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7:46:11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烈”,猛烈,劲厉。“长空”,广阔的天空。“霜晨”,有霜的清晨。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咽”本意是声音因梗塞而不顺畅,这里用来描写军号声在清晨的寒风中听起来时断时续,呜呜咽咽。“咽”在这里读“yè”。
C.“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伟险要的关口,这里指娄山关。“漫道”,不受约束地说,随便地说。“真如铁”,真像钢铁铸成的那样牢不可破。
D.“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表面是说红军从山头上越过。深层含意是革命遭受挫折,在遵义会议以后,革命斗争要从新开始跨越艰险,夺取胜利。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炼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军娄山关的时间、气候和环境,而且为下面进军的壮行演染了气氛。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里“碎”字表现了马蹄踏在结了霜冻的岩石上发出的细碎、杂乱的声音,“咽”字表现军号声在寒冷的西风中抖动振荡,时高时低,时断时续,犹如气咽难喧的实况。用字之妙,深得词学家赞赏。
C.“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深刻内涵是:虽然革命力量被“右”倾错误葬送殆尽,但我们要以遵义会议为新的起点,再从头走起,走向长征的胜利,走向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D.词中晨景雄浑凄清,黄昏景色壮阔悲凉,加上行军的艰难和战斗胜利后豪迈之中兼有的历史沉重感,构成了深沉厚重、悲壮慷慨的意境,十分耐人寻味,具有英雄史诗般的格调。
2、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⑴舞榭歌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⑵人生如梦,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⑶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⑷沧海明月珠有泪,?。(李商隐《锦瑟》)
⑸莫辞更坐弹一曲,?。(白居易《琵琶行》)
⑹问君西游何时还???。(李白《蜀道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共5分)
忆秦娥
朱熹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瑶台月,和羹①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注】和羹: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羹汤。后用以比喻大臣辅助君主综理国政。
⑴从词句上推知,这首词写的大致是?时节,词眼应该是?。(2分)
⑵本词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特点?试加以分析。(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②似月,皓腕凝霜雪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小题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江南好”?(3分)
小题2:词中“人”、“江南”、“老”、“还乡”诸语反复出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3: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
柳梢青·春感?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人,曾入文天祥抗元部队之幕府,宋亡后隐居不仕。
②银花:元夜彩灯中蜡烛的烛花。
小题1: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这是用了何种修辞?展现了整个城市当时是处于怎样一种情景之中?(6分)
小题2: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处见意”。请具体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体现“虚处见意”,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