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7:54:00
1、阅读题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
B.无物以相之/相:搀扶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2.下列两组句子加粗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③夫夷以近
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4.对选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参考答案:1.C
2.D
3.C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补临汝令,刺史王凝之请为别驾。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剪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九》)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引:推荐
B.若谢我,当释汝——谢:感谢
C.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营理:经营管理
D.军次寻阳,并奉王命——次:驻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殷侯仁而无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大王来何操
D.以家贫亲老/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罗企生忠义之心的一组是(? )
①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②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
③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
④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
⑤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⑥自伤力劣,不能剪灭凶逆,恨死晚也
A.①②⑤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企生多才多艺,受到殷仲堪的赏识,被提升为武陵太守、谘议参军。在殷仲堪落难逃走之际,罗企生知恩图报,甘愿生死与共,仗义相随。
B.罗企生跟随殷仲堪外逃,路过家门,他的弟弟遵生以握手为名,将企生拉下马来,又以奉养老母为由,抓住企生不放。殷仲堪见企生没有摆脱的理由,就只身离去。
C.恒玄到了荆州,荆州人士都去拜见他,只有罗企生不去。有人劝他去,以免招致杀身之祸,被罗企生严肃地拒绝,恒玄终于因此杀害了罗企生。
D.罗企生明知殷仲堪生性多疑,优柔寡断,最终一定不会成功,但因为他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所以面对恒玄的强权依然守节不渝,这种重义轻生的精神,令人敬佩。
参考答案:1.B
2.C
3.C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徐州人周全,善唱南、北词。一日,在酒肆唱《赏花时》,声既洪亮,节有低昂。邻一老贾,生平以知音自负,少有可其意者。闻唱,方困卧,即起而据床颦眉,愁第五句最难,或无下落;已而转折放顿,如贾之素所操习者。乃跳身于地,回视几上有白银十两,青蚨千孔,色绢二端,以一盘盛之,双手扶于顶上,膝行至全所,称:“祖翁,某年已垂死,始闻此音,愿以微物将敬。”——贾非丰裕者——全以此名闻天下。
曾授二徒,一徐锁,一王明,皆兖人也,亦能传其妙。人每有从之者,先令唱一两曲,其声属宫属商,则就其近似者而教之。教必以昏夜。师徒对坐,点一炷香,师执之,高举则声随之高,香住则声住,低亦如之。盖唱词惟在抑扬中节,非香,则用口说,一心听说,一心唱词,未免相夺;若以目视香,词则心口相应也。
(明?李开先《词谑》)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平以知音自负知音:知已朋友
B.少有可其意者可:合宜,适合。
C.盖唱词惟在抑扬中节盖: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 表原因。
D.词则心口相应也相应:互相应和,此指配合得很好。
小题2:与文中“教必以昏夜”的“以”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独是成氏子以蠹贫
B.若以目视香
C.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题3: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一老贾”的行为是从侧面烘托周全演唱技艺的精湛的。
B.周全正是在“老贾”的启发和重金激励下,刻苦练习,而达到艺术巅峰的。
C.后一自然段属正面叙述,表现他因人施教及传艺方法的创造性。
D.本文以简练的语言、朴实的文笔,表现了周全技艺的高超及授徒方法的独特。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懂得音律)
小题2:D(D与题干的“以”都是“在”,ABC句的“以”分别是“因”、“用”、“凭”。)
小题3:B(正是因为周全的技艺已达巅峰,“老贾”才赠重金的。)
参考译文
徐州人周全,擅长演唱南、北曲。一天,他在酒馆唱《赏花时》,声音既洪亮、节奏也有快慢。邻家有个老商人,一向以熟知音律而自负,(演唱者)很少有让他满意的,(这时)听见(周全的)演唱声,(本来)正困倦地躺着,也立即折身而起,靠着床,皱着眉头,担心第五句最难唱,可能(周全)唱不下去;接着(竟继续传来)婉转曲折、快慢合拍(的演唱声)就跟他自己平日所练习的唱法一样。于是他跳下地来,回头看见几上有十两白银,一千多文铜钱,还有两端彩绸,便用一个托盘托着,双手扶在头顶,双腿跪行,到周全住的地方,口称:“祖师爷,我年老快死了,才听到您这高妙的唱腔,愿把这微薄的礼物送来奉献(给您)。”——这个商人并不是很富裕的——周全却因此名闻天下。
周全曾教过两个徒弟,一个是徐锁,一个是王明,都是宽州人,也都很能表现出周全唱腔的高妙之处。每当有人来跟周全学艺,他就先让人家唱一、两只曲子,(看看)他的嗓子适合唱哪种调子,然后再按比较接近的调子来教他。教授徒弟,一定在晚上。师徒相对地坐着,点上一炷香,师父拿着。他举得高,(徒弟的)声音便随着高;手中的香停下来,声音也随着停止;他把香举得低些,(徒弟的)声音也随着低下去。这是因为唱词(的时候)特别应讲究抑扬顿挫,符台节拍,(如果)不用香来(指挥),却用嘴来指导,(徒弟既要)专心听师父的指导,(又要)专心唱词,就会互相干扰;如果(徒弟)用眼睛注视着香的高低,唱词的时候就会随之变化,心和口就配合得十分协调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②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信:同“伸”。②不知类: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小题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讲述了一个无名指不能伸直的人不远万里,到秦、楚求医的故事,批评他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B.这人之所以愿远赴秦、楚就医,是因为他觉得患疾的无名指异常疼痛,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C.指不若人,四处求医;心不若人,却不知厌恶。孟子借助这样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人生要懂得有所舍弃。
D.这人觉得弯而不直的无名指显露于外,无法藏匿,明显地表露出自己的缺点,故而觉得羞耻。
小题2:
试分析文中所述之人舍本逐末的原因?
答:
参考答案:
小题:
D
小题:
第一,指不若人,一目了然,无所藏匿(戴手套终不是办法);心不若人,抽象无形,可以伪装(虽然总有暴露的时候)。第二,指不若人,标准清清楚楚,无可辨驳;心不若人,难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 所以,指不若人,羞愧难当,莫说秦楚之路,就是飞越太平洋也在所不辞,只要能去其耻辱。心不若人,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
【注释】
①信:同“伸”。②不知类: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本题解析:
小题:
并非舍近求远;患疾的无名指并不疼痛也不害事;并非说明“人生要懂得舍弃”。)
小题:
儒者的确是心灵美的呼唤者、卫道者。我们在孟子这里就可以看到,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着这个主题。忧指忘心,当然是不知轻重,舍本逐末。究其原因,则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指不若人,一目了然,无所藏匿(戴手套终不是办 法);心不若人,抽象无形,可以伪装(虽然总有暴露的时候)。
第二,指不若人,标准清清楚楚,无可辨驳;心不若人,难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
所以,指不若人,羞愧难当,莫说秦楚之路,就是飞越太平洋也在所不辞,只要能去其耻辱。心不若人,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
译文
孟子说:“现在有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国、楚国去,也不会嫌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柳州罗池庙碑
韩愈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曰:“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则我非人。”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闾,及于其家,皆曰:“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莫不忖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或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
尝与其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曰:“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
明年春,魏忠、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请书其事于石。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柳侯,河东人,讳宗元,字子厚。贤而有文章,尝位于朝,光显矣,已而摈不用。?(选自《昌黎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贫以男女相质——质:抵押。
B.于是民业有经——经:合乎常规。
C.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泽:恩惠。
D.已而摈不用——摈:摈弃。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柳宗元治绩显著的一组是(? )?
A.动以礼法——以乱易整,步武
B.莫不忖度而后从事——仲尼厄而作《春秋》
C.我侯之至——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D.馆我于罗池——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州罗池庙是柳州当地人民为纪念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而建造的庙宇。
B.柳宗元到柳州做刺史,爱护百姓,注重教化,兴利除弊,只用了几年时间就使当地秩序井然。
C.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写柳宗元生前死后的当地有关他的传奇故事,从而表现对他的景仰之情。
D.韩愈在本文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柳宗元?仕途不顺的同情和对朝廷对之摈弃的愤慨,颂扬了他在柳州所展示的政治才华。
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凡 令 之 期 民 劝 趋 之 无 或 后 先 必 以 其 时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D
4.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或后先∕必以其时。
5.(1)?柳侯在治时柳州时,不轻视百姓,以礼法晓谕民从。
? (2)以前,百姓贫困,常以子女抵债,时间久了无力赎还,就被收为奴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