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8:21:29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水仙的晚年
牛?汉
①时序已近春末,中午的阳光辉煌地照射进我的静穆的居室。窗台上一盆花期已尽,渐渐显出苍老的水仙,由于阳光融融的浸染,密集细长的叶片很像一股股向上喷涌的生气勃勃的泉水。它的姿态是那么安详,那么自在、潇洒,似乎还能听到水仙奏鸣着它的生命之曲的最后一章。这神秘的声音我的确听到了。面对这盆水仙,我凝望了好久好久,情不自禁地用手指在手心使劲地写下“水仙的晚年”五个字,顿时就感触到这五个字的份量,不仅是一个美妙的充满诗意的命题,而且使我被吮吸一般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片陌生的生命境界。
②阳光照耀着水仙和我。我愧疚而清醒地思索又思索。从昏茫的心灵深处突然间喷涌出了对水仙的忏悔和谦恭的情感。这种真正高尚的情感,对于我这个粗俗的人,过去从来没有感知过,此刻它竟奇迹般地第一次涌现在我已经苍老的心灵。为什么我会如此动情,显然是这盆水仙与我的境况有看相似的地方,我大声地呼唤了一声:“水仙,我的尊敬的朋友!”
③谁都明白,生命的花期是很短暂的,尽管十分美艳,但花期并不能替代全部生命。在苍老而碧青的水仙的叶脉的冲击之下,才发觉了我的生命有多么虚妄,甚至是卑劣的。仅仅由于疏懒以及我一向偏爱绿叶的“享受者的脾气”,才没有拔掉这盆花期已尽的水仙。一位外国作家在谈及人与自然时,把人看做是自然界的剥削者与享受者,因为人们大都缺乏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尊重。我就是这种“享受者”。
④花期结束之后,水仙却仍在成长,而且长得很有生气,几乎长高了一倍,气势显得自信而凝重,这是水仙开花时所没有的气象。蓬蓬勃勃喷泉般溅射的绿叶为我的居室带来了浓浓的春的气息。当阳光射透厚厚的叶片,可以清晰地看见叶脉里的汁液在不息地闪亮地流动着。在绿叶的映衬下,几撮枯萎了的浅黄带灰的千缩的花瓣,仍显出一派高尚的气度,没有丝毫的死相,它们仍安然地停息在花茎的尖端,由密密的叶片呵护着:水仙的晚年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形象。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绿叶是水仙一生的本色,比起香艳的花朵来,绿叶本本分分地为大自然带来更长更多的色彩和气息。
⑤我的忏悔是诚恳的。我过去从来没有想到水仙也有晚年,更想不到水仙的晚年又如此地具有生气,而且另有一派超凡的气度。然而人们多半想得比我果断,养水仙不就是为了看花,为了闻闻水仙奇妙的幽香吗?花谢了就应该立即拔除。如果询问一百个人,我敢说有九十个人会这么回答。不再下蛋的母鸡谁还继续养它?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尊重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给水仙和母鸡应有的完整而且完美的晚年?想起童年时祖母不忍心宰杀为一家人下了一辈子蛋的母鸡,母鸡衰老得飞不到鸡架上,每天黄昏祖母总要把它抱到窗台上过夜。母鸡老死后,祖母让我们把它埋在院墙角下,而且说:“埋深点,免得被黄鼠狼闻到气味。”祖母是个文盲,不可能研究过什么自然界,也不懂得生物学,但她理解生命,她对自然界有一种朴素的道德观念,她将人与自然界放置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和谐的关系上。在她看来,人们对不再下蛋的母鸡,应当感激和尊敬。
⑥无论如何,今年我要把窗台上的这盆苍老的水仙养到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决不是虚伪的怜悯,是我对自然界与生命的省悟。实际上,水仙苍老的晚年仍然显示出强旺和青葱,庸俗地说,也并没有“白养”它,它仍有存在和欣赏价值。
⑦对于人的老年,我同样认为具有成长的生机。当前中国文学界事实上有一个老生代,比起一些生物来,它还有着深刻而特殊的时代内涵,他们也像晚年的水仙,不但没有露出颓唐和死相,还有着生命再生的锐气。他们长长的一生经历过各种苦难与磨练,如今已把世俗的东西都看淡了,深深地理解了人生的庄严和价值,甚至比一些正处在生命花期的人还要活得深刻和清醒些。
⑧啊,谢谢你,尊敬的晚年的水仙!?
(选自《牛汉散文》,略有删改)
小题1:面对“晚年的水仙”,作者为何会“愧疚而清醒地思索又思索”?请结合原文作答。(5分)
小题2: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下列语句。(4分)
“窗台上一盆花期已尽,渐渐显出苍老的水仙,由于阳光融融的浸染,密集的细长的叶片很像一股股向上喷涌的生气勃勃的泉水。”
小题3:第⑤段写祖母不忍心宰杀母鸡的往事有何作用?请结合原文作答。(6分)
小题4:这篇散文意蕴丰富,给人很深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列两个问题进行探究。(10分)
(1)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何说“我要把窗台上的这盆苍老的水仙养到它生命的最后一刻”?(4分)
(2)作者两次对“水仙”动情地呼唤,并对其充满敬意,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探究,你由“晚年的水仙”得到哪些生命的启示?(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晚年的水仙”引起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愧疚”是因为面对水仙,才发觉了自己的生命是虚妄、卑劣的,自己是自然界的享受者。“清醒”是因为作者由水仙而有了对自然界和生命的省悟。
小题1:(4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仙密集而细长的叶片”比作“向上喷涌的泉水”,形象的写出水仙虽然花期已尽,渐显苍老,但仍然生机勃勃的特点。
小题1:(6分)塑造了一位对生命有着深刻领悟的祖母的形象,她虽然是文盲,但理解生命,对自然界有朴素的道德观念;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中人类以外的生命应该感激、尊敬的思想。
小题1:(1)(4分)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对自然界与生命的省悟;另一方面,晚年的水仙显出强旺和青葱,仍有存在和欣赏价值。
(2)(6分)①对于自然界中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要给予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剥削者和享受者”,即使在它们生命的尽头,也应当感激和尊重。(2分)②人在生命的老年,也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成长的生机,更能理解人生的庄严和价值,活得更加深刻、清醒。③对于长者,应该给予感激和尊重,如果自己走向老年,也应当自信乐观。(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却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的情愫,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
河流的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的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产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小题1: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河流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正是河流使原始人类获得了简朴的生活和初级的生产方式。
B.人类早期四大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
C.河流的活动和人类对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和与之适应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
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B.河流作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C.《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流作为人类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
B.我们可以通过河流触摸历史,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河流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
C.河流不仅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而且还是重要经济的资源、战略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D.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也意味着一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程度变化了,原文为“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
小题2:范围扩大了,文中提到的《保卫黄河》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上成为“精神旗帜”的,是有具体时间限制的,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成为了“精神图腾”。
小题3:偷换概念,河流是自然遗产。表述和原文不一致,应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是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夏丏尊的教学改革
夏丏尊尤其重视教学的改革。夏先生教国文,就对国文教学作了全面改革,使春晖中学的国文教学独树一帜。
从教材看,夏丏尊和他的同事们将当时春晖的国文分为必修科和选修科。必修科的教材有两种:一是商务版的《国文课本》;一是教师自编的《选授讲义》,包括范文选读、语法、作文法等。对范文的选择教师特别重视,既要内容新,又要形式美,以利于学生从中吸收营养,在思想、道德、情操上得到熏陶,在语言文字、写作方法上得到借鉴。这些范文多采自《新青年》《新潮》《向导》等进步刊物。
对于初中要不要教文言文的问题,当时社会上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兼教,一种主张绝对不教。夏丏尊等主张兼教,他们认为“自小学以至大学的学生,文言文尽可以不写,而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却希望其能读解普通的文言文。如果中学毕业生没有阅读中国普通书的能力,那就不能享受先人精神的遗产,不特是本人的不幸,恐也不是国家社会之幸,不特在中国文化上可悲观,在世界文化上看来也是可悲观的”。夏先生等还认为,当时文言文事实上在社会生活里还占有很广的势力,如果不授与学生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学生将不能看日报、官厅公告以及现代社会上种种文件。但分量要控制,以占全部课文的十分之三四为宜,且教材要精选。
选修科按年段分设。第一学年注重补习,第二学年注重个性,第三学年注重调剂。选修教材的内容从实用文、修辞大意到文学史、近代文艺思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对学生的爱好培养和个性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改革考试是夏丏尊在春晖早期国文教学中的又一举措。在1923、1924年保留下来的资料中我们发现一份国文考查试卷,从考查内容看,语文基础知识所涉及的范围,诸如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几乎都已涉及到了,可见,当时的基础教育是比较全面的。
在作文教学方面,夏丏尊和春晖早期国文教师花了很多心血和很大气力。他们经常研究学生的写作实际,发现问题,想出办法,加以指导。
首先,夏丏尊十分重视作文的态度。他认为,文章“技巧的研究,原是必要,态度的注意,却比技巧更加要紧”。
第二,重文风,提倡“实、新、小”。他要学生注意周围的“实生活”,用“实生活”来做作文的材料。为培养学生对实生活的观察能力,他们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周围新鲜的人和事,经常以一二百字写生活的一个片断,然后逐渐扩大。这样的文章篇幅小了,内容却充实了,感情也更真切了。
第三,夏先生等十分重视文章的批改,讲究当面指点。校友王文川在一篇《怀念母校》的文章里提到:“夏丏尊往往叫我们去他那里,当面批改作文,启发我们明白错误的地方,加以详细说明;遇到好文章就张贴出来叫我们大家去看。”夏丏尊、朱自清等先生几乎都用了相同的方法,给每个学生一张成绩升降表,“我们的每篇作文,都标出升降记号,让我们自己看到进步或退步”。
夏丏尊充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尤其是博学的好处。因此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夏丐尊倡导多读书,读好书,他为学生们开出了一份书单。书单设有两条标准:一条是做普通中国人不可不读的书,一条是做现代世界人不可不读的书。一份书单共85部书,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用中文写的也有用英文写的;有社会科学方面的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这份书单几乎包涵了中国和世界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当代最先进的文化成果。陈望道于l920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也是当时必读书目之一。书目中还列入《新旧约》等,夏先生认为这类书对后来的思想、文学影响不小,也应该了解。(摘编自严禄标《“春晖”的一大功臣夏丏尊》)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春晖教师从《新青年》《新潮》《向导》等进步刊物中选取内容新、形式美的文章,编成了《选授讲义》一书。
B.夏丏尊先生认为初中生需要学习文言文,但教师要控制分量,最好占全部课文的十分之三四,而且教材还要精选。
C.选修科三年各有侧重,分别注重补习、调剂和个性,内容广泛,有利于学生爱好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D.夏丏尊先生提倡“实、新、小”的文风,要求学生关注实际生活,发现新鲜的人和事,多写生活的片断,然后逐渐扩大。
E.本文通过详细记述夏丏尊先生进行教学改革的事迹,为我们再现了一位有思想、有眼光、有作为的教育家形象。
(2)夏丏尊先生为什么主张“兼教”文言文?请简要分析。
?
(3)夏丏尊先生对国文教学的改革包括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
(4)夏丏尊先生开出的书单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及自己的阅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参考答案:(1)A?C
(2)①中学生能读解普通的文言文,才能享受先人精神的遗产。?
②拥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丰富世界文化的需要。?(答“没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恐也不是国家社会之幸,不特在中国文化上可悲观,在世界文化上看来也是可悲观的”亦可。)
③文言文在社会生活里还占有很广的势力,学会了才能看日报、公告和种种文件。
(3)①教材的改革:国文分为必修科和选修科,现成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兼教文言文。?
②考试的改革: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
③作文的改革:重视作文的态度,重“实、新、小”的文风,重视文章的批改。?
④阅读的改革: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兼容并包,与时俱进。
(4)?①夏先生开列书单的两条标准“做普通中国人不可不读”和“做现代世界人不可不读”启示我们:读书是为人生奠基,要用发展的、世界的眼光读书。(既要重视继承,也要重视与时俱进。)
②夏丏尊先生的书单共85部书,涉及古今中外不同的学科,这启示我们,读书要“多”,不仅数量上要有保证,内容上也要广博。
③这份书单几乎包涵了中国和世界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当代最先进的文化成果。书单中《共产党宣言》和《新旧约》并存,这启示我们,读书要选择中外最优秀最先进的、最具影响力的书。 (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语文从我身边走过
杨东俊
语文是我的世外桃源,是我心灵深处洁白无瑕的美玉,?,
?。
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我读《童年》,语文从(?)的口中娓娓道来,它告诉我人生历练的重要;我与鲁滨逊对话,语文让我知道了(?)笔下那个漂流者在荒岛上的日日夜夜;我走进保尔·柯察金的心灵世界,语文帮助我拉直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句子后面的问号;我读《骆驼祥子》,语文令我与(?)塑造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命人一起流泪;我读(?)写的《名人传》,语文让我结识了世界上的一个又一个的大家……“帘卷西风,?。”语文是李清照心中的缠绵和柔情;“?,直挂云帆济沧海。”语文是李白对理想充满信心的追求……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大家:?
2.“世外桃源”是个成语,请用成语接龙的形式,再写出两个成语。
世外桃源─—(?)─—(?)
3.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写作者的名字,在句中的横线上补出空缺的句子。
4.模仿文段开头的句子,在画线的地方再写两个句子。
语文是我的世外桃源,是我心灵深处洁白无瑕的美玉,是我?,
是我??。
参考答案:
1、知名度很高的名人。
2、示例:源头活水、水到渠成。
3、高尔基?笛福?老舍?罗曼·罗兰?人比黄花瘦?长风破浪会有时?
4、示例:是我的源头活水,是我生命的征帆
本题解析:
1、据上下文意判断。
2、成语接龙是一种益智游戏,可以迅速记忆大量成语,此题甚好。
3、考查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题型新颖。?
4、比喻恰当,语义连贯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提起红树林,可能许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它的作用却丝毫不因受关注程度低而减弱。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它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生长于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唯一的木本植物,红树林起到了海岸森林的脊梁作用,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因此它能吸引大量鱼、虾、蟹等生物来此觅食栖息,繁衍后代。此外红树林区还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生产繁殖的场所。?
世界上的红树林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共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在东亚,一个在中南美洲,而其中又以东亚的较为繁茂。我国的红树林与东亚的红树林是同一类型,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和浙江南部海岸。其中广西的红树林资源量最丰富,其面积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1/3强。在太平洋西,无论是种类还是分布范围,我国的红树林都具有代表性。?
美丽的红树林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更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的体现。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104种鸟类、133种昆虫,还有159种变种的藻类。红树林对人类也具有巨大生态效益。由于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牢固扎根于海滩淤泥中,形成一道与海岸线平行的天然屏障,故可有效抵御和降低自然灾害对堤围的危害。据专家们保守估计,中国红树林总的生态功能价值为每年23.7亿元,这其中还有大量的直接和间接价值没被计算的在内,如景观生态价值、湿地系统营造价值、风险及污水去除价值、降低赤潮发生频率、自身药用价值、经济用材价值等等,如果这些项目均被科学地计算在内,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将大大提高。因此,红树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可就是这样一个海岸守护神,仍然没有摆脱被人类破坏的命运。?
东南亚可谓热带红树林的重灾区,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状况也令人担忧。最近10多年来,由于围海造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不少地区的红树林面积锐减,甚至已经消失。据统计,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46万公顷,不及世界红树林总面积的1%。如今仍有人无视国家法规,依然在大片地砍伐红树林。 1998年深圳、珠海等地海域先后暴发的大面积赤潮,造成先后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生态专家一致认为赤潮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红树林的大面积减少。面对惨痛教训,人们开始醒悟。我国目前保护红树林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项目──中荷合作雷州半岛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已正式开工。相信不久的将来,红树林将会重现于碧水蓝天之间。
(摘自《中国环境生态网》)
1、下列对“红树林”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红树林是一种不为世人所了解的非红色稀有胎生植物。
B.红树林是一种生长于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C.红树林是一种非红颜色稀有木本胎生植物,是生长于陆地向海洋过渡地带的特殊生态系。
D.红树林是一种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木本植物。
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红树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原因的一项是?
A.红树林在景观生态、湿地系统营造、自身药用和经济用材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B.美丽的红树林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巨大生态效益。
C.红树林是抵御和降低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是海岸的守护神。
D.红树林是稀有木本胎生植物,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分布很广。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对红树林的不甚了解和关注不够极大的影响了其作用和生态价值的充分体现。
B.在太平洋西,我国的红树林无论是种类还是分布范围,都具有代表性。
C.调查研究表明,世界上物种多样化的生态系是红树林。
D.世界上的红树林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东亚和美洲是其两个主要分布中心。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于人为因素,世界其他地区的红树林面积也在不断减少,甚至消失。
B.我们只要不围海造田、围海养殖和非法砍伐红树林,我国沿海就绝不会出现赤潮泛滥。
C.如果将红树林的直接和间接价值都科学地计算在内,那么我国红树林每年总的生态价值将会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增加。
D.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法制的不断健全,红树林重现于碧水蓝天之间将会成为现实。
参考答案:
1.C
2.D
3.B
4.B
本题解析:
1C(A项.少了显示本质特点的关键的“木本”二字;B项和D项都没有抓住“红树林”的本质属性。)
2D(D项是红树林的属性、特点和分布;ABC三项均是红树林的功用价值,都是“红树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的原因。)
3B(A项与原文“它的作用却丝毫不因受关注程度低而减弱”的意思不一致。C项与原文的“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意思不一致,去掉了关键的词语“少数几个”、“之一”,影响了语意的准确性。D项原文是“大致分布”、“共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在东亚,一个在中南美洲”,而这里去掉了关键的“大致”、“中南”词语,意思的准确性发生了变化。)
4B(B项观点绝对化,原文指出“赤潮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红树林的大面积减少”“由于人为因素,不少地区的红树林面积锐减,甚至已经消失”,由此推知B项观点不成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