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8:42:04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冯文子序
(清)方苞
往者,长洲韩公为吏部,听事而归,喟然叹。余问曰:“公何叹?”公曰:“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吾叩焉,曰:‘人皆谓子之医能杀人,何也?’曰:‘非吾之医能杀人也,而吾不能不使之罢而死也。吾固知吾术之不足以已其疾也,而不能不利其酬。不获已,以物之泛而缓者试焉。其感之浅,而与吾方相中者,固尝有瘳矣。其浸寻反覆,久而不可振者,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今某地告饥,上命发粟以赈,而大农持之下有司,核所伤分数。夫民之饥,朝不及夕,而核奏议赈,在三月之外,有不罢而死者乎?吾位在九卿,与其议而不能辨其惑,是吾负医者之责也。”
余曰:“公所见,其显焉者耳。凡官失其职,而事堕于冥昧之中,皆足以使人罢而死,而特未见其形也。姑以所目击于州县者征之:水土之政不修,而民罢死于旱潦矣;两造悬而不听,情伪失端,而民罢死于狱讼矣;弊政之不更,豪猾之不锄,而民罢死于奸蠹矣。岂独残民以逞者,有杀之形见哉?先己而后民,枉下以逢上,其始皆曰:‘吾不获已。’其既皆曰:‘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此民之疾所以沉痼而无告也。”
吾友冯君文子将令于礼县,为诗四章,自道其心与俗吏异。因举昔之所闻于韩公及相语者以告之。盖所望于良吏者,谓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而已也。民之疾常伏于无形,而大吏之为民疾者,复多端而难御。令之职,环上下而处其中,下以致民之情,而上为之蔽。虑于下者不详,则为民生疾而不自觉;持于上者不力,将坐视民之罢死而无如何,其术不可不素定也。君,韩公之门人也,能因是而自审其所处,则韩公之言,庶几其不旷也夫。
小题1:下列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亲昵
B.与其议而不能辨其惑参与
C.吾友冯君文子将令于礼县 县令
D.庶几其不旷也夫 落空
小题2:下面各组词语中,全都是表述官吏使民“罢而死”的一组是?( )
①以物之泛而缓者试焉
②核奏议赈,在三月之外
③两造悬而不听,情伪失端
④先己而后民,枉下以逢上
⑤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
⑥下以致民之情,而上为之蔽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庸医的医术虽然不够高明,但是有时开的药方也能把病人的病治好。
B.在朝廷做高官也担负着和医生一样的职责,在议论政事的时候要能够辨明是非。
C.有杀人形迹的官员是罪大恶极的;虽然能力不足,但会为百姓悲伤的官员还情有可原。
D.县令居于上司和百姓之间,要为百姓考虑周详,否则就会给百姓增添疾苦。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任县令)
小题2:B(①是庸医治病;⑤ ⑥是良吏的做法)
小题3:C(悲伤也是“罢民”的表现)
附文言译文
以前,长洲韩菼(tǎn)担任吏部(疑系礼部的笔误)尚书,办理完政务回来,喟然长叹。我问他说:“先生叹息什么?”先生说:“以前,有一位医生,和我相熟而且亲昵,我向他询问说:‘人们都说你给人治病会杀死人,为什么呢?’(医生回答)说:‘不是我给人治病会杀死人,是我不能不让病人在延误中死去。我本来就知道我的医术不足以治愈他们的疾病,我却不能够不贪图他们的酬金。不得已,就用效用一般而缓和的药来尝试治病。病情不重,跟我的药方相合的,确实曾经有一些病愈。那些病情逐渐加深又反复发作,长期不能治好的,我在心里为他们悲伤,却没有办法。’现在某个地方报告发生饥荒,皇上命令分发粮食来赈灾,户部把命令下达给有关部门,核计受灾的程度和数额。百姓的饥饿,在早上来不及考虑晚上的生活,然而有关部门审核上奏讨论赈灾,时间在三个月以上,饥民有不因为延误而死亡的吗?我担任高级官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却不能够辨别他们的是非,这就如我有愧于一个医生的职责一样。”
我说:“先生看到的,是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所有的官员失职,使事态陷于昏暗不明之中,都足够让百姓因延误而死去,只是没有看清它的表现形态罢了。姑且用我在州县亲眼看到的事情来证明它:不抓水利工作,百姓在旱灾与水涝的延误中死去;对诉讼双方的意见置之不理不听分说,真伪失去头绪,百姓在官司诉讼的延误中死去;腐败的政治不改革,强横不守法度的人不铲除,百姓在为非作歹的人的压迫中延误而死。难道只有那些任意残害人民的人,才有杀人的形迹可见吗?先考虑自己再考虑百姓,枉害百姓来逢迎上司,开始都说:‘我不得已。’过后都说:‘我心里悲伤,却没有办法。’这就是百姓的疾病长久而且难治却呼告无门的原因。”
我的朋友冯文子将要到礼县去任县官,写了四首诗,自己说他的心和一般的官吏不同。于是拿以前从韩公那里听到的和我跟他说的话来告诉他。对好官的期望,就是能够解决人民的疾苦,不只是不增添他们的疾苦就可以了。百姓的疾苦常潜伏在看不到的地方,而且大官们造成人民的疾苦,头绪很多难以防范。县令的职责,就是周围是上司和百姓,自己居于中间,向下了解百姓的情况,对上司要荫蔽老百姓。为下面考虑得不周详,就在不知不觉中给百姓增添了疾苦;在上司面前不尽力坚持,就会等着老百姓在延误中死去却没有办法,这些办法不能不预先确定啊。你是韩公的弟子,能够依照这个原则来审察自己所处的位置,那么韩公的这番话,也许就不会落空了吧。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对“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廷评行状(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唯公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益不复爱惜——爱惜:吝惜
B、日操兵乘城——兵:兵器、武器
C、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生意:做买卖
D、又皆怀慕亲戚乡党——慕:贪恋
2、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把钱财全部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但他为人精明,器量远大。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1)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
(2)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文章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2.苏轼认为陶渊明的诗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刘、鲍、谢、李、杜”六位诗人中,哪一位是建安七子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2.看似朴质、瘦削,实则绮丽、肥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3.刘(刘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之,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予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禾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平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一:统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问征夫以前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B
4.(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