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3-16 00:04: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虞荔字山披,会稽余姚人也。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倕,倕问五经十事,荔对无遗失,倕甚异之。又尝诣征士何胤,时太守衡阳王亦造之,胤言于王,王欲见荔,荔辞曰:“未有板刺,无容拜谒。”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仕梁为西中郎法曹外兵参军,兼丹阳诏狱正。
? 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于馆,仍用荔为士林学士。寻为司文郎,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时左右之任,多参权轴,内外机务,互有带掌,唯荔与顾协泊然静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寻领大著作。
? 及侯景之乱,荔率亲属入台,除镇西谘议参军,舍人如故。台城陷,逃归乡里。侯景平,元帝征为中书侍郎。贞阳侯僭位,授扬州别驾,并不就。
? 张彪之据会稽,荔时在焉。及文帝平彪,武帝及文帝并书招之,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而武帝崩,文帝嗣位,除太子中庶子,仍侍太子读。寻领大著作。
? 初,荔母随荔入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荔性沈密,少言论,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
? 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应,荔每言之辄流涕。文帝哀而谓曰:“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乃敕宝应求寄,宝应终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欲数往临视,令将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帝不许,乃令住兰台。乘舆再三临问,手敕中使相望于道。又以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方欲仗委,良须克壮。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荔终不从。卒,赠侍中,谥曰德子。及丧柩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子世基、世南,并少知名。 (《南史·虞荔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太守衡阳王亦之    :拜访
B.未有板,无容拜谒?:名帖
C.荔乃制碑奏上,帝命之于馆??勒:统率
D.文帝嗣位,太子中庶子??除:任命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虞荔“有志操”的一组是(?)
①王欲见荔,荔辞
②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
③贞阳侯僭位,授扬州贺驾,并不就
④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⑤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荔有志操,有才气。他九岁时就通晓五经十事;长大后,博览典籍,很善于写文章,历任士林学士、著作郎等职。
B.虞荔兼任中书舍人时,朝中很多大臣都热衷弄权,只有他与顾协淡泊退避,居于西省,只以文史为人所知。
C.虞荔很重亲情,他的弟弟寓居闽中,依附宝应,虞荔很思念他,多次请求宝应把弟弟送回,宝应始终不答应,虞荔因此感伤得病。
D.文帝对虞荔恩遇有加,常带他在身边,咨询国事;他生病后,文帝亲往探视,并赐鱼肉;虞荔死后,灵柩还乡,文帝又亲出临送。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C
4.(1)衡阳王认为虞荔有高尚的志向,很钦敬器重他,回到郡中,就征召他为主簿。
? (2)不久台城被攻陷,哀情孝礼不能表达,从此终身吃素食穿粗衣,不听音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1)除:_____
(2)女弟:_____
(3)春秋:_____
(4)蒙:_____
2.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B.虚心欲相待
C.太夫人已不幸
D.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部分李陵劝降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这对塑造苏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殿阶(2)妹妹(3)指年纪(4)承受、受
2.D
3.(1)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一下子就消失了) ,何必久久地这样折磨自己呢!
  (2)臣子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子为父亲而死,没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4.李陵劝降主要采用了以私情相劝的方式。这更加烘托出了苏武不为私情所动的赤胆忠心和高尚情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是仪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
  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仪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常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三国志·吴书》)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辞让
B.入阙尚书事/省:省略、减少
C.权遂之,嘉亦得免/舍:安置住宿
D.仪累辞让,以恩为/戚:亲戚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是仪“为人谨慎”的一组是(? )
①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  
②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③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④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  
⑤在刁嘉案件中,“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⑥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仪本姓“氏”,因为郡相孔融嘲笑他心中无百姓,便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B.是仪因其清廉、谨慎、正直,而受到孙权的赏识和高度信任。  
C.在叙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时,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是仪的忠勇公正。
D.是仪经常提出建议,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不言事,无所是非”。
4.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句子断句。
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5.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仪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A
4.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5.(1)吕蒙企图偷袭关羽,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很好,就劝孙权听他的。
  (2)典校郎吕壹诬告说过去的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抓进了监狱,彻底调查审问。
  (3)是仪穿的衣服不精美,吃的菜肴不丰盛,却热心救济穷困,家中没有积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官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铨秀士,以为宾友简:选拔。
B.登待接寮属,用布衣之礼略:简略。
C.与恪等同舆而载或:或者。
D.辞对不服,从者欲之捶:殴打。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②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
③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④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⑤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⑥从者欲捶之,登不听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登平易近人,身边人才济济。身为太子的孙登用平民的礼节对待下属幕僚,曾与他们同乘一车,同睡一床;被立为皇太子后,身边的人才更多。
B.孙登关心百姓利益,不扰民。他外出打猎,经常远远避开百姓良田,以免踩踏庄稼;休息时找空闲的地方,以免烦扰百姓。
C.孙登讲究孝道,对母亲恭敬、孝顺。对母亲派人送来的衣服,他一定先沐浴然后再穿,以表示恭敬;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生身母亲为皇后。
D.孙登关心国事,临终上疏颇有见地。孙登盛年而卒,死前上书孙权,对治国用人等多有忠恳建议,其中提出国家的政令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
(1)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
(2) 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5分)孙登不忍心处罚,只是把他叫来责备数落一顿,让他永远回家,并告诫身边的人不要再说这件事。
(2)(5分)奏疏是在他死后才呈报上去的,这让孙权更加悲伤和感慨,说起来就落泪。


本题解析:
小题1:或:有时
小题2:“待人接物”是指与人交往,第一句是对爵位的态度,第五句是他爱护农民庄稼,第六句是讲他处事。
小题3:“生身母亲”说法错,“登所生庶贱”,徐夫人是孙登的养母;“坚决要求”说法不恰当,孙登只是主张先立徐夫人为皇后。
小题4:第一句,每分句1分,句意顺畅1分。关键词“致”“数”“长”“敕”译错酌情扣分。第二句,第一分句2分,后二分句各1分,句意顺畅1分。关键词“绝”“闻”“摧感”“陨”译错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魏国在黄初二年,任命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以有病为由推辞侯爵,没有接受。这一年,立孙登为太子,给他选置师傅,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他的宾客朋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人被选入东官,他们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外出就跟着骑马射猎。……孙登接待他的官属,只是简单地使用平民的礼节,和诸葛恪、张休、顾谭等人有时同车而乘,有时共床而卧。.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任命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这就是所谓的四友。谢景、范慎、刁玄等人都是太子的宾客,因此东宫号称人才济济。
孙登有时外出打猎,本来应当走便道,而他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到了止息的处所,又选择空闲的地方。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他曾经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他身边飞过,手下的人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有一个人拿着弹弓,身上带有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干的。审讯他,他却不承认,手下的人想揍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一下,不一样,就把那人释放了。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金马盂,查出盗窃的人,是身的人干的,孙登不忍心给他处罚,就把他叫来责备数落—通,打发他永远回家,并告诫身边的人不再提这件事。
起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孙登从小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嫉被废黜,住在吴郡,而步夫人最受宠。步夫人有赏赐,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恭受而已。徐夫人派人来,凡赐给他的衣服,他必定沐浴之后才穿上。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本原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王后。”孙权问:“你的母亲在哪儿?”孙登回答说:“在吴郡。”孙权听了,沉默不语。
孙登立为太子总共二十一年,他三十三岁去世。临终前,他上书说:“……我私下听说下面部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姓生活物品匮乏,非常困苦,奸邪祸乱萌生,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苛刻。我听说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眼下确实有必要和将相大臣们仔细地选择合乎时宜的政策,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适当地取消一些劳役,以顺应百姓的愿望。陆逊对时政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有不谋私利的气节。诸葛瑾、步骘为国尽忠,通晓治国的体制。可以让他们献出有益于国家和百姓的办法,除掉苛刻烦琐的政策,爱护养育兵马,安抚慰藉百胜。五年以后,十年之内,远方的人归顺,近处的人尽力。不用打仗,一统天下的大事就可以确定。..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我即使死了,也还象活着的时候一样。”在他咽气以后,奏章才呈报上去,孙权越发悲伤和感慨,说起来就眼泪。……孙登的谥号被定为宣太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第二章)
小题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治国之道。(2分)
孔子:??老子??
小题2: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你认为“庶人不议”是指“庶人不敢议”还是“庶人无可议”。请作比较评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孔子:以礼(德)治国。老子:无为而治。
小题1:应是庶人无可议。因为天下有道,天下太平,政权稳定,百姓相安无事,无所指摘。所以庶人没有什么可以议论的,当然,就是“议”也是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社会更加美好。如果是“庶人不敢议”,这样的社会实行的是暴政,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正如孔子所说“天下无道”。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文段可知孔子:以礼(德)治国,老子:无为而治。
小题1:此题为评析题,有两种观点,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而你认为“庶人不议”是指“庶人不敢议”还是“庶人无可议”,进行评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