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3-16 01:29:5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悲悯的月光
张佐香
  ①有人问托尔斯泰,如果你看见一个坏人,正举起一个小孩,要往地上摔,唯有对那个家伙射击才能挽救小孩的无辜生命。这时,你射击还是不射击?这个命题集中体现了人类在伦理和精神上的矛盾。俄罗斯女青年微拉,并且慷慨陈述选择的理由。
  ②1877年7月31日,被囚禁的进步大学生波古柳波夫因在彼得堡市市长特列波夫面前没有行脱帽礼,遭到毒刑拷打。薇拉愤慨至极,她朝那个灭绝人性的暴徒射出了一颗子弹,并当场被捕。审判席上,薇拉再次指控特列波夫惨无人道的暴行:“迫使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接受鞭笞和酷刑,这是多么残忍……我觉得绝不能也不应该让这件事无声无息地过去。如果保持缄默,特列波夫依旧会有恃无恐地一次又一次滥施淫威。我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向世人证明:绝不能让这个残酷凌辱人类个性的人逍遥法外……举起手来,向一个人开枪--这是可怕的,但我意识到必须这样做。”薇拉射击并非出于私心和复仇,而是为了另一个人的思想和名誉。她的动机中有一种正直而崇高的热忱。这个少女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毅然决然地弯下食指,制止践踏凌辱人类尊严的行动。她的食指,担负起了整个时代的职责。在辩护律师据理力争下,薇拉幸运地得以释放。
  ③薇拉的行为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决绝的信念。她是真理和道义的承载者。她对犯罪个体的射击表达了她对人类苦难最大的悲悯和承担。我的目光抚摸着,品味着它的硬度和光亮。
  ④德国的舒和兄妹--汉斯和索菲,为了阻止希特勒的暴行,散发反纳粹传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妹妹索菲在笑赴刑场时说:“如果我们的行动能唤醒千百万人民,那么我们虽死何憾?”哥哥汉斯在临死的一刹那,高呼“自由万岁!”青春而高贵的头颅随着黑亮的铡刀落下,定格成为一种永恒的背景。他们炽热殷红的鲜血在阳光中洒向历史深处。
  ⑤人类之所以浸泡在连绵不绝的战争、迫害、屠杀、腐败的血海与黑暗中,还能焕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就是因为我们有薇拉和舒和兄妹,还有那个。天下兴亡,干我甚事?大多数人是这么做的。但是铁肩担道义的他们却永远也不会这么去想,明知以卵击石,却依然奋勇出击替天行道。他们甘愿为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和平幸福的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不分肤色不分种族。
  ⑥月光静静地悄悄地走来,洗礼着不洁的凡尘,慰藉着苦涩的心灵。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就像这洒满人间的月光;他们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罪孽,让生命洒下无边无际亘古如斯的悲悯之光。上帝把月光交给少数平凡而又真正伟大的人,像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望着滴落的鲜血,仍用悲悯的目光眷顾尘世。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
(1)文章第①段,作者说:“俄罗斯女青年薇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选择的理由。”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薇拉给出的“答案”是什么?从哪些角度陈述了“选择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③段,“我的目光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硬度和光亮”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结合上文来看,“硬度”和“光亮”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除了描写薇拉的行为外,还列举了德国的舒和兄妹以及中国的谭嗣同的事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请分两条写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射击,向那个灭绝人性的暴徒射出了一颗子弹。
   ②对受难者同情--迫使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接受鞭笞和酷刑,非常残忍;对事件的态度--不能对滥施淫威者保持缄默,宁可牺牲自己,也绝不能让残酷凌辱人类个性的人逍遥法外。
(2)①运用了通感的修辞。
?   ②硬度:薇拉的行为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决绝的信念。光亮:薇拉的行为表达了她对人类苦难最大的悲悯和承担。
(3)全句含义是:薇拉们用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罪孽,用悲悯的目光眷顾尘世,制止践踏凌辱人类尊严的行动,慰藉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正因为薇拉们悲悯之光的照耀,世界才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
(4)①扩展文章内容,说明微拉并不孤独,古今中外都有"铁肩担道义"的同道者;
   ②深化文章中心:证明人类之所以在连绵不绝的战争,迫害,屠杀,腐败与黑暗中,还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就是因为薇拉们奋勇出击替天行道,愿为世界上海一个热爱自由和平幸福的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幸福的玫瑰
[美] 阿·戈登
那年春天,每周六晚上我都要给凯洛琳·韦尔福小姐送去一朵玫瑰,无论刮风下雨,8点准时送到。
那玫瑰总是花店里最好的一朵。每次我都看着奥森老爹轻轻地用绿棉纸和羊齿叶把花托好,放入盒中,然后,就拿着那个狭长的盒子,在寂静的街道上拼命蹬自行车,把玫瑰送到凯洛琳小姐手中。
我在放学后和星期六在奥森老爹的花店替他送花,周薪只有3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些钱已经不少了。
从一开始我送玫瑰的时候,就觉得这事有点儿古怪。第一次送玫瑰的晚上,我提醒奥森老爹别忘了把送花人的名片给我。
他像个慈祥的小妖魔似的从眼镜后面窥视着我说:“没有名片,詹姆斯。而且,送花的人要求尽量保密。所以你不要声张,好不好?”
有人送花给凯洛琳小姐,我很高兴,因为大家都可怜她。我们小城里的人都知道,凯洛琳小姐最倒霉不过,她被人抛弃了。
她与杰弗里·潘尼曼已订婚多年,潘尼曼是城里最有本领的年轻单身之一。她等他读完医学院,在他担任医院实习生时她还在等他。实习期间,潘尼曼医生爱上了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女郎,和她结了婚。
那简直是丑闻。我母亲说所有的男人都是畜生,应该用鞭子抽杰弗里·潘尼曼一顿。
潘尼曼娶的那个女郎的确是个美人,叫克丽丝汀·马洛,从大城市来的。她在我们镇上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因为女人都鄙视她,说她的坏话。
至于可怜的凯洛琳小姐,这件事可把她害惨了。一连半年,她足不出户,放弃了一切公众活动,甚至也不替教堂弹风琴了。
凯洛琳小姐不老也不丑,可是她好像打定主意要使自己变成一个脾气乖僻的老小姐。我送第一朵玫瑰去的那天晚上,她看上去像个鬼。我把那个盒子递给她,她满脸惊讶——“给我的吗?”
第二个星期六,在同一时间,我又送一朵玫瑰给凯洛琳小姐。下个星期六,又是一朵。第四次她很快就开了门,我知道她一定在等待着我。她的两颊微红,头发也不那么散乱了。
我又给她送去了第五朵玫瑰。第二天早晨,凯洛琳小姐又回到教堂弹风琴了,我看见她衣襟上别着那朵玫瑰。她昂首挺胸,对潘尼曼医生和娇妻坐的那排座位连看都不看一眼。“多么勇敢。”我母亲说,“多么有骨气!”
我照例每周末去送玫瑰,凯洛琳小姐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现在她有点儿自豪,几乎是一副傲岸自尊的神气,是那种表面上遭受挫败而心里却明白仍然受人珍惜、爱怜的女子的态度。
这一晚是我去凯洛琳小姐家最后的一个晚上。我把盒子递给她,说:“凯洛琳小姐,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送花了,我们下星期要搬到别的地方去。不过,奥森先生说他会继续送花来的。”
她踌躇片刻,说:“詹姆斯,你进来一下。”
她把我领到整洁的客厅,从壁炉架上拿下一个精雕的帆船模型。“这是我祖父的。”她说,“送给你。你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你和那些玫瑰。”
她把盒子打开,轻触娇嫩的花瓣,说:“花瓣无言,却告诉我许多事情。它对我说起星期六的夜晚,快乐的星期六夜晚……”
我紧抓住帆船模型,跑到自行车那里。回花店后,我做了一件从来不敢做的事情。我去找奥森先生那凌乱的文件夹,找到了我所要找的东西。只见上面是奥森先生潦草难辨的笔迹:“潘尼曼,五十二朵美国红玫瑰,每朵两角五分,共计十三元。已全部预付。”
原来如此,我暗自思忖,原来如此!直到许多年过去。有一天,我又来到奥森花店。一切都没有改变,奥森老爹还像往常一样在做一个栀子花束。
我跟他聊了一阵,随后问:“凯洛琳小姐现在怎样了?就是接受玫瑰的那一位。”
“凯洛琳小姐?”他点点头,“她嫁给了乔治·霍尔西,那个开药店的,人不错。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
“哦!”我有点惊讶。我想让奥森老爹知道我当年有多精明,“你猜潘尼曼太太知不知道她丈夫送花给他的老相好凯洛琳小姐呢?”
奥森老爹叹了口气:“詹姆斯,你从来就不太聪明。送花的不是杰弗里·潘尼曼,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
我瞪着眼睛看着他,“那么花是谁送的?”
“一位太太。”奥森先生说,他小心翼翼地把栀子花放进盒子,“她说她可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而毁了自己,送花的是克丽丝汀·潘尼曼。”
“你瞧,”他最后盖上盒子的时候说,“那才是个有骨气的女人!”
(选自《外国百篇经典微小说》)
小题1:有人说小说的线索是“我”,也有人说小说的线索是“玫瑰”。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的情节进行分析。(4分)
小题2:结合全文,请你分析标题“幸福的玫瑰”的象征意义?(6分)
小题3:结合对凯洛琳和克丽丝汀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请分别谈谈她们给你的启示。(5分)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潘尼曼对感情的背叛与凯洛琳的痴情,是凯洛琳爱情受挫、精神受打击的直接原因,奥森老爹与镇上女人的行为代表了小镇人的爱心。
B.小说巧妙地通过送美国红玫瑰,对凯洛琳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详略有致地展现了她战胜感情挫折,恢复正常生活的过程。
C.詹姆斯替人送花,花上却没有送花人的名片,这不仅激起了詹姆斯的好奇,为后文寻找真正的送花人埋下伏笔,也为后文设置悬念。
D.小说通过叙述人詹姆斯的眼睛,造成潘尼曼是送花人的错觉,最后情节突转,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形成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
E.在别人的眼里,凯洛琳小姐与克丽丝汀都是有骨气的女人。既为情敌,又同为女人,所以她们表现出的“骨气”内涵应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一:“我”是线索。理由:从“我”送花、寻找送花的人,到最后真相大白。(2分)“我”是整个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叙述者(小说以“我”为叙述视角)。(2分)
示例二:玫瑰是线索。理由:小说的标题是“幸福的玫瑰”,总领全文;(2分)小说从送玫瑰,玫瑰使凯洛琳振作起来,最后真正送玫瑰人的真相大白,都是围绕“幸福的玫瑰”这个特定之物而展开。(2分)
小题2:①幸福的玫瑰象征着美好而甜蜜的爱情;(2分)②象征着镇上人们的正直与善良;(2分)③象征着克丽丝汀的感恩与善良,她送的玫瑰让凯洛琳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2分)
小题3:凯洛琳:自信自强自尊。(或勇敢地面对打击,走出阴影)启示:面对生活中碰到的困难,不要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更要勇于面对,战胜自我。
克丽丝汀·潘尼曼:人美,善良,有同情心。启示:呵护别人的痛苦,这是一种美德,这不仅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或做人要心存感激,特别是对被你无意中伤害而对你包容的人)
小题4:BE


本题解析:
小题1:本文情节围绕“我”与“玫瑰”展开:“我”送玫瑰——找送玫瑰的人——多年后,我与奥森老爹谈起接收玫瑰的人与送玫瑰的人——发现真正的送玫瑰的人。而凯洛琳小姐的转变也正是在由“我”送的一朵朵玫瑰的鼓励下发生的,最后的真相也是通过“我”得出的。因此本文的线索为“我”与“玫瑰”都可以。
小题2:可从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方面来理解,题干明确要求分析标题的象征意义,因此,要从玫瑰本身与小说所揭示的主旨方面去分析。本文是一则与爱情有关的故事,显然,玫瑰具有爱情方面的象征性,而遭受爱情打击的女主人公凯洛琳小姐正在是一朵朵玫瑰的鼓励下,才摆脱失恋的痛苦,重新面对生活,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爱情,因此玫瑰所寄寓的是人们对她的关心;当然,最后小说点明,真正的送花人是自己的“情敌”——克丽丝汀,因此玫瑰又具有了更深一层的象征,象征人性的善良与美。
小题3:这是一道探究题,主要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与小说主旨的能力。对于凯洛琳的分析,主要注意她从失恋到找回自我的转变过程,并思考人应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难;对克丽丝汀的分析,一方面要结合凯洛琳的转变,更要从她们两人的关系及克丽丝汀送玫瑰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思考启示。
小题4: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主题、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选项。B项,原文没有心理描写;E项,“骨气”的内涵不同:凯洛琳是自尊自强,克丽丝汀是感激与善良。所以选BE。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
“俗”有通俗与庸俗之分。平易浅显是指通俗,俗不可耐是指庸俗。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文人都推崇通俗。白居易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王安石誉之为“白”。惠洪《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老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通俗并非脱口而出。“??”这两句诗道破了通俗的秘密。通俗的诗是不俗、也不浅薄的。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一首明朗流畅、情趣诱人的好诗。通俗是喜爱朴素的。唐代李绅的诗《悯农》何其通俗!又何其朴素!但通俗又不等于朴素,白居易的《忆江南》就于通俗中见丽。
小题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1分)
A.白(lǐ)
B.老(yù)
C.(bēi)俗
D.(yǐ)丽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竹枝词”是由古代的民歌演变而来的一种诗歌体裁。
B.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李绅的《悯农》。
C.《忆江南》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后被用作词牌。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小题3: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C.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D.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的读音为qǐ ,相似的字还有“琦(qí)、崎(qí)”等,这种易混淆的字应该硬性的记住,不可似是而非。
小题2:白居易的诗大都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所以是现实主义诗人。
小题3:上文是说的通俗诗的形成,并非脱口而出,也就是不是那么容易写出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A只是说的艰辛,没表现通俗,C是说诗句要惊人,也没体现通俗。D是说俗人都不明白诗歌是什意思,所以是不通俗。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概括本词写景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抓住“故地”的“新颜”来写,描摹了一幅欢快而充满生机的画面。
2.抒发了作者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4题。
  我八岁起就在本村一个小学读书,一直到13岁。每天清早和晚上我在田里做工,白天就读“四书”。我的塾师管教甚严,他很严厉,时常责打学生。因此我在13岁的时候便从校中逃出。逃出以后,我不敢回家,恐怕挨打,于是向城上的方向走去,我以为那个城是在山谷里面。我漂流了三天之后,家里才找到我。这时我才知道我的旅行不过绕来绕去地兜圈子而已,一共走的路程不过距家约八里。
  但回家之后,出乎我意料之外,情形反而好了一点儿,父亲比较能体谅我了,而塾师比以前来得温和。我这次反抗的结果,给我的印象极深。这是我第一次成功的“罢课”。
  我刚认识几个字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要我记家账了,他要我学习打算盘。因为父亲一定要我这样做,我开始在晚间计算账目。他是一个很凶的监工,他最恨我的懒惰。如果没有账记,他便要我到田里做工。他的脾气很坏,时常责打我和我的弟弟们。他一文钱不给我们,给我们吃最粗砺的东西。每月初一和十五,他总给工人们吃鸡蛋和白米饭,但很少给过肉。对于我,既没有蛋也没有肉。
  我的母亲是一个慈祥的妇人,慷慨而仁爱,不论什么都肯施舍。她很怜惜穷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给那些跑来乞讨的人。不过在父亲的面前,她就不能这样做了。他不赞成做好事,家中因了这个问题时常吵闹。
  我家里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的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工人也在内。不过,在反对党的“联合战线”之中,意见并不一致。母亲主张一种间接进攻的政策,她不赞成任何感情作用的显示和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说这不合乎中国的道理。
  但当我13岁的时候,我找到了一种有力的理由和父亲辩论。我引经据典,站在父亲自己的立场上和他辩论。父亲常指责我不孝和懒惰,我则引用经书上的话来和他相对,说为上的应该慈爱。至于说我懒惰,我的辩解是:大人应较青年的人多做工作。而父亲的年纪既然比我大上三倍,他应该更多地做工作,并且我说我到了他那样大的时候,我一定更出力地工作。
1.“罢课”风波以及与父亲的辩论反映了毛泽东什么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严父、慈母给后来的毛泽东分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用“反对党”“执政党”这样的政治术语指自己家里的情况,反映了毛泽东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经历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叛逆,反抗。
2.父亲的严厉,让毛泽东学会了反抗、辩论,同时也使他能更好地读书。同样,他从慈爱的母亲那里学会了爱,爱自己,更爱别人。
3.引用政治术语,让语言风趣幽默,进一步表现了毛泽东反抗与叛逆的性格。
4.采用第一人称,符合自传的要求;能使事件更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自传贴近人物心灵,字里行间流露出自然与亲切,传主在回忆中的叙述饱含情感,易打动人,缩小读者与文章的距离;语言的个性色彩更加浓厚,人物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