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0:07:46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田氏远房亲族)也,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莒、即墨:齐国的两座城市)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史记·田单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纵:排成纵队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三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田单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善于谋略,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让牛群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1)齐国人怕只怕其他将领带兵来攻,(那样)即墨城就会被攻破了。
(2)况且,燕国和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各国)将近消亡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3)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赵亡则君为之次矣次:下一个(第二个)。
B.无为贵智士贵:尊重。
C.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阴谋:诡秘的计谋。
D.寡人国家危,社稷殆殆:危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粗中而少亲侣鱼虾而友麋鹿
B.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吾是以先之輮以为轮
D.人孰知之者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
小题4:用斜线(/)给文中划线的文字断句(3分)
由 此 观 之 义 者 人 之 大 本 也 虽 有 战 胜 存 亡 之 功 不 如 行 义之 隆 故 君 子 曰 美 言 可 以 市 尊 美 行 可 以 加 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韩军和魏军分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率领军队从前面进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
小题4: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本题解析:
小题1:阴谋:暗中谋划。此处“阴谋”为古今异义词,“阴”是暗中,“谋”是谋划。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A均表并列。B前句表停顿 ,后句和“之”一起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C前句介词,因为;后句介词,把 ;D前句为代词;后句为助词,取独句子独立性。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翻译时注意“翼”解释为分翼,“将”解释为率领,“犯”解释为攻打。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小题4: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之、者、也、曰”,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来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到现在还不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为人,内心粗暴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怎么办呢?”张盈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说出,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呢?况且,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分成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率领军队从前面进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公谨之孙也。父擅,武功令。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时道士尹崇博学先达,素多坟籍。一行诣崇,借扬雄《太玄经》,将归读之。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指稍深,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崇大惊,因与一行谈其奥赜,甚嗟伏之。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一行由是大知名。
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一行逃匿以避之。寻出家为僧,隐于嵩山,师事沙门普寂。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开元五年,玄宗令其族叔礼部郎中洽赍敕书就荆州强起之。一行至京,置于光太殿,数就之,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一行以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所以特加其礼。又太平骄僭,竟以得罪,不应引以为例。上纳其言,遽追敕不行,但依常礼。其谏诤皆此类也。
一行尤明著述,撰《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及《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时《麟德历经》推步渐疏,敕一行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又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创造黄道游仪,以考七曜行度,互相证明。于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数,立衍以应之,改撰《开元大衍历经》。至十五年卒,年四十五,赐谥曰“大慧禅师”。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多坟籍坟籍:典籍
B.玄宗令其族叔礼部郎中洽赍敕书就荆州强起之起:起用
C.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访:拜访
D.竟以得罪得罪:获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僧一行“聪明”和“切直”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僧一行,姓张,之前的名字是“遂”,小时候很聪明,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B.武三思钦慕他的学识品行,与一行谈论《太玄经》精微的义蕴,十分嗟叹佩服一行。
C.一行曾直言规劝唐玄宗,玄宗采纳了他的话,于是追加命令永穆公主出嫁不按照太平公主的规模,只依照平常的礼数。
D.皇帝命令一行考查前代诸家历法,重新撰写新历法,又命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制作黄道游仪,用以考察七曜(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运行的度数,互相证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5分)
(2)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我探求了很多年,尚且不能通晓,您应该试着多加钻研,为什么这么快就还给我呢?
(2)唐睿宗即位后,命令东都洛阳的留守韦安石按照礼仪征召僧一行。一行坚决用生病为借口推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访:咨询。
小题2:试题分析:A项次句没有表现切直,C项首句没有表现聪明,D项次句没有表现切直。
小题3:试题分析:是尹崇与一行谈论其中精微的义蕴,十分嗟叹佩服一行。
小题4:试题分析:句子的翻译,一是理解,二是翻译。也就是先理解句子,包括一些关键词和句式特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来翻译句子。(1)句,积年,很多年;“何遽见还也”是宾语前置句,见,作第一人称代词,我;遽,立即,很快;何遽见还也,即何遽还见也,为什么这么快就还给我呢?(2)句,“一行固辞以疾”是状语后置句,一行坚决用生病为借口推辞,固,坚决;敕,皇上命令。
点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最常见的是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以及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常用实词理解,是传统考点之一。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实词的重点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常用的文言虚词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那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代替,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及意义。通过反复训练,熟记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是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正确理解词义及文言句式,需掌握关键性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依据各类句式的特点,正确把握文句的意思,着眼点放在对课文核心句、文眼句及其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及翻译上。
【文言参考译文】
僧一行,姓张,之前的名字是“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的孙子。父亲张擅,是武功县县令。一行小时候很聪明,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当时道士尹崇是博学、德行高、学问深的知名先辈,向来有很多典籍。一行拜访尹崇,借了扬雄《太玄经》回去读。数日后,再来拜访尹崇,归还他的书。尹崇说:“这本书意思较为深奥,我探求了很多年,尚且不能通晓,您应该试着多加钻研,为什么这么快就还给我呢?”一行说:“我已明白它的义理了。”于是拿出撰写的《大衍玄图》和《义决》一卷给尹崇看。尹崇大惊,于是与一行谈论其中精微的义蕴,十分嗟叹佩服一行。对人说:“这个后生是颜渊啊(颜渊,孔子最杰出的弟子)。”一行由此大大地闻名于世。
武三思钦慕他的学识品行行,来请求与他结交,一行逃跑藏起来,躲避了他。不久出家为僧,隐居于嵩山,向和尚普寂拜师学习。唐睿宗即位后,命令东都洛阳的留守(官职名)韦安石按照礼仪征召僧一行。一行坚决用生病为借口推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后来步行前往荆州当阳山,依傍悟真和尚学习梵律(印度传来的音律学知识)。
开元五年,唐玄宗命令他的族叔(堂叔之类),礼部郎中张洽赍,拿着皇帝的文书到荆州强行起用他。一行到长安,被安置在光太殿,(玄宗)数次来拜访他,咨询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一行)的回答都很恳切率直,没有隐瞒。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关部门优厚送嫁,按照太平公主当年出嫁的旧例。一行认为(太平公主时)是唐高宗晚年,又只有太平公主这一个女儿,所以特地增加礼节。并且太平公主骄横僭越,后来因为这获罪,不应该引以为例。玄宗采纳了他的话,于是追加命令不按照太平公主的规模,只依照平常的礼数。一行的直言规劝,都像是这样。
一行尤精通著述,撰写了《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及《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当时《麟德历经》推算天象历法渐渐出现偏差,于是命令一行考查前代诸家历法,重新撰写新历法,又命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制作黄道游仪,用以考察七曜(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运行的度数,互相证明。于是一行推算《周易》的“大衍之数”(一种推演阴阳天地之数的方法),确立衍(不太清楚什么意思,大概也是一种推演方法),用来以顺合它,重新撰写《开元大衍历经》。十五年后死去,时年四十五岁,玄宗赐给他谥号“大慧禅师”。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
朝奏,暮召入见;拜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①,死即五鼎烹②耳。吾曰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
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遂族主父偃。(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注:①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②五鼎烹: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假贷无所得——假:借。
B、古者诸侯不过百里——过:经过。
C、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亲:父母。
D、我厄日久矣——厄:穷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诸公宾客多厌之/强弱之形易制
B、今以法割削之/亲不以为子
C、乃西入关见卫将军/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D、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一组是(?)?
①及发燕王定国阴事
②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
③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⑤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父偃早年并不得志,在通过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召”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
B、主父偃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C、主父偃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后,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
D、主父偃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和赵王犯罪的事情。这是他对自己未显达时所受侮辱的报复。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D
5、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6、①齐国众读书人共同排斥他,他不被齐国接纳。
②开始我贫穷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服食物,宾客不让我进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公孙景茂,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稍迁太常博士(掌祭祀礼乐之官),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
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召拜汝南太守,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病者,景茂减俸禄为汤药,多方振济之,赖全活者千数。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人,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女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仕,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临淄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日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北史·循吏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太常博士。稍:渐渐。
B.属平陈之役。属:正值。
C.上优诏听之。听:聆听。
D.论者称为良牧。牧:指州的长官。
小题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D
小题:D
小题:(参考)①皇上听说后嘉奖他,下诏把他的事迹传遍天下。②有的大村有几百户人家,却都好像一家一样。
本题解析:
小题:[“听”是“允许”]
小题:[“而”连结两个动作,表顺承;A项“以”一作“因”讲,一作“把”讲;B项“之”,一是结构助词,一作动词“往……去”之意;D项“为”一为“是”,一作动词“做”]
小题:[“修理”是“治理得好”的意思]
小题:[①是他科举情况;⑥是他治理的结果。这两句不是德政措施。]
小题:[A历任魏、齐、周、隋四朝;B项“多所损益”是对礼乐祭祀的制度有很多改革,不是“做了很多对统治阶级利益有损的事”;C项还做了临淄刺史]
小题:见译文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