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1:28:26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上别柳中庸①
李端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②宿,堪闻雁北飞。
注释:①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
②巴陵:今指岳阳。
小题1:“握手便沾衣”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2分)
小题2: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4分)
小题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两手相握,落泪沾湿衣裳(1分),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1分)。
小题2: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作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2分)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心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
小题3:想像。(2分)作者想像朋友离别之后夜宿巴陵(岳阳),不忍听大雁北飞的叫声;(1分)以想像朋友的思乡来表达自己的不忍离别之情,含蓄委婉,曲折动人。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情形、情景类考题是一类简单的再现题,只要读懂意思,结合自己的语言还原画面即可,但是注意分析情景中寓含的深意(情感,营造的某种意境,或者渲染了某种气氛)
点评:难度较低,范围小,指向明。
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题目和首联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颔联和颈联的主要内容:首联握手泣下,则知友情深厚;颔联写往日亲友渐疏,近来知音更少,则衬托友情的弥足珍贵;颈联“何处去”对友人远去的担忧和牵挂,“几时归”则更见依依惜别和未别先盼归的关切之情。这些情感都是离别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点评:题目简单,范围清楚,信息点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尾联手法分析也属于常规的分析题,根据离别诗歌一般的 结构,对友人的远去应该有一个虚写想象的结束。也表达对友人的万分牵挂。
点评:难度较低,因为诗歌是一首典型规范的离别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小题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小题2:分析诗歌尾联在全诗中的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草木摇落,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作者描绘了一幅萧瑟秋景图。(3分)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3分)
小题2:诗人凭眺已久,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是谁家少妇正在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2分)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情景关系的赏析题目,首先对首联描写的景物简单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点明情感,注意意境的特征和情感,意境要抓住“摇落”“霜叶” 应是“萧瑟秋景图”,情感要结合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孤”“独”“乡心”来回答。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的赏析题目,手法是以景结情,先对尾联的内容进行描述,然后点明此景含有的情感,此题和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结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小题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小题2】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雁引愁心去”更妙。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下句写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2】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1分)颔联“雁”“山”“月”都是诗人登高所见。(1分)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1分)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楼高。(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认可的对象。然后从表现手法、内容(考虑结构、表情达意、音韵等方面作用)。若是写景句,就描绘其画面;若是抒情句,就写出其抒发的情感。然后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其比较点。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逐一分析,首联,可抓住关键词“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分析,颔联,可抓住“雁”“山”“月”分析,颈联可从夸张的手法角度分析;尾联可从诗人的感受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列两首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
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意对即可)
(2)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的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
③红、白是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屈原的《湘君》,完成1、2题。
湘君
屈原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逭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浚,隐思君兮陫侧。
桂兮兰枻,斫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块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1.分析《湘君》和《湘夫人》中男女主人公对待感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湘夫人》和《湘君》中都写到了反常的现象,请从本诗中找出这类诗句,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二人均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为核心,表达出想尽快见到对方的急迫心情。但在个性上又有区别,《湘君》中的湘夫人带有一定的怨言,指责对方不守信用,《湘夫人》中的湘君则信誓旦旦地表达爱情。
2.本诗中的“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以“到水中去采薜荔,到树梢上去采芙蓉”这种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作比兴,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总结自己的追求不过是一种徒劳而已,强调爱而不见的事与愿违。(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