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8:07:57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下面问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对下列各句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下缘木而处——缘:爬上
B.无为贵智士——贵:高贵
C.不如行义之隆——隆:高尚
D.美行可以加人——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乃见韩、魏之君。——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吾是以先之——輮以为轮
D.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冰,水为之。
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太中大夫。蚡辩有口,学《盘盂》诸书,王太后贤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称制,所镇抚多有田蚡宾客计策,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
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籍福说武安侯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籍福贺魏其侯,因吊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亦且毁君侯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魏其不听。
武安侯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以武安侯蚡为丞相,以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诸侯愈益附武安。
武安者,貌侵,生贵甚。又以为诸侯王多长,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腑为京师相, 非痛折节以礼屈之,天下不肃。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退。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前堂罗钟鼓,立曲旃;后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可胜数。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让:责备
B.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立:登上帝王的位置
C.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坐:因为
D.武安者,貌侵,生贵甚侵:相貌丑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魏其已为大将军后将军必为太尉
B.武安侯以王太后故非痛折节以礼屈之
C.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D.天下吏士趋势利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蚡能言善辩,口才很好。汉景帝去世后,太子登位继立,朝廷在全国的镇压、安抚行动,大都采用田蚡门下宾客的策略。
B.田蚡刚掌权就想当丞相,但经过籍福劝说后,面见皇帝,提出把相位让给魏其侯。
C.籍福提醒魏其侯要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否则,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但魏其侯没有听从他的话。
D.武安侯田蚡因皇上虽然刚刚即位但年纪却老了,自己就以皇帝的至亲心腹把持朝政,掌管官吏的升降,引起皇上的不满。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城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枝,作鱼龙曼延、角角氏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联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迁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净,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大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含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固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烽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悉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枝——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忧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锹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枝、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塔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人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赂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人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贫不自振振:振作
B.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辞:告辞
C.遁还,客巴西遁:逃走
D.帝爱其才,数宴见数:屡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②拔剑而啖之
C.①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②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D.①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羁”的是(?)
A.①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②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B.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C.①伏惟天子哀怜之②益骜放不自修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
在宫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曾经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小题5:下列杜甫和李白的诗句能分别体现出原文所表现出的两人的政治遭遇的一组是(?)
A.①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①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①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②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D.①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7分)
(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3分)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4分)
5、单选题 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但他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情”的考虑,坚持归家。
B.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C.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
D.由于老母“籍年已满”,子平去职归家;尽管顾觊之希望他在州任职,但他碍于“公家正取信黄籍”,婉言谢绝。〔附〕相关文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敬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