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九)

时间:2019-06-26 17:26:2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⑴从诗中“柳深青”、“柳絮飞”可以看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请结合诗内容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惆怅、伤感
⑵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对这首诗的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渴载饥”一句中的“载”都是语助词。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参考答案:1.B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离骚》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音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余虽好修娉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缓兮,又申之以揽茞”里,“替”“茞”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俪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大量使用对偶句。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轨羁”“郁邑”“佗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妙在何处?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
?
?


参考答案:诗人采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这一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分析动词,2分,写出效果,2分。)


本题解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惊涛拍岸”运用拟人的手法,“卷起千堆雪”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波涛力量之浩大。
点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因此,在做题之前应该首先分析从哪个角度考虑,才能有的放矢。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听 雨
(唐)李商隐                               (宋)方岳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小题1】 李诗末句历来被认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赏析其妙处。(3分)
【小题2】 同是听雨,方诗又表现出怎样的意境和韵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1分),诗人夜宿听雨,彻夜不眠。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以有声衬无声,更突显环境的寂寥和对友人无法排遣的思念之情(2分)。
【小题2】方诗营造了在山中竹斋听雨清幽脱俗的意境(1分)。诗人超脱凡俗,与万化冥合,写出一种诗意栖居的禅趣和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所谓“点睛之笔”,是指诗中最生动传神、最能提示作品主旨的句子。赏析其妙处,一般首先指出其艺术手法,再复述其内容,最后指出其效果或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所谓意境和韵味,实际上是要答一首诗所表现的画面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