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7:52:28
1、阅读题 别弟文
(清)施补华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
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愀然不可为生;贫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1],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所获,足以赡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泉[2],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泉一百,籴米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之,则曰:“已食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尔亦拾薪担水,任炊爨,暇坐母侧,亦学络丝。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至有今日。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当是时,视邻里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之同治元年,城中粮尽,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左之。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择野菜充饥,母子十月身亡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去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痏,相替而作。其饥寒视道光之末,而颇危忧困过之。管仲告齐桓公曰:“愿君勿忘在莒[3],臣亦念堂阜之囚[4]。”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吾在军中,不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适在体,而痛在心。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氏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下矣。蹉跎中岁,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原文有删节)
注释:[1]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 [2]泉:钱。 [3]莒(jǔ):西周时诸侯国之一,其地在今山东莒县。 [4]堂阜: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赢数百金——赢:背着。
B.岁又大凶——凶:谷物不收,年成坏
C.禄养既不逮——逮:及
D.适在体——适:舒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母子乃得半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恐其开口假贷——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以今日为过望则乐——慎勿为妇死
D.则左宜右有——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主张弟弟“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来养活自己和妻儿,觉得这样比做剥削百姓的官员要强。
B.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为他的先辈不为子孙考虑计划,他们“好施与,勿为子孙计”。 C.作者举管仲跟齐桓公说的话“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是为了告诫弟弟:不要忘记过去的困苦生活,要知道满足。
D.文末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到父亲,想到父亲“未及食”、“未及衣”,没来得及孝顺父亲,便立志建立功名,光宗耀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日:“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①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抱,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日:“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日:“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日:“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日:“君使人请之鲁。”公日:“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日:“君诏使者日:‘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日:“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日:“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日:“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日:“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日:“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谬。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乃用之,可乎要之死日,是非乃定
B.其为君亦犹是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C.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3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
?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
?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4分)
?
(4)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分)
?
(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4分)
(7)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分)
?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分野
B.宇文新州之懿范/美好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刚、顿时;迅速
D.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宰相?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浞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日:“谓若言‘征’①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日:“谓若‘禹’与‘雨’、‘丘’与‘箧。’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②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④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做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官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注:①征在:孔子母亲的名字。②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③蓝:qiū。④“浒”“势”“秉”“机”:四字与唐高祖李渊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隆基名同音。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劝贺举进士——劝:勉励。 ?
B.听者不察也——察:昭著。 ?
C.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明:分辨。 ?
D.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则是宦者官妾之孝于其亲——顷之,持一象笏至 ?
B.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为天下笑者,何也 ?
C.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D.作法制以教天下者——敏赀财以送其行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够证明李贺举进士不犯讳的一组是(? ) ?
①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
②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
③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
④惟宦官官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
⑤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
⑥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李贺父名晋肃,因“晋”“进”同音,因而李贺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韩愈因勉励李贺考进士遭到众人的非议。 ?
B.为了批驳诋毁者的说法,韩愈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
C.周昭王与曾参,都是贤德之人,为人称道,他们也不避先人或父亲之名。由此看来,认为李贺应避讳父亲名字而“不举进士为是”的做法,可以说是故意搬弄是非。
D.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而且作者从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有序有节。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路伯达,字仲显,冀州人也。性沉厚,有远识,博学能诗,登正隆五年进士第,调诸城主簿。由泗州榷场使补尚书省掾,除兴平军节度副使,入为大理司直。大定二十四年,世宗将幸上京,伯达上书谏曰:“人君以四海为家,岂独旧邦是思,空京师而事远巡,非重慎之道也。”书奏,不报。阅岁,改秘书郎,兼太子司经。时章宗初向学,伯达以文行知名,选为侍读,居无何以忧去。会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伯达行义,起为同知西京路转运使事,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敕与张行简进读陈言文字。
先是,右丞相襄奏移贺天寿节于九月一日,伯达论列以其非时,平章政事张汝霖、右丞刘玮及台谏亦皆言其不可,下尚书省议,伯达曰:“上始即政,当行正信之道,今易生辰非正,以绐四方非信。且贺非其时,是轻礼重物也。”因陈正名从谏之道。升尚书刑部郎中。上问群臣曰:“方今何道使民务本业、广储蓄?”伯达对曰:“布德流化,必自近始。请罢畿内采猎之禁,广农郊以示敦本,轻币重谷,去奢长俭,遵月令开籍田以率先天下,如是而农不劝、粟不广者未之有也。”是时,采捕禁严,自京畿至真定、沧、冀,北及飞狐,数百里内皆为禁地,民有盗杀狐兔者有罪,故伯达及之。累迁刑部侍郎、太常卿,拜安国军节度使,未几,改镇安武。
尝使宋回,献所得金二百五十两、银一千两以助边,表乞致仕,未及上而卒。其妻傅氏言之,上嘉其诚,赠太中大夫,仍以金银还之,傅泣请,弗许。傅以伯达尝修冀州学,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有司具以闻,上贤之,赐号成德夫人。《金史·列传第三十四》(全文节选)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岁,改秘书郎,兼太子司经。阅岁:过了一年
B.方今何道使民务本业、广储蓄?务:致力于
C.民有盗杀狐兔者有罪,故伯达及之。及:等、等到
D.上贤之,赐号成德夫人。贤:认为贤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路伯达“远识”和忠诚的一组是(?)(3分)
A.敕与张行简进读陈言文字表乞致仕,未及上而卒
B.伯达论列以其非时献所得金二百五十两、银一千两以助边
C.因陈正名从谏之道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
D.布德流化,必自近始上嘉其诚,赠太中大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伯达以文章才华出众、品行高洁而出名,所以在时在章宗刚刚开始学习时,就被选为侍读,但是任职不久不知因为什么而离去了。
B.路伯达有高尚的品行和忠贞的义节,因而被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荐。于是皇上起用路伯达为同知西京路转军使事,征召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并命令他和张行简进读上奏的文字。
C.路伯达处理政事时见解高远而深刻。当皇上问他如何才能国富民强时,他回答说:应该首先解决眼前最突出的主要矛盾。请求废除京畿内打柴打猎的禁令,扩大农民可以耕作的田土,轻钱重粮,除去奢侈培育节俭,遵从时令,开垦田地,做天下的表率。
D.路伯达的妻子傅氏哭着请求不要把捐赠给边用的钱退回来,这是从侧面表现路伯达忠诚的节操,并通过傅氏之口补叙了路伯达开学教民的远识和良苦用心,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