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28 16:57:3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答:
(2)作者写胡马的用意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1)作者塑造了一匹瘦骨突出、两耳高耸、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的大宛名马的形象。
(2)作者歌咏胡马,抒发了喜爱赞美之情,寄托了自己驰骋疆场、纵横四海的志向和情操。


本题解析:
(1)诗歌鉴赏形象分析类题目一般分为如下一些:物象、景象(意境)、形象(人物),一般的物象在咏物诗中常见。咏物诗是中国诗歌中一类常见的题材,作者多借物抒怀或者托物言志。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情感。这首诗是杜甫早年之作,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唐诗别裁》),诗人传神写意,自寓抱负,所以前人说是“为自己写照”(《读杜心解》)。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首联写其出身不凡,傲骨铮铮;次联写其峻健敏捷,颔联写其忠诚勇猛的品性;尾联期望骏马立功于万里之外,当是与房兵曹共勉之意。整首诗写得矫健豪放,沉雄隽永。
(2)咏马的诗歌,可以断定的是,寄寓了作者的自我期许和愿望。因为马在中国文化中是驰骋沙场,奋发向上的形象。所以,咏马自然就有自我砥砺,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感情在里面。当然,表层的,还有对这样的骏马的喜爱。打咏物诗的感情和用意,主要要吃准诗歌的描写对象,也就是所咏之物的象征或者隐喻的内涵。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8分)
镜湖女?(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小题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小题3: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略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考点。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时熟练掌握有关古典诗歌体裁分类的常识,考场上按要求解答即可。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考点,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乱荷叶”写镜湖中的女子很多,她们粉面如花,头顶着荷叶做成的小伞在镜湖中忙碌着。全诗描写的是绍兴如画般的风光。过去从事采莲和采菱的,多数是女子。这是富有诗意的劳动,历代泛游鉴湖的文人,多有讴歌之作。“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是绍兴水乡旧时的寻常之景。在绍兴的河湖上,常常可以看到小船,悠闲地行进。船夫坐在船尾,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左臂腋下夹着一支船楫,稳操方向,两脚一曲一伸地蹬着船桨,推动小船前行。“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儿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如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渲染、烘托、衬托)等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形象特点、性格、理想、对生活的态度等。本诗中的“镜湖女”形象可以按照如下角度分析。一、人物特点:镜湖女的身份——居住在江南镜湖湖畔农家的采莲女子,如“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形象(外貌)特点——年轻美丽,如“女儿妆面花样红”; 性格——活泼可爱,如“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如“小伞翻翻乱荷叶”写出湖中的忙碌,“菱歌缥缈泛烟津”写出女孩们劳动时乐在其中,“明日湖桥看赛神”写出女孩们富有生活情趣等。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⑴表达方式——中间四句运用描写的手法,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运用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⑵语言特点——整首诗运用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⑶表现手法——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另外,考生要注意,组织答案时需要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要有理有据。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三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景物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6分)
(1)??。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2)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参考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2)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李白《蜀道难》)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每空1分,凡错、漏、多的,该空不得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这首诗写于辛弃疾南归后的第15 年。当时作者36 岁,任江西提典刑狱。?②鹧鸪的叫声在民间的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有人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复杂矛盾的心情。请你结合诗句具体谈一谈,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作者一方面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来表达主和派无法阻挡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民族意志,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一方面又用结尾两句来抒发了因自己的抗金主张不被重视而感到无限的愁苦和悲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