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7:59:56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
把信任留给你
吴永群
列车缓缓靠站停下。这是陇海线上的一个小站,站台上很乱,到处是卖食物的农民。我对他们篮子里的包子、白吉馍之类的食物不感兴趣,但那一袋袋金黄色的杏实在是让人馋涎欲滴。见很多旅客都在购买,我终于把手伸进了衣兜。
这次出差很不顺,在兰州被偷了,现在身上只剩下五十元钱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这张五十元的钞票递给了车窗前一个卖杏的老头。老头接过我的钱,把一袋杏递过来,转身就跑去换零钱了。
我趴在车窗前焦急地等待着,担心老头不回来。怕什么偏偏来什么,就在我焦急等待的时候,列车开动了。
我的五十元钱就这么没了。这可是我最后的五十元钱啊,没了它,我得挨饿,下了火车还得步行三十里。我越想越气,冲着车窗就骂了起来:“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我憋着一肚子气,骂出去的话当然很不好听。
对面一位老大爷听不下去了,就笑着劝我说:“小伙子,别发火!生气对身体不好!我觉得刚才那老头不像是骗子,肯定是没来得及换到零钱车就开了……”
我知道骂也没用,叹了口气闭上眼睛。饥饿中,我迷迷糊糊睡着了。刚进入梦乡,突然被一阵喊叫声惊醒。
我睁眼一看,一个漂亮女孩走过来大声问:“哎!刚才谁买杏没有拿到该找的零钱……”
我赶紧站起来大声说:“我!”
女孩虽然年轻,但做事很稳重。她平静地问我:“那你说,买了多少钱的杏?卖杏的是男是女?你给了人家多少钱?该找你多少钱?”
我准确回答了女孩的提问。女孩听了我的回答后,就笑着把四十五元钱递到了我手里,并告诉了我事情的经过──女孩的座位在后面车厢,正好靠窗。刚才列车开动的时候,一个老头跑到窗口把这四十五元钱递给了女孩,请求她到前面车厢送给一个买杏的小伙子……
对面的老大爷看着我,笑着说:“怎么样,小伙子?我就说嘛,那老头不像是骗子。社会上有骗子,但毕竟是少数……”
望着手里的四十五元钱,我有些无地自容。
第二天上午,列车到达了终点站。下车出站的时候,又遇上了昨天那个送钱的漂亮女孩。女孩带着两个皮箱,我主动帮她提了一个。出站的时候,女孩告诉了我一个秘密──
原来,女孩昨天送钱时说的都是假话。这四十五元钱,其实是坐在我对面的老大爷给的。送钱这一幕,也是那位老大爷导演的。他从我的怒骂和抱怨中知道了我的处境,就借上厕所的机会,来到后面一节车厢,找到这位女孩,把我的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一遍,然后掏出四十五元钱递给女孩,让她谎称这钱是那个卖杏老头托她送给我的……
女孩说:“那位老大爷真是个好人。他拿出这四十五元钱,不仅是为了让你不挨饿,能安全回到家,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善良啊……”
(选自《故事家》)
小题1:小说第二段插入“我”出差被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⑴我赶紧站起来大声说:“我!”
⑵女孩说:“那位老大爷真是个好人。他拿出这四十五元钱,不仅是为了让你不挨饿,能安全回到家,更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和善良啊……”
小题3:小说中的“老大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把信任留给你”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小题1: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2分)为下文写“我”买杏被“骗”后出言不逊(破口大骂)做铺垫。(2分)
小题2:
⑴动作和语言描写。(或:细节描写)(1分)刻画了“我”被“骗”钱财后情况有所转机时的兴奋激动心理。(1分)
⑵语言描写。(或:侧面描写)(1分)从侧面表现了老大爷的高贵品质,揭示了小说的主题。(1分)
小题3:
心地善良,富有智慧,乐于助人,对世人充满信任,为社会的进步传递正能量。(答出四点即可,每点1分)
小题4:
①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写出了老大爷通过自己的行为,使“我”增强了对世人的信任。②点明了小说的主题。信任,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风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信任”留下。③言简意丰,耐人回味。题目中的“你”既指小说中的“我”,也指小说的读者。④引发读者对“信任”这一话题的思考。(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要结合小说的要素(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分析结构、内容两方面的作用。内容作用:概括其大意,如果表现人物,则答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结构作用:与前后文的联系。这里对后面情节发展有铺垫推动的作用。
小题2:对于小说语言的鉴赏,主要围绕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和主题。这两句都是人物刻画的句子,主要的人物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心理、动作、语言、肖像)、侧面描写。结合手法分析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精神,蕴含主题。
小题3:人物的性格要从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肖像描写中分析。还要注意作者直接评价议论的句子,从中提炼答题关键词语。如“别发火!生气对身体不好!我觉得刚才那老头不像是骗子,肯定是没来得及换到零钱车就开了”“ 送钱这一幕,也是那位老大爷导演的”
小题4:题目的好处(妙处、作用),要从语言特点、含义、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全文结构布局、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前方》文段,完成1-3题。
?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 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
2、这一段思路的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
①联想到文学作品刻画的类似场景
②由具体场景抽象出人生规律
③描绘摄影作品的画面
④点明中心
⑤联系并评价日常生活中其他境遇
3、作者写“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旅行的人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2、④③①⑤②
3、是为了进一步证实“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即使境遇舒适,内心也在“苦旅”。也充分说明“苦旅”主要是精神层面上的。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面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巴金的《家》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既表现了鸣凤对罪恶世界的恨,又表现了她对觉慧的真挚的爱。
B.“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是《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时处理策略。
C.巴金的作品语言一向丰美华赡,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
D.觉慧,这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E.巴金的《家》中觉新的亲事是通过相亲的方式很快定了下来,因为他的“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
参考答案:
C
E
本题解析:
C “丰美华赡”应改为“简洁生动”。
E 觉新的亲事是通过父亲拈阄的方式定下来的。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在电信业务中,我国国际电话通话费过高,严重影响国际电信业务的增加,而市内电话亏损,1995年,全国亏损六十亿元。调整后的国际电话通话费标准平均提高20%。长途电话在价格总水平不提高的前提下,简化计费等级。为减轻农民负担和用户安装电话的负担,降低农村电话通话费和城乡电话初装费。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我国国际电话通话费过高,严重影响国际电信业务的增加,不利于国际交流。
B.我国国际电话通话费过高,市话收费过低,发展极不平衡。
C.国家改革电话费管理制度,提高市内电话通话费,降低国际电话通话费、电话初装费和农村电话通话费。
D.国家下大力气调整电话收费价格,改变不合理现象。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倾听历史的诉说
——胡锦涛主席访问马六甲侧记
马六甲,是马来半岛历史上最悠久的古城,是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航程中多次驻节的地方,是马来西亚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的地方……当地人常说:“了解了马六甲的历史,就意味着了解了马来西亚的历史。”
历史的回声,伴随着马六甲海峡的涛声。11月11日下午,正在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马六甲。这里呈现着热烈的景象:高楼上悬挂着印有“热烈欢迎胡锦涛主席及夫人莅临马六甲”的巨大绸幅,众多马六甲市民沿途夹道欢迎。欢迎的热潮,印证了《星洲日报》“胡锦涛访马”专页前一天刊登的市民心声:我们希望能让胡主席感受到马六甲人民的热情。
胡锦涛来到双岛城岸边的马六甲海峡石碑旁,拿起望远镜眺望这片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浩渺海域。水天之际,碧波荡漾;云霞之下,艨艟巡行。胡锦涛详细询问了海峡通商、港口建设等情况。当地官员介绍,当前世界海上贸易的25%都经过马六甲海峡,日轮船穿行量超过200艘。
人们兴奋地簇拥过来,争相同胡锦涛合影。两位居民捧着两只精致的瓶子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到胡锦涛面前,原来他们是要向中国贵宾赠送马六甲海峡的海水、沙粒标本。胡锦涛高兴地说:“感谢你们的珍贵礼物!”
“我早就听说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今天到这里来确实是百闻不如一见。距今600多年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曾多次到过这里,现在经过这里航行的中国船只越来越多。我们要把中马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继承和发扬下去。”胡锦涛在参观结束时对当地陪同人员的一席谈话,道出了中马两国人民共同的感受。
棕榈婆娑,波涛细语,仿佛依然在诉说600多年前的动人故事。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用和平的方式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用合作的方式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繁荣。马六甲百姓精心为郑和建亭、塑像、修庙,用郑和的名衔为这里的山峰和水井命名,表达他们对来自远方的和平友好使者的尊崇和怀念。
马六甲的中华记忆是温馨的。胡锦涛专门参观了这里的巴巴娘惹博物馆。巴巴娘惹是指15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加(马六甲)王国、满者伯夷国、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一般为男性华人与当地妇女通婚所生,男性称巴巴,女性称娘惹。他们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马来文化。这座博物馆的建筑已有113年历史,亮丽的砖瓦,木制的窗板,黑色匾额上镌刻的金色汉字,显示了鲜明的建筑特色。室内陈列的黑檀木桌椅、描绘中国风景的屏风、产自中国的瓷器、传统婚礼服饰等,既显出浓厚的中华文化渊源,也反映出文化交融的特征。
胡锦涛一边参观,一边询问博物馆主人曾金礼一家几代人生活在这里的情况。他饶有兴致地从墙上的老照片中分辨出曾金礼年轻时的形象。得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俗时,胡锦涛说:“这就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
主人特意向胡锦涛展示了一幅绘画作品:600多年前马六甲海峡港口的街道繁荣兴盛,郑和宝船和满剌加国王的船相依泊岸的场面栩栩如生。画作表达了两国人民对中马友好交往历史的深深感念。
依依惜别,当地民众聚集在街道两旁,不停地挥动中国国旗,中国留学生们激动地高呼“祖国万岁”。胡锦涛向欢送的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中国和马来西亚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是胡锦涛在同马来西亚领导人的交谈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是体现中马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一句话,这是中马两国人民心中常常念记的一句话。
胡锦涛访问马来西亚,适值新中国同马来西亚建交35周年。这次访问增进了中马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了两国互利合作,推动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正如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所说,胡锦涛主席这次访问恰逢其时。
马六甲的友谊诉说,贯穿中马友好的历史,也必将伴随中马友好的未来。(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星洲日报》为“胡锦涛访马”开设专页,说明胡锦涛主席对马来西亚和马六甲海峡的访问,受到了当地媒体的高度重视和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B.“胡锦涛来到双岛城岸边的马六甲海峡石碑旁,拿起望远镜眺望这片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浩渺海域”,此句表明胡锦涛主席非常喜爱这片大海。
C.文章多处写到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多次到马来西亚的情况,这是为了表明马来西亚曾经是中国的领土。
D.胡锦涛主席专门参观了马六甲的巴巴娘惹博物馆,表明胡锦涛主席对曾经见证了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深厚友谊的传统文化的重视。
E.文章最后两段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对胡锦涛主席访问马来西亚的欢欣之情,指出随着胡主席的访问,两国的友谊将会更加深厚。
(2)文章描写了哪几个主要场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材料安排上为什么采用历史材料与现实材料相交融的写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评价中马友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文章描写了马六甲民众夹道欢迎、争相合影、赠送标本,曾金礼展示绘画作品和依依惜别等主要场面;这些场面描写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让读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马六甲当地民众的巨大热情以及中马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意对即可)
(3)这样安排材料有利于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在说明中马友谊源远流长的同时,揭示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美好前景;在展示深厚友谊现实的同时,揭示两国的友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意对即可)
(4)①中马友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上溯到郑和下西洋;②中马友谊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对巴巴娘惹博物馆的描写可以看出中马由民族交融而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③中马友谊有坚实的民众基础,从文中民众活动高度的自发性可以看出民众的巨大热情。总之,中马友谊必将有着美好的未来。(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