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8:20:47
1、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D
②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4分)
谒金门?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①劳苦?谁在玉楼②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玉关”,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②“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李好古是南宋词人,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这样的经历使他对现实有了更冷静的思考。这首词的下阕词人运用了 ??手法,传达了深刻的认识,即老百姓漂泊无依,生活困苦的根源在于?。
参考答案:对比?对统治者奢侈享乐,不思抗敌
本题解析:“谁在玉关①劳苦?谁在玉楼②歌舞?”这里用了一个对比句,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当时一方面是戌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南宋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这种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8分)
闺怨?明?周在
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1)有人认为,这首诗很讲究炼字,一个“试”字感情丰富,你是怎么认为的呢?结合全诗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这两句诗写的是少妇思念远在边关的丈夫的又怨又爱的心情。春天是远客还乡的日子,故乡春色盎然,与那燕山飞雪相比,不知强了多少倍。但正是归时不见丈夫归家,少妇不禁由怨生恨。不过,少妇对丈夫不是满腹牢骚,却借物言情,把怨愁丈夫不归的心情发泄在子规身上,她认为不是丈夫不知归家,而是在暮春悲啼的子规鸟只知在江南无休止的鸣叫,而不飞到那燕山飞雪中去。丈夫听不到子规催归之声,不知道春天将尽,所以故乡虽好,还想不到已经到了归家的时候了。诗把怨恨移到子规身上,把少妇对丈夫又怨又爱的心情细腻委婉地表现了出来。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题目。(7分)
念奴娇 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 ①石头城:位于金陵城西,素为古代文人墨客登临赋咏的名胜之地。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小题1: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或下片作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上片:实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唯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1分)虚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1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1分)或下片:实写了离宫荒凉破败,辇路芳草萋萋,松径寂静无人,鬼火高低明灭,秦淮一片明月的空冷阴森之景;(1分)虚写了歌女在歌舞中、酒樽前、明镜里青春渐逝的孤寂凄惨。(1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1分)
小题2:①对世事(历史)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1分)曾经的繁华六朝,现已成空荡的江山;曾经的行宫,早已是芳草萋萋。世事(历史)沧桑、盛衰无常,让人倍加感伤。(1分)
②对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无奈。(1分)曾经的江山、明月、离宫依旧存在,而曾经的豪杰、宫人却已随时光流逝而“消磨”。一片空冷孤寂,让人顿觉自然永恒、人生短暂。(1分)
③对战争残酷的心痛。(1分)战火纷飞,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生灵涂炭,白骨遍野,让人心痛。(1分)
④对青春易逝的感伤。(1分)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对镜施粉理鬓,却又青丝变白发,消磨了美丽青春。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己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感伤。(1分)
(情感概括及简析各1分;答出任何两点即可给满分;两条合为一条,言之成理亦可;未分条概括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应先指出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一般作者看到的眼前之景是实写,想象的是虚写,最后应指出表达效果。
小题2:本题应注意审题,“哪些”“分条概括”表明不是一种感慨,“简要分析”即应在指出情感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上阕重点写的是昔日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争,写景,咏史,抒怀。下阕写的是凄凉冷清的行宫,多少歌舞粉黛在这里送走了青春,耗尽了年华。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首句中的“网”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3分)(此答案加上一句“网”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会更确切)?
(2)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2分)?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3分)
本题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可见诗中的“网”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隐含着政治色彩。第(1)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这“网”除了与时令有关之外,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第(2)题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