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九)

时间:2019-06-26 17:11: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2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①,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②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③也,知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④。”?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注释:①市租:买卖货物的税款(指收税权)②筐箧之藏:用筐箧收藏财物,指敛财。③为宰藏:为家臣蓄积财物? ④足于中,免矣:内心满足就可以免于忧患。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 (? D? )(2分)
A.使者反
B.以振百姓
C.知者不为也
D.请以奉宾客
小题2:从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的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清廉,简朴


本题解析:
小题1:A反-返B振-赈C知-智
小题2:开头通过晏子“分食食使者”的简短场景,写出晏子清贫如洗的家境。景公之叹表明晏子的清贫是由来已久,且一直瞒着不让人知道,突出了晏子的俭朴力行与含辛茹苦的一贯作风。这是晏子辞“千金”的缘起。景公“致千金与市租”, “三致之”,晏子“终再拜而辞”,表明晏子非如一般人的惺惺作态,是出于内衷所致,写出了晏子辞“千金”的决心。“婴之家不贫”的一番表白突出展现了晏子作为忠臣、仁人、智者的廉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晏子家境到了招待使者也要“分食食之”的地步,实在是贫到无以复加。贫穷的原因除了供养众多的家口以外,主要还是将所得俸禄用“以振百姓”与“延及交游”。此处“交游”并非指一般的私交,而是泛指众多的贤才,与下文“士”、上文“宾客”含义大体相同。可见晏子正是用自己辛苦所得的俸薪来尽力为国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晏子为国为民实在是到了“鞠躬尽瘁”的地步。“十总之布,一豆之食”,就连普通老百姓家的生活也不会低于此。一再声明“婴之家不贫”、“婴之家不贫也”,即从急切的语气中体现了晏子的耿耿孤忠;这种做了好事还要隐瞒的情形,一方面写出了晏子赤诚纯真的个性,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不肯示君之过的意思,晏子修养之高,令人感慨!同时,这一番表白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晏子的施政原则,即“忠”、“仁”、“俭”三个方面。当时田氏在齐国“小斗买进”,“大斗卖出”,广为收买人心,在晏子看来,这正是一种“臣代君君民”的现象;至于“筐箧之藏”在齐国这个“好言利” 的国家也是上行下效,如薰如染;而奢侈之风自管仲“山税藻节”以来,更是袭为风尚。“婴闻之”以下三个排比句均是有感而发,不但表现了晏子一尘不染、廉洁刚正的操行,而且从反面写出了其爱民如子、思贤若渴及为国为君竭忠尽智的高尚品质。另外,这段表白还体现了晏子旷达的人生观,其对财富的一番感叹和对“筐箧之藏”者的鄙视,充分表现出其超出尘杂的哲人般的睿智和洞察人生大义的圣人般的胸怀。“足于中,免矣”,便是这种旷达人生观的最好总结。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锸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短语中加粗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锄
②钩长铩
③万之势

⑤一夫作
A.yōu qín jí chèng dù xié nán
B.yōu qín jǐ shèng duó xié nàn
C.yòu jín jǐ chèng duó xié nàn
D.yòu jín jí shèng duó qì nàn
2.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
3.请概括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1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参考答案:1.B
2.D
3.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军队的素质;装备。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所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及终,哀恸过人,杖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身不听。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张五。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全县境。所生母刘先葬琅邪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出奔,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军事,无恙。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于含德殿。稷乃召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稷醉后言多怨辞形于色。帝时亦酣,谓曰:“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衣染天血,如卿兄弟,有何名称?”稷曰:“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东昏暴虐,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帝捋其须曰:“张公可畏。”中丞陆杲弹 稷云:“领军张稷,门无忠贞,官必险达,杀君害主,以为常。”帝留其表,竟不问。
  累迁尚书左仆射。帝将幸稷宅:以盛暑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直。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宋时孝武帝经造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
  稷性明烈,善与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家无馀财。为吴兴太守,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其率素④如此。(节选自《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稍有改动)
  【注】①兼卫尉:官职名;②东昏:侯爵名;③直阁:官职名。④率素:朴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年于墓侧      庐:居住.
B.起家著作佐郎,不  拜:拜谢
C,出告面       ? 反:同“返”,回来
D.稷醉后言多怨辞于色 形:显露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每剧累夜不寝    ②至于陛下不得言无勋
B.①闻玮清调     ?②吴兴太守
C.①与彭城刘绘俱待礼 ②帝稷清贫
D.①论者荣之       ②奉禄皆颁亲故
3.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张稷“孝性”“率素”的一组是( ?)
A.①每剧则累夜不寝        ②张公可畏
B.①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  ②臣兄弟无名称
C.①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    ②下车存问遗老
D.①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②稷单装径还都下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张稷幼年时就有孝顺的品德,母亲去世后,他忧伤过度,终身不再听母亲弹奏过的乐曲《清调》。
B.张稷性格随便,担任县官时,平时不问政事,但在山贼作乱之时,能够保全一县平安。
C.作为臣子的张稷在君王面前不卑不亢,敢于争论,深得武帝的喜爱。虽然有人弹劾张稷不是忠贞之臣,但武帝并没有相信。
D.张稷为官明达,为人宽厚,做太守时政事深得民心,以宽恕被人称道。
5.将上面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D
4.A
5.①因为家贫,请求做剡县令,不问政务(不办公务),常常在小山漫游。
? ②我们兄弟是没有什么名声值得称道,但对陛下您而言,就不能说我们没有功勋。
? ?③(做吴兴太守时。)刚到任就去访问遗老,任用他们的子孙担任高级职务,政治以宽恕而被称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日:“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①葬于楚山之尾,栾③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②。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栾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因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孟子对齐宣王)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选自《孟子》)
注:①季历:周文王之父。②栾:漏流。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小题1:下列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
A 请期更日?驰: 延期?
B.民必甚之?病:生病
C.意者羞文王乎?法:取法
D.栾水其墓?啮:浸蚀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栈道而葬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是唯惠公乎皆出于此乎
C.而又说文王之义我欲之梦吴越
D.惠子非行其说也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
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C.文王认为,当年先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12分)
①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
②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小题5: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⑴于是就把棺木挖出来,为它搭起灵棚让人来朝拜,百姓都来朝见,三天以后才改葬。⑵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来辅助社稷,安定百姓,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
⑶古代的人之所以大大的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善于推行自己的美好行为罢了。
小题1:现在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能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样地尊敬别人的老人,像爱护自己的小孩一样爱护别人的小孩,整个社会将是多么和睦啊。然而现在却有一些人不尊敬老人,不爱护小孩。遇事只为自己着想,以致家庭关系特别紧张。(意思对即可但必须联系现实)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病,在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感到困苦”。
小题1:B项,两个“其”字都是副词,均表推测,大概。A项的两个“且”字前一个是副词,将要;后一个是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C项的两个“因"字前一个作副词,意为“趁机”;后一个为介词,意为“根据”。D项两个“徒”字,前者为副词“仅”,的;后者为代词“一类人”
小题1:C项,后半句是惠子劝谏太子的话,并不是文王的看法。
小题1:⑴关键词:出、张、朝。语句通顺各一分
⑵关键词:少、扶、安黔首,语句通顺各一分
⑶关键词:所以、过,所为。语句通顺各一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魏惠王死了,下葬的日子已经定下来了。(可是)天下起大雪来,积雪深得几乎能没到牛眼,城里的路无法通行(太子)将要修筑栈道前去送葬。群臣中有很多人去劝谏太子,说:“雪下得这么大,如果丧礼如期举行,人民一定会感到非常困苦。国家开支又恐怕不够,请暂缓时间,改日安葬。”太子说:“做儿子的如果因为人民辛苦和国家开支不够,就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这是不合道义的。你们不要再说了。”
大臣们都不敢再去劝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犀首。犀首说:“我也没法劝说他,看来这事大概只有靠惠子了!让我去告诉惠子。”
惠子听到后说:“好吧。”就驾着车去见太子,问道:“安葬的日期已经定了吧?”太子说:“是的。”惠子说:“从前周王季历埋葬在楚山脚下,渗漏出来 的水侵蚀了他的坟墓,露出棺材的前脸。周文王说:‘啊!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露出来。’于是就把棺木挖出来,为它搭灵棚让人来朝拜,百姓都来朝见,现在葬期虽然已定,可是雪下得很大,可以深没牛眼,难以行走,您为了能按期下葬就不顾困难,这会不会有急于下葬的嫌疑呢?希望您改个日期。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来扶助社稷,安定百姓,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据此推迟葬期而另择吉日,这正是文王般的大义啊。像这样的情况还不改日安葬,想来(您)是把效法文王当做差耻了吧?”太子说:“你说得太对了,请让我推迟葬期,另择吉日。”
惠子不仅实行了自己的主张,又让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并趁机宣扬了文王的道义。向天下人宣扬文王的道义,这难道是小的功绩吗?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与“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中的“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孙膑以刑徒见,说齐使
B.指通豫南,达于汉 ?
C.故审堂下之,而知日月之行 ?
D.性密,忍诛杀。不见喜怒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