为见
D.叹息而去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B.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C.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D.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4分)
译文:?
⑵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4分)
译文:?
⑶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⑴亲自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虽然他手背龟裂、面色黑黄,但是他的形貌奇特古怪,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人们望见他,全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得分点:“躬”“龟”“危”“异”各1分,共4分)
⑵我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做墨用的力气也特别辛苦,就因为它制作的艰难,所以我不想轻易地卖出它啊。(得分点:“孔”“以”“易”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⑶假如我要是想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那就是对外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而内里却拿着今天的不好的出卖,这么做可以吗?(得分点:“效”“为”“其”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贾,通“价”,指价钱)
小题1:(A两个“以”字均为表目的的连词,相当于“来”。B前一“焉”字是代词,相当于“之”,句中指“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的行为;后一“焉”字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的意思。C两个“为”字都是语气词,相当于“呢”。D两个“而”字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相当于“着”“地”,或者不译)
小题1:(第一句长一些,“也”字表肯定语气,要停顿;第二句表明为墨翁作传缘由;后面几句是补充介绍墨翁的名字,姓什么,名什么,外号叫什么,“然”字表转折,“云”字表转述语气)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墨翁是吴槐市里的人。曾经游走到了荆楚这个地方,一次,他遇见有人传授古代造墨的方法,于是说:“我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完全可以有钱读书了,何必像现在这样急急切切地到处奔走呢?”于是就回家了,在自家门上写上了“造古法墨”几个字。亲自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虽然他手背龟裂、面色黑黄,但是他的形貌奇特古怪,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人们望见他,全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他经常研磨很多墨汁,醉酒后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所制作的墨,有一定的价钱。价钱不合适,就不卖。所以别人的铺子里客人总是很多,而他的店铺的客人却很稀少。
有一乡客讥讽他说:“你的墨汁虽然好,可为什么卖不出去?”墨翁说:“唉!我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做墨用的力气也特别辛苦,就因为它制作的艰难,所以我不想轻易地卖出它啊。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用一些鄙俗的方法随意制作,用低廉的价钱诱惑百姓, 看它虽然像黑色的玉,试用它却如土炭一般,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假如我要是想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那就是对外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而内里却拿着今天的不好的出卖,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挂羊头卖狗肉”,这么做可以吗?再说,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可是看我的箱中,那些黑黝黝的墨汁还在,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那乡客听了这些话后说:“我们这类人吟诵着圣人的言论,嘴里充满着高尚的品德,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面对这位墨翁,难道不感到羞愧吗?”说完,叹息着离开了。
齐人高启听闻墨翁的话,认为足够用来自我警醒,就写下来为他作小传。老翁名叫沈继孙。但世人很少了解他,只是称呼他叫“墨翁”。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首饰
[清]李渔
珠翠宝玉,妇人饰发之具也,然增娇益媚者以此,损娇掩媚者亦以此。所谓增娇益媚者,或是面容欠白,或是发色带黄,有此等奇珍异宝覆于其上,则光芒四射,能令肌发改观,墨。墨垄±当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
若使肌白发黑之佳人满头翡翠,环鬓金珠,但见金而不见人,犹之花藏叶底,月在云中,是尽可出头露面之人,而故作藏头盖面之事。巨眼者①见之,犹能略迹求真,谓其叁亘当丕些些!使去粉饰而全露天真,还不知如何妩媚;使遇皮相之流。,止谈妆饰之离奇,不及姿鸯窈窕,毒以人饰珠翠宝玉,非以珠翠宝玉饰人也。
故女人一生,戴珠项翠之事,止可一月,万勿多时。所谓一月者,自作新妇于归之日始,至满月卸妆之日止。只此一月,亦是无可奈何。父母置办一场,翁姑婚娶一次,!E些.垫些壅堡!丕墨以慰其心。过此以往,则当去桎梏而谢羁囚,终身不修苦行矣。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此二物者,则不可不求精善。富贵之家,无论多设金玉犀贝之属,各存其制,屡变其形,或数日一更,或一日一更,皆未尝不可。贫贱之家,力不能办金玉者,宁用骨角,勿用铜锡。骨角耐现,制之佳者,与犀贝无异,铜锡非止不雅,且能损发。
(节选自《闲情偶记?声容部?治服第三》)
[注]①巨眼者:指见识高、鉴别能力强的人。②皮相之流:只从外表上看,不深入了解的人。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增娇益媚者以此?益:更加
B.是以人饰珠翠宝玉?是:这
C.自作新妇于归之日始?归:女子出嫁
D.则当去桎梏而谢羁囚?谢:去掉
5.下面四组句子,分别表明①“增娇益媚”和②“损娇掩媚”的一组是(3分)?
A.①玉蕴于山而山灵?②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B.①珠藏于泽而泽媚?②肌白发黑之佳人满头翡翠
C.①花藏叶底?②使去粉饰而全露天真
D.①月在云中?②去桎梏而谢羁囚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谈论首饰的小品文,其中心观点是“女子一生,戴珠顶翠之事,止可一月,万勿多时”。
B.在作者看来,只有长相不足的妇人才应该佩戴首饰,而天生丽质的美人是不需要首饰的,戴了也是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C.作者认为,首饰以金银翡翠为最佳,其次是犀角和珍珠,再次是牛角与兽骨,最差的则是铜和锡做的簪子和耳环。
D.本文以首饰为例,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含蓄地说明人应当心存本真,适当地修饰自我,切不可附庸风雅,弄巧成拙。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玉蕴于山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4分)
译文:?
(2)犹能略迹求真,谓其美丽当不止此。(3分)
译文:?
(3)非此艳妆盛饰,不足以慰其心。(3分)
译文:?


参考答案:4.A
5.B
6.D
7.(1)这和美玉藏到深山里山就会有灵气,珍珠藏到水里水就会变美丽是同一个道理。
(2)还能忽略她的外表而看出她的真实容貌,认为她的美丽应当不止如此。
(3)不是这种艳丽隆重的妆饰,就不足够来抚慰他们的一番用心。


本题解析:4.益,义与前面的“增”字相同,动词,“增加”的意思。
5.A项①句喻“增娇益媚”的行为,但②句不属于“损娇掩媚”的行为;B项①句喻“增娇益媚”的行为,②句属“损娇掩媚”的行为,符合题意;C项①句喻“损娇掩媚”的行为,②句属“增娇益媚”的行为;D项①句喻“损娇掩媚”的行为,②句是作者主张妇人平日不必佩戴首饰,并非“损娇掩媚”的行为。
6.A项,本文中心观点并非那句话;B项,新媳妇也要戴首饰;c项,“以金银翡翠为最佳,其次是犀角和珍珠”无中生有。
7.(1) 得分点:“蕴’’“予“灵…‘媚”各1分。
(2)得分点:“犹”“略”“谓”各1分。
(3) 得分点:“盛”“足以”“慰”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珍珠关玉是女子装饰头发的用品,然而增加娇媚的是它们,减损娇媚的也是它们。所谓增添娇媚,或是因为面容不够白皙,或是因为头发颜色有点偏黄,有这种奇珍异宝点缀在头上,就会光芒四射,能够使肌肤、头发改变面貌,这和美玉藏到深山里山就会有灵气,珍珠藏到水里水就会变美丽是同一个道理。
如果让皮肤白皙、头发乌黑的美人头上缀满美玉和珍珠,那么就会只看见这些珠宝而看不见人了,这就像把鲜花藏在叶子底下,让月亮隐身在云里一样,是完全能够出头露面的关人,却故做蒙头盖脸的事。明眼人看了,还能忽略她的外表而看出她的真实容貌,认为她的美丽应当不止如此,让她去掉粉饰而露出本来面目,还不知道是怎样的妩媚动人;假使遇到一个见识浅薄的人,只会谈论她离奇的妆饰,而不谈到她窈窕的姿态容貌,这就成了用人来装饰珠玉宝石,而不是用珠玉宝石来装饰人了。
所以,女子一生佩戴珍珠美玉的事情,只能是一个月,千万不要戴很长时间。所谓一个月,就是从做新娘出嫁那天开始,到满一个月卸妆时为止。只是这一个月,也是元可奈何才戴的。父母置办一场婚事,公婆娶一次儿媳妇,不是这种艳丽隆重的妆饰,就不足够来抚慰他们的一番用心。从此以后,就应该去掉这些束缚,终身不再受这种苦了。一个簪予,一对耳环,就可以陪伴自己一生。这两样东西,就不能不要求精致完美。富贵人家,不妨多准备一些金、玉、犀角、珍珠之类做的簪子和耳环,品种齐备,形状多变,或者几天换一次,或者一天换一次,都未尝不可。贫寒人家,没能力置办金银珠玉(做的簪子和耳环),宁可用骨头、牛角做的,也不要用铜和锡做的。骨头、牛角做的首饰耐看,制作好的,跟犀角和珍珠做的首饰没有什么差剐,(而)铜和锡(做的首饰)不仅不雅观,而且会损伤头发。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小题。
韦睿传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自汉丞相贤以后,世为三辅著姓。外兄杜幼文为梁州刺史,要睿俱行。梁土富饶,往者多以贿败;睿时虽幼.独用廉闻。宋永光初,袁凯为雍州刺吏,见而异之,引为主簿
大军发郭,谋留守将,高祖难其人。久之,顾睿曰:“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即日以为冠军将军、江夏太守,行郢府事。初,郢城之拒守也,男女口垂十万,闭垒经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积尸于床下,而生者寝处其上,每屋辄盈满。睿料简隐恤,成为管理,于是死者得埋葬,生者反居业,百姓赖之。
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祜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以保城。睿怒曰:“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因令取伞扇麾幢,树之堤下,示无动志。睿素羸,每战未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厉众军。魏兵凿堤,睿亲与争之,魏军少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睿起斗舰,高与合肥城等,四面临之。魏人计穷,相与悲哭。睿取攻具既成,堰水又满,魏救兵无所用。魏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弩死,城遂溃。俘获万余级,牛马万数,绢满十间屋,悉充军赏。
睿每昼接客旅,夜算军书,三更起,张灯达曙。抚循其众,常恐不及,故投募之士争归之。所至顿舍修立,馆宇藩篱墙壁,皆应准绳
七年,迁左卫将军,会司州刺史马仙碑北伐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睿督众军援焉。睿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睿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是时元英复追仙碑,将复邵阳之耻,闻睿至,乃退。
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托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普通元年八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九。
初,邵阳之役.昌义之甚德,请曹景宗与叙会,因设钱二十万赌之。景宗掷得雉,睿徐掷得卢,遽取一子反之,曰“异事”,遂作塞。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睿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
(节选自《梁书·韦睿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睿俱行要:通“邀”,邀请
B.焉遑遑而更索遑遑:匆匆忙忙的样子
C.男女口十万垂:流传
D.恂恂未尝忤视恂恂:谦恭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韦睿“胆识过人”或“善抚士卒”的一组是(?)(3分)
①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
②睿料简隐恤,咸为营理。
③睿怒曰:“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
④魏兵凿堤,睿亲与争之。
⑤俘获万余级,牛马万数,绢满十间屋,悉充军赏。
⑥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睿出身名门望族,为官廉洁,梁州富饶,前刺史皆因收受贿赂而身败名裂;韦睿当时虽然年轻,却独因为廉洁而闻名。
B.韦睿爱护百姓,在代管郢州公务之初,面对触目惊心的惨烈局面,他料理抚慰,妥善安排,赢得老百姓的信赖。
C.韦睿带兵,既体恤士兵,又身先士卒,即使因为身体弱每次作战都能不骑马,也要乘坐板车,监督激励大军。
D.韦睿是个性情中人,有时他以“将军死绥,有前无却”激励将士,有时又以“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为自己辩护。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袁凯为雍州刺史,见而异之,引为主簿。(3分)
(2)所至顿舍修立,馆宇藩篱墙壁,皆应准绳 (3分)
(3)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睿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3分)袁凯担任雍州刺史,见到韦睿,认为他很不寻常,就引见他担任主簿。(2)(3分)韦睿所到之处修建军营,(无论)房屋﹑栅栏(还是)围墙,全都符合规范。
(3)(4分)曹景宗当时与众将争先恐后报捷,韦睿唯独甘居后人,他不求胜过别人,大都象这样,当时的人们尤其因为这点推崇他。


本题解析:
小题1:垂:将近,接近,如“功败垂成”
小题1:③④表明“胆识过人”,⑤“悉充军赏”表明“善抚士卒”; ①主语不是韦睿,②“抚”的对象不是“士卒”而是“民众”;⑥表明“谦恭谨慎”
小题1:“性情中人”和“自己辩护”错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注意采分点:(1)“异”:认为不寻常(1分);“引”:引荐(1分);两个“为”:担任(1分).(2)“所至”:所到之处(1分);“应”:符合(1分);“准绳”:规范,标准(1分)。(3)“启”:上报(1分);“居后”:甘居人后(1分);“尚”:追求(1分);“贤”:认为贤,推崇(1分)。
【参考译文】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从汉丞相韦贤以后,世代都是三辅地区的望族。韦睿的表兄杜幼文是梁州刺史,邀请韦睿同行(去梁州)。梁州很富饶,以前在那里做官的,大多由于收受贿赂而身败名裂;韦睿当时虽然年轻,(却)单单因为廉洁而闻名。宋永光初年,袁凯担任雍州刺史,见(到韦睿,)认为他很不寻常,引见他担任主簿
大军(从郢州)出发,高祖考虑留谁为守将,感到难以找到适当的人选。过了很久,(高祖)望着韦睿说:“抛弃眼前的千里马不骑,为什么还要匆匆忙忙四下寻觅呢?”当天就任命韦睿担任冠军将军、江夏太守,代管郢州公务。当初,固守郢州城时,人口将近十万,经过一年的坚守,十分之七八的人因感染瘟疫而死亡,尸体都堆在床下,而活人就睡在上面.每间屋子都是满满的。韦睿料理抚慰,全都妥善安排,于是死者得以安葬,生者返回故居,重操旧业,老百姓都很信赖他。
当初.肥水堰筑成的时候,(韦睿)派军中负责人王怀静在岸边筑城守卫。魏军攻陷王怀静的城池,一千多守军全部战死。魏军乘胜攻到堤下,来势凶猛;军监潘灵祜劝韦睿退回巢湖,众将领又请求退守保住城池。韦睿愤怒地说:“岂能这样呢!将军退却要处死,只许前进不许后退。”于是命令取出仪仗旌旗等物,树立在堤堰下面,来表示决不退却的决心。韦睿身体一向瘦弱,每次作战都不曾骑马,(而是)乘坐板车,监督激励大军。魏兵前来凿堤,韦睿亲自与敌人争夺,魏兵稍稍后退,(韦睿)趁机在堤上筑起营垒以加强防卫。韦睿建造战船.高度与合肥城一样,四面逼近合肥城。魏军无计可施,聚在一起悲嚎痛哭。韦睿的攻城器械已经准备就绪,堤堰中的水也灌满了,魏军援兵又派不上用场。魏军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箭而死,合肥城于是崩溃。韦睿俘获了一万多名敌军,牛马一万多匹,布匹堆满了十间房。(韦睿把这些)都充作了军中犒赏。
韦睿常常白天接待宾客,夜晚研读兵书,三更天就起床,点灯(读书)直到天露曙色。抚慰部下,经常担心有不周到的地方,所以投奔而来的人都争相追随他。(韦睿)所到之处修建军营,(无论)房屋﹑栅栏(还是)围墙,全都符合规范。
天监七年,(韦睿)升任左卫将军,当时司州刺史马仙碑北伐,率军返回,被魏国军队跟踪,各个边关骚动不已,(高祖)下诏命令韦睿率领各支军队前往支援。韦睿到达安陆.将城墙加高了二丈多,又挖掘深沟,筑起高楼,许多人讥讽他这是向敌人示弱。韦睿说:“(这)不是示弱。作为将领应当有畏惧的时候,不能一味争强斗狠。”当时元英仍在追击马仙碑,想雪邵阳战败之耻,得知韦睿到来,就退兵了。
(韦睿)身处朝廷,谦虛谨慎从不与人抵触,高祖很敬重他。(他)秉性慈爱,善待已故兄长的儿子超过对自己的儿子。为官所得的俸禄赏賜全都送给亲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普通元年八月,在家中去世,终年七十九岁。
当初,邵阳战役之后,昌义之非常敬佩韦睿,请曹景宗和韦睿聚会,拿出钱二十万作赌金。曹景宗投得雉,韦睿慢慢一掷,投得卢,却快速取一个子翻转过来,说“怪事”,于是停止了游戏。曹景宗当时与众将争先恐后报捷,韦睿唯独甘居后人,他不求胜过别人,大都象这样,当时的人们尤其因为这点推崇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秦士录①
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叩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②不为通,弼曰:“若不知关中有邓弼耶?”连击踣数人,声闻于王,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止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③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节)
  【注释】①秦:地名,今陕西一带。②阍(hūn)卒:守门的兵士。③槊(shuò):长矛。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贱:轻视
B.君何至相视如涕唾——相:互相
C.两生素负多才艺——负:仗恃
D.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阴:暗地里
2.下列句子分成四组,全能表现邓弼文才武艺的一项是
[? ]

①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
②酒酣,解衣箕踞。
③历举传疏,不遗一言。
④若不知关中有邓弼耶?
⑤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⑥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用极简略的文字,从邓弼的外形写到勇力,最后交代其使酒任气,突出其性格中的一个“狂”字。
B.邓弼求见德王时,德王三问,邓弼回答只三个“能”字,如此简洁明快,显示了他的自恃自傲和胸有成竹。
C.德王为了试探邓弼的身手,给了邓弼铁甲一副,战马一匹,雌雄宝剑两口,让邓弼孤军奋战,结果邓弼杀掉了所有的敌人,让德王抚髀欢叹。
D.本文以虎虎有生气的笔触,绘声绘色地刻画了一个能文能武、亦狂亦侠、蔑视礼法、有意用世的“秦士”形象,反映出封建统治者彼此倾轧造成的对人才的压抑,表达了对邓弼一生的惋惜和感慨。


参考答案:1.B
2.C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对四部史书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有时为了突出谋臣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
B.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由孔子编定。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
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叙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和表,共一百三十篇。是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