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6 17:09:0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③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因不满意而怨恨。③抗章:向皇上上奏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忧虑,忧患
B.斩之以徇:谋求
C.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宿卫罢典:主持,主管
D.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省阅:审视阅览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赵概为官才干的一组是(3分) (?)
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④自左丞转吏部尚书?⑤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⑥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后来陶、奭二人斩杀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赵概借此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B.苏舜钦等人因聚众饮酒被放逐贬谪,赵概认为如把这些参与群饮的名士贬谪不用,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心生怨恨,于国不利,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秉性平和,与人无怨怒。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连一向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5分)
(2)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1)陛下当初还当面训示郭申锡不要表面顺从,现在要罢免他,(这样的话,陛下)拿什么来向天下人解释呢?
(2)等欧阳修有了讼案(官司),只有赵概一个人向皇帝上奏章表明欧阳修无罪,说他是被仇人诬陷,不能让天下法律(因判罚不当而)被人报怨。


本题解析:
小题1:徇:巡行示众
小题1:②是他能够发扬风格;⑥表现他重情意
小题1:“陶、奭二人斩杀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概括不正确,应是“赵概借斩杀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小题1:(1)“谕”1分,“面从”1分,“黜”1分,“何以示天下”宾语前置句1分
(2)“狱”1分,“明”1分,“为”表被动1分,“可以”1分
附古文翻译: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年少时勤奋学习能自力,器量见识宏远。中进士,任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在殿中奏事,(因才干突出)仁宗当面奖赐他金银锦帛。
赵概从京城到洪州任职,洪州西南近章江,有河水泛滥的忧患,赵概筑河堤长二百丈,高五丈,用来阻挡河水的冲击,章江水患得以解除。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行不法之事,前任郡守都不能制住他们。洪州归顺的士兵,都是以前的强盗。饶奭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的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士兵有怨言,(如果)不给更换好米,士兵将要生变。”赵概没有搭理。有从容州驻地逃回而违禁夜行的士卒,赵概杀了这些士兵示众,并趁机抓捕了陶、奭二人进行抵罪,(这样)整个洪州府都为之惊惧。升任直集贤院。(赵概)因举荐渑池县令张诰之失而被免职,很长时间后才被重新起用。
朝廷召赵概编修起居注。欧阳修是后来(被召编修起居注)的,朝廷想破格使用欧阳修,(但)难在不好超越次序(进行提拔)。赵概知道后,主动请求外放任郡官,被任命为章阁待制,欧阳修于是任知制诰。一年多,赵概才取代欧阳修。苏舜钦等人聚众宴饮被罢逐,赵概说:“参加宴饮的都是馆、阁的名士,(如果)全都把他们罢免,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生怨恨,这非国家之福。”(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谏官郭申锡因议论有关事情违犯了皇上意旨,皇上要治罪于他,赵概说:“陛下当初还当面训示郭申锡不要表面顺从,现在要罢免他,(这样的话,陛下)拿什么来向天下人解释呢?”皇上因此没有对郭申锡治罪。任职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任御史中丞。韩绛因奏议张茂实不应主持宿卫一职被罢职,赵概上任后,首先奏议这件事,张茂实最终没能任宿卫一职。赵概被提拔为枢密使、参知政事。几次借年老要求辞职。
熙宁初年,赵概任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任吏部尚书,这以前,由左丞升任吏部尚书,从来没有(先例)。(后来赵概)以太子少师这一身份(或:职务)辞官回家,退居十五年,曾收集古今谏争之事,编写《谏林》一百二十卷呈给皇上。神宗赐诏说:“因年老辞官回家的官员,一般都是以不让自己的说辞、议论等传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即使退处山林,也未曾一日忘君啊。我当把这本书放在座右(指拿起来方便),不时地用来审视阅览。”元丰六年去世,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康靖。
赵概秉性和平,与人没有怨仇。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人们把他比作刘宽、娄师德。(赵概)因张诰被贬职六年,(但)他对张诰念念不忘,张诰死后,赵概对他的家人照顾非常周到。欧阳修对待赵概一向冷淡,(但)等欧阳修有了讼案,只有赵概一个人向皇帝上奏章认为他无罪,说欧阳修是被仇人诬陷,不能让天下法律(因判罚不当而)被人报怨。欧阳修由此才得以解困,才开始叹服赵概是一个长者。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批评杨子“为我”的利己,赞扬墨子“兼爱”的“利天下”。
B.“子莫执中”的“中”即儒家的中庸思想。
C.孔子倡导中庸,并以此为立身行事的标准。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与“为其贼道也”的“道”意思不同。
(2)请谈谈孟子对“执中”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A(2)孟子认为“执中”只是接近正确。“执中”要是不懂得变通就变成了“执一”,这将损害“道”的原则。


本题解析:(孟子对杨朱和墨子都是否定的,因为他们都各执一端,不是中庸)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12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马仁瑀,大名夏津人。十余岁时,其父令就学,辄逃归。又遣于乡校习《孝经》,旬余不识一字。博士笞之,仁瑀夜中独往焚学堂,博士仅以身免。常集里中群儿数十人,与之戏,为行阵之状,自称将军,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群儿皆畏伏。又市果均给之,益相亲附。及长,善射,挽弓二百斤。
汉乾祐中,周祖镇邺,仁瑀年十六。周祖素闻其勇,既见,甚喜,留置左右。广顺初,补内殿直。世宗嗣位,命卫士习射苑中,仁瑀弓力最劲,而所发多中,赐锦袍、银带。会太原刘崇入寇,世宗亲征至高平,周师不利,诸将多引退。仁瑀谓众曰:“主辱臣死,安用我辈!”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大军乘之,崇遂败绩。世宗至上党,诸将坐失律诛者七十余人。擢仁瑀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及还京,又迁散指挥使。从征淮南,至楚州,攻水砦。砦中建飞楼高百尺余,世宗观之,相去殆二百步,楼上望卒厉声嫚骂,世宗怒甚,命左右射之,远莫能及。仁瑀引满,应弦而颠。及淮南平,身被数十创,赐以良药,迁内殿直都虞候。
先是,薛居正知贡举,仁瑀私嘱所与者,榜出,无其人。闻喜宴日,仁瑀酒酣,携所嘱者诣居正切责之。为御史中丞刘温叟所劾,帝优容之。王继勋以后族骄恣,凌蔑将帅,人毕引避。独仁瑀词气不相下,尝攘臂谷欧之。会帝将讲武郊外,遂欲相图,各勒所部兵私市白梃。太祖密知之,诏罢讲武,出仁瑀为密州防御使。
太祖征晋阳,命仁瑀率师巡边,至上谷、渔阳。契丹素闻仁瑀名,不敢出,因纵兵大掠,俘生口、牛羊数万计。明年,群盗起兖州,贼首周弼、毛袭甚勇悍,材貌奇伟,弼号曰“长脚龙”。监军讨捕数不利,诏仁瑀掩击。仁瑀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遂宁。
开宝四年,迁瀛州防御使。兄子尝因醉误杀平民,系狱当死。民家自言非有宿憾,但过误尔,愿以过失杀伤论。仁瑀曰:“我为长吏,而兄子杀人,此怙势尔,非过失也。岂敢以私亲而乱国法哉?”遂论如律,给民家布帛为棺殓具。太平兴国七年卒,年五十。赠河西军节度,葬事官给。
(《宋史?列传第三十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余岁时,其父令就学就:求(学),上(学)
B.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鞭:鞭策,鼓励
C.毙死者数十人,士气益振振:振作,奋发
D.携所嘱者诣居正切责之诣:到,前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另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之戏,为行阵之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B.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王继勋以后族骄恣,凌蔑将帅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D.又遣于乡校习《孝经》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马仁瑀“英勇善战”的一项是()
①及长,善谢,挽弓二百斤
②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
③仁瑀率帐下十余人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效遂宁
④及淮南平,身被数十创,赐以良药,迁内殿直都虞候
⑤仁瑀弓力最劲,而所发多中
⑥我为长吏,而兄子杀人,此怙势尔,非过失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仁瑀从步就不喜欢读书,曾夜焚学堂,但却凉聚集乡里几十个孩童,玩行军打仗的游戏,自称为将军,成人后,力大善射。
B.马仁瑀十六岁就投奔周世宗,后随周世宗讨伐太原刘崇至高平,因战功被赐予锦袍、银带,并被提升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
C.马仁瑀曾密托薛居正让他所结交的人考中,但发榜之日却发现没有此人,闻喜宴日马仁瑀趁酒酣之时,赶到薛居正处予以痛切指责。
D.宋太祖曾出征晋阳,命马仁瑀率军巡边到上谷、渔阳一带,契丹素养闻仁瑀名,不敢出,马仁瑀趁机纵兵大肆抢掠,俘获百姓及牛羊数万计。
13.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世宗观之,相却殆二百步,楼上望卒厉声嫚骂,世宗怒甚,命左右射之,远莫能及。仁瑀引满,应弦而颠。(5分)
②兄子尝因醉误杀平民,系狱当死。民家自言非有宿憾,但过误尔,愿以过失杀伤论。(5分)


参考答案:
9、B
10、D
11、C
12、B
13、(1)世宗查看飞楼,大概相距有二百步远。楼上的守兵厉声叫骂(世宗),世宗非常愤怒,命身边的随从射杀他,因为太远没有人能射中。马仁瑀拉满弓射出,守兵应着弦声而倒下。
(2)他哥哥的儿子曾经因为喝醉了酒误杀了一位平民,押在监狱里(按照法律)应当判处死刑。被害人的家属自己说两家并没有积怨,只是酒后误伤而已,希望只认过失杀伤论处就行了。


本题解析:
9.B (“鞭”这里是“鞭打”之意,不是“鞭策”与“鼓励”)
10.D(A项的“为”分别为“成为”与“被……”;B项“乃”分别为表示事理上的顺承“于是”与某一行为出乎意料违背常理;C项“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与“凭借”;D项均为介词,引出处所,分别译为“到(学校)”,“到(秦国)”)。
11.C(①是说马仁瑀力大善射,⑤是说射箭技术高超,⑥是表现其不徇私枉法)
12.B(马仁瑀十六岁投奔的是周祖而非周世宗,同时,被赐予锦袍、银带则是周世宗命卫士习射苑中的事情)
13.(1)提示:注意得分点“去”“殆”“莫”“及”……“颠”等的落实
(2)提示:注意得分点“尝”“系”“憾”“宿”“但”的落实
附:译文
马仁瑀,大名夏津人。十几岁的时候,父亲送他上学去读书,他总是逃学回家。后来又到乡校学习《孝经》,十多天都没学会一个字。教书先生因而给了他几鞭子,他竟在半夜里独自跑到学堂放了一把火,教书先生仅仅逃脱一条命。他经常聚集乡里几十个小孩,和他们一起玩行军打仗的游戏,自称为将军。每天和他们约好时间,来晚的就要被马仁瑀鞭打,小孩们都怕他。他又买来水果分给小孩们,小孩们也更加亲附他。长大成人后,擅长射箭,能挽二百斤的弓。
后汉乾祐年间,后周太祖镇守邺城,马仁瑀当时十六岁,后周太祖向来听说他勇猛,召见以后,非常高兴,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广顺初年,任内殿直。世宗继位以后,命令卫兵在打猎的场所学习射箭,马仁瑀弓力最强,所发的箭大多能射中(猎物),世宗赐给他锦袍、银带。恰逢太原刘崇入侵,世宗到高平亲征,周朝出师不利,将领们大多退却。马仁瑀跟众人说:“主公受辱大臣死,要我们这些人做什么?”于是拉弓上马,挺身出阵射杀敌军,杀死了几十人,士气大振,大军乘胜追击,刘崇于是被打败。世宗到了上党以后,诛杀了七十几个违反纪律的将领。升马仁瑀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回京以后,又升为散指挥使。跟从世宗进攻淮南,到了楚州,攻打水寨。水寨中建有一百多尺高的飞楼,世宗查看飞楼,大概相距有二百步远。楼上的守兵厉声叫骂(世宗),世宗非常愤怒,命身边的随从射杀他,因为太远没有人能射中。马仁瑀拉满弓,守兵应弦而倒。等到淮南平定,马仁瑀身受几十处伤,世宗赐给他良药,升为内殿直都虞侯。
在这之前,薛居正负责朝廷科举事务,马仁瑀曾私下嘱托他让他所结交的人(考中),待到张榜时,并没他所嘱托的那个人。一天听说薛居正有喜宴,马仁瑀借着酒劲儿带着嘱托的那个人来到薛居正处,严厉斥责了薛居正一顿。被御史中丞刘温叟弹劾,皇帝因为他有战功,宽容了他。
宋太祖征战晋阳的时候,命令马仁瑀率领军队到上谷、渔阳巡边。契丹向来听说马仁瑀的名声,不敢出来,(马仁瑀)趁机大肆掠夺,俘获牛羊几万头。第二年,一群强盗在山东兖州起兵,首领周弼、毛袭非常勇猛剽悍,身材相貌奇特伟岸,周弼号称“长脚龙”。监军几次抓捕都没有成功,下诏让马仁瑀抓捕。马仁瑀率领帐下十几个士兵进入泰山,就抓住了周弼,并且捕获了其他党羽,山东的周边于是就安宁了。
开宝四年,升任瀛州防御使。他哥哥的儿子曾经因为喝醉了酒误杀了一位平民,他的侄子(按照法律)是应当判处死刑的。被害人的家属自己说两家并没有积怨,只是酒后误伤而已,希望只以过失杀伤论处就行了。马仁瑀说:“我是现任的当地长官,而我的侄子却杀了人,这是仗势欺人啊,不是什么过失杀人。我怎么敢因为私情而乱了国家的法律呢?”于是按照法律将侄子处死,并给受害人妥善处理了殡殓安葬事宜。太平兴国七年死,终年五十岁。追赠河西军节度,朝迁赔河西军节度封号,丧葬事宜有朝廷供给。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送石处士
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榖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孟,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辞;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辩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刀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②之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耶?”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干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途,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辞以何说?”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往来。晨则毕至,张③上东门外。  
  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
  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注:①石处士:石洪,洛阳人。处士:隐士。②王良、造父:王良,春秋时晋国大夫;造父,周穆王时人,二者皆为古代驾车的能手。③张,供张,指设席饯行。
1.下列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之语道理,辩古今事当否
B.若河决下流而东注
C.先生不告于妻子
D.戒行李,载书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法治征谋,宜有出 秋毫不敢有近(《鸿门宴》)
B.以为先生寿    乃私见樊於期(《荆轲刺秦王》)
C.酒三行,起    不出,火尽(《游褒禅山记》)
D.果能相与有成也  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先生文武双全,忠孝俱备,舍小家顾大家,在贼寇压境、国难当头之际,毅然挺身而出,表现了“以道自任”的感人品质。
B.“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之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文章连用几个形象的比喻,勾画出石洪能言善辩,有才有识的形象。
C.本文以记叙的形式,通过人物的行为、对话,来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期待, 这是对赠序传统写法的一个突破。
D.韩愈借这篇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出仕应当“以道自任”,不为名,不贪利,但求忠诚、正直,对国家有益,以道义为皈依。
4.用“/”为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辞以何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A
4.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
5.(1)如果用大义请他并委以重任,他还用什么理由推辞呢?
? (2)不要只追求使自家富足,却让自己的士兵饥饿;不要内心喜爱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而只有表面上敬重正直之士;不要被谄谀的话蒙蔽,(希望大夫)他只听先生的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