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7:45:33
1、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内涵即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要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如《思春》,由一个音的五种音色变化就可以带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倾吐出来的心情变化。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他上弹。也许当吉他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他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乐曲的音色是非常个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泛音,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后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20岁的人唱的《塞上曲》,中年人唱的《塞上曲》,老年人唱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的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文汇报》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音乐里的音色表达,与旋律、曲式、结构无关。
B.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是因为中国音乐音色的需要。
C.中国人独特的创作观是要体现乐曲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
D.中国乐曲是不能从谱子去认知的,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
小题2:文段中作者列举了三首中国乐曲,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曲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对每一首乐曲的说明不超过25个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思春》:说明一个音的音色变化就可以表现心情变化的过程。(2分)
《阳春》:说明中国乐曲的音色具有个性化、颗粒清楚的特点。(2分)
《塞上曲》:说明在实践中才能感受音色的变化所产生的情怀对应。(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原文意思中有这样几点表述中国音色与梧桐木的关系:①中国音色的基础音色跟桐木质地有关;②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③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是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的。以上三点均不能得出“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这一结论。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此题可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概括文意,意思相同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揭开人类对彗星恐惧敬畏之谜
纵观历史,彗星被世界不同文化和社会看做死亡、罪恶的象征,人们对它们怀着既恐惧又敬畏的复杂心理。彗星被冠以“末日预兆”、“宇宙威胁”的称谓,甚至被当做灾难预兆和上帝信使。彗星为何会变成夜空中最令人恐惧和敬畏的天体?为何众多文化对看到彗星感到如此的惊恐。
大多数天体有规律地穿梭于天空之间,且时间间隔是可以预测的,依据这种规律性,科学家绘制出一个个星座。与这些天体相反,彗星的活动总是难以捉摸,根本无法预测。这使得许多文化的人们认为上帝授意了彗星活动,将它们作为信使派了出来。
上帝究竟想向人们传递什么信息?有些文化通过他们看到的彗星留下的轨迹阅读某种暗示。例如,在一些丈化看来,彗星尾巴的外观看~-t-像女人的头部,身后披着瀑布般长发。据说,这个令人悲痛的象征意味着那些将彗星派往地球的众神们心情不悦。还有人认为,拖着长尾巴的彗星看上去像一把燃烧的宝剑滑过夜空,是战争和死亡的典型象征。
不仅彗星的外观能引起人们的恐惧,古代传说对人类对彗星既敬畏又恐慌的心理也有所影响。古代雅库特人传说将彗星称为“恶魔之女”,无论何时靠近地球,都会带来破坏、风暴和严寒。地球上很多文化都给彗星打上了恐怖、恶魔的烙印。
彗星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各种传说和神话。纵观历史,彗星总是同历史上最黑暗的几个时期联系在一起。在瑞士,哈雷彗星被认为是引发地震、疾病、洪水的罪魁祸首。古罗马人记载,在凯撒遭暗杀当天,彗星活动频繁。在英国,黑死病的爆发也被安在了哈雷彗星的头上。在南美洲,印加人甚至记载,在弗朗西斯科·皮萨罗野蛮征服印加帝国前几天,天空中出现了彗星,这被视为皮萨罗到来的预兆。
然而,在伊斯兰教中,来自彗星的陨星却是最受尊崇的天体之一。如果不是中国古人喜欢一丝不苟地对彗星的活动进行跟踪记载,人类也许永远无法对彗星做到真正的理解,与西方天文学家不同,中国天文学家对彗星的出现、轨迹以及消失保存有大量记录。
研究人员找到了大量年代可追溯至中国汉代的彗星地图集,上面将彗星描述成“长尾野鸡星”或“扫把星”,并将彗星的不同形状与各种灾难联在一起;尽管中国人也将彗星视作不祥之兆,但他们有关彗星的大量记录为日后天文学家揭开彗星的真实面纱提供了宝贵资料。现在,多数人看到彗星不再心生恐惧感,不过从好莱坞到对世界末日的迷信,彗星仍旧可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引起不安。
虽然彗星一度被认为是灾难的征兆、上帝的使者,如今的科学方法已帮助减轻了此类担忧。正是科学和理性从古时起就引领着人们与恐惧抗争。正是科学和理性鼓励着人们勇敢探索,踏上前往彗星的征程。正是科学和理性将揭开笼罩在彗星身上的谜团。
小题1:对“彗星令人惊恐敬畏”的原因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多数天体有规律地穿梭于天空,且时间间隔是可以预测的,科学家可以据此绘制山一个个星座:而彗星的活动总是难以捉摸,根本无法预测。
B.上帝授意了彗星活动,将它们作为信使派出来。有些文化通过他们看到的彗星留下的轨迹阅读某种暗示,懂得了上帝向人们传递的不祥信息。
C.彗星尾巴的外观意味着,那些将彗星派往地球的众神们心情不悦;彗星的外观是战争和死亡的典型象征:对彗星外观的种种解读引起了人们的恐惧。
D.正如古代雅库特人传说将彗星称为“恶魔之女”,很多文化都给彗星打上了恐怖、恶魔的烙印,这些烙印使人们对彗星心生恩惧。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瑞士、古罗马和英国,因为活动频繁期与一些历史时间的巧合,哈雷彗星被认为是“引发地震、疾病、洪水”“凯撒遭暗杀…黑死病的爆发”的罪魁祸首。
B.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前几大,彗星的山现被印加人视为皮萨罗剑米的预兆,两个并无关联的事什,因为无知和恐惧,被联系在一起。
C.中国古代有关彗星的人量记录为揭开彗星的真面目提供了宝贵资料,许多人也因此对彗星不再心生恐惧。
D.科学和理性自古以来鼓励着人们勇敢探索彗星,也止是科学和理性揭开了笼罩在彗星身上的谜团。
小题3:依据文章,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世界上大多数文化不同,在伊斯兰教中,来自彗星的陨星是最受尊崇的大体之一,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彗星的出现并未伴随着灾难的发生。
B.中国古人绘制的彗星地图集,将彗星的不同形状与各种灾难联在一起,说明他们对彗星的观测完全不具有科学的和理性的认识。
C.从好莱坞剑对世界末日的迷信,彗星仍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引起不安。这说明对彗星的认识虽然日趋理性,但恐惧并非依靠科学就可以消除。
D.科学和理性从占时起就引领者人们对抗对“灾难的征兆、上帝的使者”的彗星的恐惧,随着这种恐惧的消除,科学和理性也将就此完成它的使命。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人们认为”,恰好是恐惧心理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小题2:A项,只有瑞士认为“哈雷彗星”是罪魁祸酋,古罗马并未明确“哈雷彗星”是罪魁祸首,属无中生有。C项,前后强加因果关系,“许多人也因此对彗星不冉心生恐惧”并不一定是“中国古代有关彗星的大量记录为揭开彗星的真面目提供了宝贵资料”。D项,目前并未揭开。
小题3:A项,“慧星的出现并未伴随着灾难的发生”查无依据。B项“完全不具有科学的和理性的认识”绝对化。D项,“科学和理性也将完成它的使命”论断不成立,科学和理性是永远发展的。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提示春耕的节气的名称。它是怎样变成祭奠先人的节日的呢?这不能不从清明前两天(也有前一天)的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在清明成为节日前,承载着国人祭奠古圣先贤的职能。溯其源,可直追两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人物——介子推。传说,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冷食),以此纪念介子推。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钻木取火,换取新火种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暮春三月正值改火,人们在新火未到的这一天,要禁止生火,食用冷食。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从节日的起源看,寒食节与祭祀祖先并无关系。早在寒食节出现之前,古人就有祭奠先人的习俗。起初,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墓穴上要堆起一个坟头,可以让子孙后代记住先人埋葬的地方。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逐渐浓厚起来。但是,一直到汉代,人们扫墓祭祖并无固定的日子。
进入唐代,民间逐渐兴起集中在寒食节祭扫的风气。唐朝的统治者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将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将之列入五礼。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沿至清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庭鉴于民间扫墓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从这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人们在祭扫坟墓时,越来越流行焚烧纸钱。寒食节期间禁火,禁烧纸钱的行为只能在清明进行。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清明上坟。也就是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扫墓祭祖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相--欢快踏青。唐诗中即充斥着丰富的踏青游春景象。像李正封所云:“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来鹄所云:“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屣齿香。”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安排在一起的呢?
古时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据古史传说,殷商的祖先契的孕育,就是由于其母在河里洗浴,吞食鸟卵所致。《论语》记载,孔子听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朋友们到沂水沐浴吹风。”孔子会心一笑,说:“我赞同你的理想。”至晋代,潘尼有诗曰:“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王羲之的兰亭之会,表明修禊、踏青习俗在士人中基本成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了上巳习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行祭之余,便兴致勃勃地进行郊游宴饮活动了。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元代一首描写清明踏青的诗云:“尽说游行好,春深桃李天。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阴间乃为阳世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1.对“寒食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间传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为纪念晋国大臣介子推,规定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
B.寒食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代改火的习俗。暮春三月,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事先准备熟食。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寒食风俗。
C.最初,寒食节和祭祀祖先并无关系。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日盛。到汉代,扫墓祭祖还无固定时日。
D.唐代,民间逐渐开始集中在寒食节这一天扫墓祭祖。公元732年,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列入五礼,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2.下面诗句不是表现古人清明游春习俗的一项是
[? ]
A.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B.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
C.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D.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3.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开元二十四年,朝迁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这样,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样放假。说明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B.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日进行,主要活动是踏青、临河洗浴。孔子、潘尼、王羲之都在修禊、郊游宴饮中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C.清明祭祖并进行郊游,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清明游春之风更盛。主要是因为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也符合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文化传统。
D.按时间先后排序,三个节日是:寒食、清明、上巳;按其诞生后论,三个节日则是:上巳、清明、寒食。宋元以后,清明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春天的代表性节日。
参考答案:1.C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1~3题。
“功利的写作”所注重的,是外在的效果,即外界的需要。这当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写作的时效性,使之大致不落空。并且,外在的效果又能呼应内里的写作心态,刺激起进一步努力的欲望。所以,这种写作是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的。但反过来,它也能限制你进一步获得成果。比如,你是研究明史的,一旦成了明史专家,当你的研究告一段落,或学术兴趣业已转移,你却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需要和压力,继续负着你这专家的头衔在老路上走下去。所以,“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责”或“尽职”,却很难使人“尽才”。
相反,“趣味的写作”所注重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是自己的兴味和意趣。他不必照顾太多的外在的命令,而只顺从自己内心的命令。这样,他写作就往往是“乘兴而起,败兴而止”,有时不会引人注目,有时又难免半途而废,但他始终不会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他工作起来总是兴致勃勃的。一旦出了成果,成了哪一门的专家,他的学术方向或写作方式仍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在这种时候,他反倒能够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也能够尽情地发挥他多方面的才华。所以,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是真正使人“尽才”的。
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是不停流动的,它在人身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变化,不可重复,不可在同一个平面上含糊度日,不然,这趣味很快就会变得“没趣”极了。由于这一规律的指引,所以凡注重趣味者,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的目光就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就愈艰深不凡了。其实,人对于音乐、美术、书法等的兴趣,无不是如此的。最初的兴趣很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只喜欢那些甜腻流俗的作品,但只要这种兴趣长久地存在着,它就必然有所发展,渐渐地,兴趣就会向深处转化,天长日久,很可能就成了一个能欣赏高层次作品的专家。
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作家或诗人,到中年以后,竟会不约而同地沉入到一些较为遥远而艰深的学术课题中去,并且常有人是沉入到“国学”中去了。(摘编自刘绪源《漫说趣味》)
1.下列关于“功利的写作”和“趣味的写作”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功利的写作”注重外界的需要,“趣味的写作”注重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
B.“功利的写作”时效性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趣味的写作”有时保证不了时效性。
C.“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职”,“趣味的写作”能使人发挥多方面的才华。
D.“功利的写作”通常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趣味的写作”往往半途而废。
2.下列对“趣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不停地流动的,它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B.趣味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一些变化,如果它一直停留在同一个平面上,就会变得“没趣”。
C.趣味有深浅之分,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会互相转化,最初的兴趣很可能是浅层次的,最终会向深处转化。
D.趣味对人具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关注艰深的事物,凡注重趣味者,他们的目光会日益尖锐和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利的写作”常常会限制作家进一步获得成果,因为即使他们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却又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压力,为“需要”而写作。
B.注重“趣味的写作”的作者,始终不会去做不感兴趣的事,他们的写作方式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因而能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
C.有的作家或诗人,中年后会沉入到某些学术课题中去,是因为这些作家或诗人的目光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愈益艰深不凡。
D.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真正使作家或诗人“尽责”“尽职”和“尽才”,也才能尽情地展示和发挥作家或诗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参考答案:1.D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 题。
消失的河流
林混
我已好几年没有去过河滩了。河滩,顾名思义,肯定是有一条河的。曾经,这条河,源远流长,一到夏天,便成了我和小伙伴最好的玩耍去处。清清的河水,浅的地方能没过膝盖,深的地方,就能达到腰部。在一些拐弯的地方,河水可能更深,大人常说那儿把谁谁淹死了。我们便站在河沿看看,不敢下去。
这是十几年前的事情。
后来,这条河流的水越来越小了,以至于人们过河的时候,在河水里放几块石头,踩着就过去了,再也不用累赘的背一双长筒雨鞋了。简单是简单了,想给羊洗个澡都没处洗。那个时候,酷热的夏天给羊洗澡,只需二个人把羊赶到河中央,围拢在一起,羊也很听话,看着给它洗澡,不跑了不动了,静静地等待着。如今,只得指望下一场大雨,河里便有水了,但这水黄黄的,给羊洗澡,倒把白白的毛弄脏了。如果谁说把羊洗一下,就有人惊诧的发问:哪儿有水?
我真的没有想到,当我走往河滩的时候,一条干枯的河床摆在了眼前,没有一点水。河床这边一个坑,那边一个坑,蜿蜒而下。这是高速公路修过来的时候,要用大量的沙子,这些被闲置的沙子,石子便有了用场。看着这一切,看着这河滩地曾是肥沃之地,家家户户都在这里种瓜,成熟之后,更是一派热闹景象。如今,退耕还林之后,蒿草疯长,河滩变成了一片荒滩。
往前走的时候,惊起的一个野兔撒腿就跑,把我吓了一跳。
我知道河流已经距我越来越远,我再也熟悉不过河流没有了,消失了。就像一个人的离去,一切都成了往昔。
这条河流的消失,没有给人们带来多少不安。只是偶尔闲谈的时候,人们才会说起,但那似乎是一种无所谓,大有一种“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的态度。往深里想,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该走的总要走,谁也没有能力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
碰上了一位老人。他曾和我在一块牧过羊,放过牛,大概也就五十多岁,只是皱纹过早的爬上了他的脸庞,背有些驼,显老一点。我们打过招呼之后,各自离去。看着他的背影,我想,有一天,他也会和这河流一样,没有了消失了。这么往下想,我突然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我不想这些了。
我的困惑是我们的生活与这一条河,一棵树,一朵花都是息息相关的。它曾给我们带来温馨、带来欢乐。了解它们,最起码可以从一个侧面去了解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一种什么情形。我这么想了想,但很快就被一个电话,就被奔跑的生活淹没了。
现在,我消化着与河流有关的一些名词:芹菜、土豆、小麦、大豆……它是最后的,它曾被河流哺育过,这一切。不曾抹掉。
(2008年第11期《散文》)
小题1:文章写“消失的河流”,为什么要从十几年前的事情写起?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⑴这条河流的消失,没有给人们带来多少不安。
答:?
⑵我突然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答:?
⑶它是最后的。
答:?
小题3:文中说“我们的生活与这一条河……是息息相关的”。请结合文意,说说二者有哪些关联。(4分)
答:?
小题4:文章最后写了四个字“不曾抹掉”,这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①用昔日河水的清澈、丰富来反衬今日河床干枯、蒿草疯长的荒凉。(2分)②引出下文关于河流消失的叙写与感慨。(2分)③与文末“不曾抹掉”的议论相呼应。(1分)④表现“我们的生活与这一条河”是息息相关的。(1分)
小题:⑴人们对于河流的消失似乎无所谓,大家觉得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是偶尔还会谈到这件事。(2分)
⑵当“我”想到有一天和“我”一起放过羊的老人也像河流一样渐渐枯竭时,我便隐约感到一种不安,那就是:曾经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河流就这样悄然消失了,而人们竟毫无惋惜之情。(意思对即可,2分)
⑶我们吃的菜蔬原是靠河流滋养的,现在河流消失了,这样的菜蔬恐怕今后很难再吃到了。(大意如此即可,2分)
小题:①河流哺育了两岸的人们,给人们带来温馨与快乐。②河水清澈,曾给羊儿洗过澡。③河滩地曾是肥沃之地,家家户户都在此种瓜,丰收时这里一派热闹景象。④河流曾是村旁的一道风景。(每点1分,共4分)
小题:河流哺育过我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消失使作者深感忧伤与惋惜。(3分)“不曾抹掉”四个字里面,包含了多少感伤和怅惘,多少回忆与哀悼,多少懊悔与思念。(3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