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8:19:22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山寨文化两面看
解玺璋
“山寨”最早出现在IT行业,是民间势力对某些知名品牌的低成本仿制。由于价格低廉,“山寨”产品诸如“山寨手机”“山寨相机”“山寨笔记本”风靡大江南北。它很快向其他领域蔓延,到目前已是无处不“山寨”了,甚至有人筹划“山寨春晚”,向央视春晚发起了挑战。关于“山寨”文化,一时更是众说纷纭。
仅以文化的角度而言,“山寨”精神可谓源远流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响彻两千多年,是我们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山寨文化在当下能够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除了急于发财、出名的社会浮躁之气之外,不能说没有这种深层的社会历史心理的支持。但是,就像所有的历史遗产都具有两面性一样,毫不奇怪,“山寨”精神也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固然有“三国气”、“水浒气”对于权威、秩序、体制、制度的冲撞,却也有蕴含其中的对于平等、自由、自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仅仅责怪“草根”社会的“游民”情结是不够的,也是不公正的。
实际上,社会文化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从来都不是绝对公平、公正的。少数人支配和决定着多数人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绝非司空见惯。在这种权利结构中,雅文化总是高高在上的,俗文化却被贬得很低,雅文化面对俗文化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社会心理优势。这种状况由来已久。所以,“山寨”文化隐含着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挑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寨春晚,它的出现,集中表达了社会大众的一个心愿,他们不再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他们也想要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进程中去。他们不是没有创造或创新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长久以来被压抑和漠视了。现在他们觉醒了,觉悟了,既然不能登别人之堂,入别人之室,那么,他们就要为自己搭一座“山寨”,造一座厅堂,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而网络视频的出现,也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不过,作为主流文化,不能把它看作是势不两立的,而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
当然,“山寨”危险的另一面正浮现出来,譬如山寨药品的出现,助长了懒惰和侵权,损害了创造力和竞争力,混淆了公众的判断,质量得不到保证,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
15.下列对于“山寨”春晚的看法,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不够规范,不够现代,不够气派,却体现了对以央视春晚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挑战。
B.它的出现代表着社会大众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表达了人们主动参与到文化生产进程中去的愿望。
C.它的出现与我们的文化生产体制存在弊端有关,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创造或创新能力终于可以借助这一平台释放出来。
D.有哗众取宠之嫌,难登大雅之堂,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并自觉加以抵制。
16.山寨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请分条陈述。(6分)
答:?
17.试分析山寨文化在当下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的原因。(6分)
答:?
参考答案:15.D
16.①传承了对于现有的权威、秩序、体制、制度产生冲撞的社会历史心理。②蕴含对于平等、自由、自主的向往和追求。③隐含着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挑战。
17.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共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心理深入人心,是当今山寨文化迅速崛起的深层原因。②中国加快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地球村的一员,人们急于发财、出名的心理更加迫切,整个社会充满浮躁之气。③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为山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愿望和诉求的方便、快捷平台。④长期处于边缘的、弱势地位的社会大众文化意识觉醒,不再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
本题解析:15.作者认为不能把它看作是势不两立的,而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
16.从后三段相关语句“其中固然……”“所以……”,“当然……”中提取关键信息,压缩。
17.结合当今社会的文化潮流、文化新现象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题目。(9分)
①边塞诗的兴盛在唐代,那时候,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大力开发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便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今甘肃敦煌);狭义的陇右则具体为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在古代,军事家们有一个共识: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陇右,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核心区域,在唐初,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边塞的战事,使众多的诗人们豪情满怀或者悲苦结肠,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章。
②追溯历史,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互相抗衡,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倾尽国力,修筑了扼守边防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沿边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一段时期,这样的地区成为典型的边塞。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国力逐渐殷实。突厥的骚扰逐渐平息,就在高昌设立了驻守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直至碎叶河以南地区。在那个鼎盛的时期,边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不少的优秀诗作已经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汉书》、《后汉书》、《魏书》、《北史》、《隋书》直到《明史》都为边塞立传。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
③到唐代,由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这就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以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因为边防的战事,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这是军事防卫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这些,在边塞诗的歌吟中;是不可回避的。然而,随着战争的发生.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格调高挑的边塞诗也开始黯然神伤。
④边塞毕竟是边塞,其地理上的偏远,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也是锤炼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没有边塞的艰苦和遥远,就没有边塞诗的磅礴气势和苦难锋刃。在边塞诗中旅行,边塞的风,边塞的沙尘,边塞的壮丽与辽阔,边塞的风俗与美味,会磨砺我们的风骨,会滋生我们的豪情。放达的人生,尽在边塞诗中。?
小题1:根据第③段,下列选项不属于边塞诗内容涉及范围的一项是(? )
A.为了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
B.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
C.战争的发生,使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D.格调高挑的边塞诗开始黯然神伤。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边塞即陇右。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狭义的陇右则是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
B.边塞是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
C.唐初,突厥汗国觊觎中原内地,因而那时的边塞是指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一带地区。
D.边塞就是指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时期,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而修筑的扼守边防的长城和沿之修筑的障、城、亭、燧等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原文中引用古代军事家们的共识,意在强调只要排斥、打击甚至消灭西域的各少数民族就可以保全关中地区。
B.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这说明唐代边战最频繁的地区在西北,其它地域几乎没有战事。
C.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锤炼了边塞诗,造就了边塞诗,边塞特有的地理、文化、物质、环境特点是边塞诗形成的全部原因。
D.“边塞”不是一个固定的地域概念,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发生变化。边塞诗记录着边塞,表现着边塞。阅读边塞诗,可以让我们的风骨、豪情得到磨砺、滋生,边塞诗包含了人生的放达。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是汉朝(西汉)采取的措施,“边塞诗内容涉及范围”的主要信息搜索空间应该在第③段,A B C项可以找到对应原文。
小题1:A项概念范围扩大,原文①段中“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C根据原文,“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 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D项对应的原文是“在唐初……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强调是“逐步收缩”,而不是“一直”。
小题1:A项,只要……就,判断绝对,且引用的目的在于强调陇右的军事战略意义。B其它地域几乎没有战事错。C全部原因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元芳体走红的社会学解读
前些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很火。这个“元芳体”就出自于狄仁杰和他的得力助手李元芳之口。李元芳在电视剧中是狄仁杰的副手,因思维缜密、善于推理而备受器重。每每遇到疑案,狄仁杰总是要问“元芳,你怎么看?”征询元芳意见;对此,李元芳总是“公式化”地答道:“大人,此事必有蹊跷。”其实,元芳体突然在网上走红,其中也有蹊跷。微博带动起一股跟风热潮,一时间,网友世间万事皆问“元芳”,有搞笑的,有调侃的,有质问的,有发泄的,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更有借机炒作一把的……网友们疯狂使用“元芳”造句,或自言自语,或分析事件,或引人关注,或制造话题,一时间,竟有上百万网友向元芳发问,如:“我现在还没有女朋友,元芳,你怎么看?”,“连续三个月未发工资,元芳,你怎么看?”,“地铁票价到底多少合适?元芳,你怎么看?”,“昨夜楼下施工,搅扰得大人我彻夜未眠。元芳,你怎么看?”种种逗趣问答,令人忍俊不禁。有的还借用央视记者的口吻发问:“你幸福吗?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体为何能够风靡一时,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说,李元芳总是回应一句:“大人,此事必有蹊跷。”这表面看似古板其实透着一种生存之道,迎合了人们积极求发展的心态:这既显示了他对疑案保持深究的专业眼光,同时也故意点到为止,给上司狄大人进一步发挥留下足够空间。最后,当狄大人把案情分析得头头是道,说出英明判断,他再补上一句“大人真乃神人也。”由此,这折射出了职场潜规则,下属重要的是洗耳恭听不必多言,更不能抢夺上司风光,这问答之间暗藏着职场智慧甚至是官场哲学。
但在更多的网友眼中,所谓元芳体不过是一种面对生活压力的自我戏谑和调侃。如果心理是一个箩筐,人们总得找到清空的办法。大家利用元芳体发出追问,其实没指望别人能作出回答,这种看似无厘头的问答,重点不是问而是在表达网友意见和传递网友情感,网友在发问前,其实答案已在心中,有的甚至以此寻求大家共鸣,这不仅显示了当今价值的多元,同时也成了一种游戏式的时尚,大家乐在其中,借此释放情感,带给人们以阅读乐趣,体现了网络时代的互动精神,我们不必对此进行过度解读。
网上据此以“从众心理”“诉求表达多元”为题做了一个网络探因调查:支持“从众心理”35.3%;支持“诉求表达多元”64.6%!
但我不这样看。我以为,应当还历史的真面目。“元芳,你怎么看”?有这样几层意思:
民主讨论的作风。办案是一个缜密的,循序渐进,抽丝剥茧的过程,要避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得倾听他人意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办案最忌领导搞家长制和一言堂。习惯于与同僚、下属讨论和论证,更能够有助于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同时,“元芳,你怎么看?”在中国目前两极分化严重,民生问题突出的大环境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个“你”既指老百姓,更指各级领导。“怎么看”包括了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反省,更包括了兼听则明之民主议政。“元芳,你怎么看?”不仅是改善党群关系,政群关系,上下级关系,平级关系,区域关系,贫富不均,分配不均的总的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很务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态度。是对民心,民情,民意,民议的一种民主讨论作风。任何事情,社会上出现不同意见,不同看法很正常;这是因为现在社会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知识不对称,社会地位不对称,经济收入不对称,个人际遇不对称的客观事实;每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总是来自于这些“不对称”,因为人们只能在自己掌握的知识范围内去识别信息的真伪好坏优劣。
让人说话有天不会垮的自信。李元芳并不是个傻子,如果狄仁杰把李元芳视为傻子,那狄仁杰自己就先是一个傻子了。李元芳之所以始终没有正面直接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但是,“此事必有蹊跷”已经非常明白地表达了他对案子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的,只是囿于种种原因不能或者不便和盘托出己见而已。
“大人真乃神人也”,是李元芳在狄仁杰破案后高唱的万无一失的马后炮赞歌;这样的赞歌会让任何人都陶醉其中,狄仁杰也不例外。事情办好了,成功了,听听赞歌不算得意忘形,可以理解、包容。
总之,“元芳,你怎么看”?在今天比较符合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很值得进一步讨论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元芳体”走红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芳体”的流行是因为它在中国目前两极分化严重、民生问题突出的大环境中具有现实意义。
B.网络调查显示“元芳体”的流行源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和人们“诉求表达多元”的需求。
C.作者认为“元芳体”流行的深层原因源于人们对民主作风的渴求,符合创新生活管理的要求。
D.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很火,知晓度高,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得以流行。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主讨论的作风有助于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电视剧正是通过“元芳体”形象地表现了狄仁杰办案的民主作风。
B.“元芳体”蹿红的现象显示了当今价值的多元,体现了网络时代的互动精神。
C.李元芳在破案之后总有一句“大人真乃神人也”,这表达了他对狄仁杰的钦佩之情,也说明狄仁杰喜欢听赞美之词。
D.由于对任何事情社会上都会出现不同意见和不同看法,所以导致社会存在信息不对称。
小题3:探究文中“元芳体”的流行蕴藏着哪些社会心理。(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1)上进心理;(2)释放心理:“从众心理”;(4)诉求心理;(5)平等心理;(6)自信心理。(每点1分,答对5点得满分,意合即可,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电视剧火爆与这句话流行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小题2:A电视剧并没有“通过‘元芳体’形象地表现狄仁杰办案的民主作风”之本意。C“表达了他对狄仁杰的钦佩之情”原文信息不全,“也说明狄仁杰喜欢听赞美之词”不妥,原文有“或许”二字,说明狄仁杰未必喜欢。D因果倒置
小题3:迎合了人们积极求发展的心态;一种面对生活压力的自我戏谑和调侃;从众心理、诉求表达多元;民主讨论的作风;平级关系;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冬天的情调
钱歌川
①柳叶欲枯,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残了,犹剩几枝抗傲着严霜,秋天老去,如果有着晴和的天气,即算日历上告诉我们已经到了立冬,我们决不相信今年的冬天到了。直到一个礼拜天的早晨,我坐在客厅中翻阅当日的报纸,忽觉刘一片片的冷风攒到我的颈项中来,我疑心是北窗没有关好,举目环顾一下,室中所有的门窗都紧闭着。这才怪啦,风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在夏天的时候,把所有的门窗都打开,还邀不到一丝风进来,现在四围都关好,倒有风了。我只得寻着风所来的方向去看,原来是从窗户的隙缝中进来的。那隙缝窄小得透不过光,但冷风却仍可以长驱直入,直吹到坐在离窗口七八尺远的我的颈项申来。这时我才相信确是冬天到了。
②人们总是不肯爱惜自己现在的处境,做学生的,羡慕人家在社会上办事;等到自己出了学校入社会任职时,又羡慕无牵无挂的学生。到了夏天,说他宁喜欢冬天:到了冬天,他又觉得还是夏天好。其实,无论什么事,绝不能尽善尽美,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人们如果能隐恶扬善,只看它的好处而不看它的坏处.那么凡事都能得到其中的乐趣了。
③现在又是冬天了,所以我要对你说,我爱冬天。无论它的寒风怎样刺骨,无论它的阴霾怎样闷人,无论它的白日怎样短促,无论它的暗夜怎样凄凉,我仍旧爱它,我爱它就是因为现在我在它的怀抱里。
④冬天早眠的滋味,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试想你从一个漫漫的长夜里睡了醒来。便有啁啾的小雀在屋檐前窃窃私语。太阳光从窗帘缝中窥进来,使你不敢把眼睛睁开来回看它,偶然眯着眼望一望,你至多只能看见窗玻璃上凝聚着一层水蒸气,隔断了窗外的世界,使你只好重新闭上眼睛,而想起夏天早晨所见的花草上那一层薄薄的露水,或甚至疑心自己乘着陆放翁的烟艇在雾锁的湖上荡漾。直到太阳驱散了晨雾,把眼前的湖光山色毕现出来的时候,你朝南的卧室中,已被阳光占满了。这时便再不能做那些白日之梦了,只好细细地来咀嚼透尝早眠的滋味,温暖的被褥好像青春一般地令人留恋。你如果是文人的话,这时便要为你的文章做腹稿,怎样开头,怎样起伏。怎样结束,从头到尾都想好,只等起身动笔。
⑤冬天的太阳是人人都感着极可爱的。礼拜天的上午吃过早饭大家坐在太阳中闲话,或是找点极不重要的事情做做,或是弄点小小的点心吃吃,忙里偷闲,格外有趣。你要是住在乡下的话,这时便可走出到町畦上去,看长天中飘忽的白云,田地上傲霜的野草,而透明的空气正招待着一个透明的心怀,枯叶无声地落到你的脚边,你才感到果然有一片微风掠过你的面颊。银杏经霜而变得金黄的叶子,远远望去就像一树黄金在太阳光中闪耀,谁说冬天的原野是空虚的呢?
⑥每逢大雪,就是从小就住在降雪地带的人,也要感到很大的趣味。有时早晨起来朝窗外一望,一切全埋在白雪之下,仿佛把人间所有的污秽都给掩盖了。我常爱在大雪天出去踏雪,满以为留下了一些足迹在地上,等到你回头看去早已莫辨来时路了。茫茫天地间,小小的人迹,是随时可以埋没的。若能大步踏去,倒也能得到一种飘然之感。四围的树木和房屋都立着不动,凝视着雪花的飞舞,而自己竟能置身其中,和着那种无声的旋律,一块儿来舞,你想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回事啊。
⑦春天像一个穿红着绿的乡下姑娘,实有点俗不堪耐;夏天像一个臭汗涣发的粗野武夫,令人不敢向迩:秋天像一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虽然也有几分爱娇可喜,但仍不及冬儿姑娘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她没有一点轻浮的颜色而富有坚强的意志。
⑧除了前述的这些体验而外,决不可忘了冬夜的围炉。那是冬天最后的乐园,无论贤愚贫富,都莫不以此为归。我们为衣食在外奔波了一天,饱尝风霜的凌虐和工作的逐迫,黄昏时抱着一颗冻馁的心回到家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妻儿的慰藉,试想这时与家人围坐在一盆熊熊的火炉旁,乐叙天伦,温情可掬,不仅烤热我们的身子,同时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白天的疲劳,好像成了别人的事,屋外的寒风也就失了它的威胁了。
⑨一炉火,一壶茶,便可以使我们精诚团结,深夜不散。即算那最有传染性的呵欠,一再地来催我们,谁也不肯首先离去。深刻的冬天所给我们的指示,也许要算这个为最有意义的了。现在正是冬天,外面风刀霜剑,我们大家乐呵地团结起来吧。
(原载1935年12月25日《新中华》第3卷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头以叙述为主,写自己对冬天冷风的体验,突出了冬天的酷寒,引出后文对冬天各种情调的描写,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冬天的喜爱。
B.作者寓哲思于文中,着力表现自己对冬天喜爱的同时,茌第②段中对人们不珍惜自己现在的处境、羡慕他人、见异思迁的思想大加批判。
C.第⑥段中,作者在冬天踏雪时认识到人世功名不能长久,正如足迹会被大雪埋没,只有超然物外的人才能体会到飘然之乐。
D.第⑦段将冬天与春、夏、秋三个季节比较,突出了,冬天的庄严肃穆、态度娴雅、意志坚强的特点,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E.在表现冬天情调时,作者多次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情景,抓住自身的心理感受加以描摹,细腻而真实,极富感染力。
小题2:“冬天的情调”其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作者在行文中先后使用了多种不同的人称代词,选择其中两种,分别举例阐释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C
小题2:冬天早眠的滋味让人留恋;冬天的太阳极为可爱;冬天大雪极有趣味;冬夜的围炉温暖人心。(各1分)
小题3:第一人称,第①段用“我”,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现冷风给人的感受,显得真实可感;第⑧⑨ 段,用“我们”,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营造亲如一家的氛围,便于号召大家团结一心。第三人称,“他”,第②段对事理进行议论,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第二人称,“你”,第④段似与读者对话,便于拉近距离,设置情景,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答对一处分析合理即得2分,两处正确可得4分)
小题4:(1)作者号召大家乐观团结,共同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家园。文章卒章显志,末尾一句“现在正是冬天,外面风刀霜剑,我们大家乐呵地团结起来吧”直接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写于1935年,句中的“冬天”和“风刀霜剑”是说自然环境,更比喻严酷的社会环境。第⑧段描绘冬夜的围炉家的温暖和慰藉,唤起大家对家园的热爱和依恋之情,借此来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保卫家园。(4分)(2)希望大家热爱生活。第②段说凡事多看好处就能得到乐趣,是从事理上阐述苦中也要作乐的道理,为主旨做铺垫;第④段开始作者用大量笔墨表现冬天的各种情调,突出其美好的一面,实际是,要“乐呵”起来,才能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中坚持下去。(4分)(如结合文章其它地方分析创作意图,合理即可酌情评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第②段的议论不是批判,是劝慰人们要多看事物的好处,以感受到冬天的情调;C项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 “超然物外”、看淡功名的意思。
小题2:筛选文中信息,需要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按照要求寻找到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如:文章的四五六七八自然段,每段都是在谈一种冬天的情调。学生只需注意每段的首句,即可找要点。
小题3:第一人称的作用: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第二人称的作用: 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便于对话、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加感染力。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叙述比较公正客观。具体语境,还有具体分析。
小题4: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透析文章的中心主题,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讨。如,文章写于1935年,这个社会背景可以作为探讨写作意图的着手点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
刘悦笛
与其他学科相比,美学更需回归于生活世界来加以重构:这是由美学作为“感性学”的学科本性所决定的。这种美学新构的现实性要求还在于: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审美泛化的质变,这包含着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实际上,我们在面对艺术时, 一定意义上就是面对生活美学的,而在我们审美化观照生活的时候. 一定意义上也是依据于艺术的。这就是说,生活美学既认定美与日常生活所形成的连续性,又认为美具有非日常生活的另一面,尽管它们在摒弃主客两分思维模式方面是如出一辙的。
追术溯源,在中国本土的丰富思想中,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美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欣赏、欣赏与批评,都是内在融通的,从而构成了一种没有隔膜的亲密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家的人生就是一-种“有情的人生”,他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从“生活儒学”的角度来解读儒学,似乎更能回到原初的语境来言说问题,儒家美学的基石实际上就是生活践履之“礼”写生活常情之“情”及其统一,从来源上说.这种基本规定一方面直接来自中国古人自身的本性的规定: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来说,情更是与“巫史传统”息息相关的,或者说情是间接来自这种独特传统的。在原始儒家时代,礼乐相济无疑是儒家美学的主导理念,然而随着乐的衰微,这种统一便被转化为札与情的合,而乐对于人而言的内在规定就在于“性感于物而生情”之情。对于作为感性学的儒家美学而言,情较之礼才是更为根本的,或者说,儒家美学最终就是以情为本的。所以,从生活美学与“情之本体”的角度来重思儒家美学的基本定位问题,无疑是一种新的美学思路。
在孔子本人那里,这种情的实现更多是在诗与乐当中完成的。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表明不仅诗之“兴”是达于礼的前导,而且礼与仁最高要在乐中得以完成和完善,诗与乐将礼前后合围在中心,孔子正是意识到了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由此可见,从孔子时代开始的以情为本的美学就已经走上了生活关学的道路。这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
A.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美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欣赏、欣赏与批评,关系密切,内在融通没有隔膜。
B.实际上,我们在面对艺术时,就是面对生活美学:我们审美化观照生活的时候,也是依据于艺术,生活与美学,虽思维模式方面是两分,其实如出一辙。
C.在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的浸渍下,中国古代人的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始终融合于一体。
D.对儒家美学而苦,“情”是最根本的,早在孔子之时,就意识到乐才能实现人格的完成。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的原因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①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②中国古代美学家的人生就是一种“有情的人生”。
③礼乐相济是儒家美学的主导理念。(意思正确即可)
3.①美学作为“感性学”的学科本性。
②在当今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审美泛化的质变。
③中国本士的丰富思想中,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
④要有新的美学思路重思儒家美学的基本定位问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