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0:04:57
1、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一概。/始速祸焉——速:快疾。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道理。/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本来。
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遗憾。/华山之阳——阳:山的南面。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根源。/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贬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9分)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卒:通“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数: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谢:推辞
小题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3分)
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 ③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④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C.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
D.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8分)
(1)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4分)
?
(2)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⑴刘备认为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被攻打下来。(得分点:然、即、辄、句意各1分)
⑵征伐别人的国家却把这当做高兴的事,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伐、以为、判断句、句意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谢:认错,道歉,谢罪)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B (①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恳奉养父母,属于品行端正。④刘备痛惜流涕是因为庞统为国捐躯,英年早逝)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忠谨”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李大亮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忠谨”,有的可能能体现“忠谨”,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3:试题分析:D ( “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有误。原意是曾多次写信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然”译为认为,“即”译为就;“辄”译为都,各一分,语意完整给1分。(2)这个句子中“伐”译为征伐,“以为”译为把……当做,“非仁者之兵也”翻译成判断语气,各占1分,语意完整给1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感到他非常奇异。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从此渐渐出名。
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庞统后来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于是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才进军成都,这是中计。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地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竞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意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云其旨趣绝出于传注(专门做传注)之人。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专心坟典②,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者,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裘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册云。 (选自洪迈《客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②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1.下列各项中对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率:大概
B.自昼竟夜,殆忘寝食——殆:恐怕
C.虽细事不苟也——苟:马虎
D.辄一扣之——扣:求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蕲人之知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不妄与人接 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 ②重为乡党所笑
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专心坟典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因此买菜时对价格很在意。但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4.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者,亦欣然延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A
4.(1)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被别人知道(或理解)。
(2)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
(3)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仪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 盖 传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①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②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毅严,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周)瑜传》。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内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十》,有删节)
【注释】①擐:huàn,穿。②擿:tī,挑出,揭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孝廉,辟公府辟:征召
B.诸山越不宾 宾:成为宾客
C.初皆怖威,夙夜恭职 夙:早
D.自春讫夏,冠乱尽平讫:通“迄”,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属皆且为所虏
B.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
C.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加偏将军,病卒于官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小题3:以下四组句子,全都直接表现黄盖“作战有谋略”的一项是?(?)
①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②乃署两掾,分主诸曹
③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 ④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⑤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 ⑥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A.③④⑤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4:第Ⅰ卷《黄盖传》文段表现了黄盖哪些性格特征?(6分)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分)
(2)令长不德,徒以武为官,不以文吏为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①黄盖对官吏要求严格,先礼后兵,言出必行,处罚有据;(2分)
②黄盖外表虽严肃刚毅,但他善于关心照顾士兵;(2分)
③黄盖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巧用妙计而取胜,体现了他有勇有谋。(2分)
小题5:(1)因此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高低)(1分),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大小)(1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分)。(采分点:“无”“所存”判断句式)
(2)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1分),只是凭武功得官(2分),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1分)。(采分点:“德”“徒”“以武为官”“以文吏为称” )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多为一词多义,如果此题仅按一词多义理解则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还要联系上下文看看是否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B.宾:服从,归顺;A. 辟:征召,古代取士的一种方法。C. 夙:早,与“夜”相对,今有“夙兴夜寐”一词;D. 讫:通“迄”,到,通假字。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也在词义上大多是多个义项的,而意义不同是由于用法(即语法功能)不同造成的。此题考查的均是常用虚词。C.因:连词,于是,就。A.助词,与“署”构成“所”字结构/助词,表被动。B.介词,因为/动词,任命。D.介词,在/介词,比。
小题3:本题考查文中句子表达人物形象的理解。这种题型宜用排除法,排除不属于题干要求的句子即可得到答案。不属于直接表现黄盖“作战有谋略”的句子:①不是谋略、是职责②不是作战、是管理民事⑥不是作战是管理民事。
小题4:本题是从全文的角度考查学生概括传主整体形象的的能力。这要求对全文所述传主事迹进行归纳,看看作者叙述了传主哪些不同的形象特征,并对此加以归纳概括。(1)作石城县令时,约法两掾吏,掌握了他们不奉公守法的几件事杀掉他们,震慑县中,表现黄盖对官吏要求严格,先礼后兵,言出必行,处罚有据;(2)盖姿貌毅严,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表现黄盖外表虽严肃刚毅,但他善于关心照顾士兵;(3)黄盖做武陵太守,平定蛮夷反乱,表现黄盖有勇有谋。
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文言翻译要抓住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以及特殊文言现象,这些既是知识点又是考点。不同第一句为课文翻译。本题重点知识点:(1)无……无……,无论……无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2)令长,我,黄盖自称;徒,仅仅;以,凭借,介词;称,著称。
【译文】(仅供参考)
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人。起初做郡里的小官,后被举荐为孝廉,被公府征召。孙坚组织义军,黄盖跟随他。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孙坚去世后,黄盖追随孙策、孙权,披甲与敌交战,冒死攻城掠地。
山越诸部族不愿归服孙吴, 有贼寇作乱的郡县, 就任命黄盖为那里的地方行政长官。石城县的官吏,特别难以督察驾驭,黄盖便任命了两个掾吏(副官),分别主管各部门。他教导说:“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如今贼寇还未平定,而我常有行军打仗的任务,把公文处理的事务全部托付给你们两位,你们应当监督管理好各个部门,纠正揭发他们的错误。你们在本职范围内,处理公务,签署公文。如果有奸诈欺骗的行为,我最终不只会加以鞭抽杖击的处罚,你们应各自尽心尽力,不要成为众人中先犯错之人。”刚开始那两个掾吏都畏惧黄盖的威严,早晚谨守其职。久而久之,掾吏们因为黄盖不看文书,渐渐纵容了一些事情。黄盖也不满他们的松懈懒散,不时有所觉察,掌握了两个掾吏不奉公守法的几件事。于是把县内所有官吏请来,设酒宴招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问。两个掾史无话可说,都叩头认罪。黄盖说:“以前已经告诫过你们,最终不只会用鞭抽杖击来惩罚你们,这不是骗你们的。”于是就把两个掾吏杀了。全县官吏大为震惊,恐惧不安。后来黄盖转任春谷县、寻阳县县令。凡是他所任职过的九个县,都平安稳定。后来又升任丹杨都尉,黄盖抑制豪强,扶助贫弱,山越都诚心归附。
黄盖外表刚毅严肃,善于关心照顾下属,每次出兵作战,士兵都奋勇争先。建安年间,黄盖跟随周瑜在赤壁抵御曹操,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相关文字记载在《周瑜传》中。黄盖被任命为武锋中郎将。武陵郡的蛮夷^造**叛乱,攻打城邑,(孙权)于是任命黄盖兼任武陵太守。当时武陵郡的兵员仅五百人,自以为抵不住敌人的强攻,于是打开城门,让叛军人马进入一半后,才突然袭击他们,斩杀敌人几百个,其余的都逃走了,全部回到各自的村落。黄盖诛杀了叛军的首领,跟随的人都予以赦免。从春天到夏天,叛乱全部平定,各个僻远的地方如巴、醴、由、诞的邑侯君长,都改变节操,捧着礼物前来请求接见,于是武陵郡境内便清平安定了。后来长沙郡益阳县遭到山寇攻打,黄盖又去平定讨伐。被加封为偏将军,最后病死在官任上。
黄盖任职处理事情果断,做事从不拖延,吴国人都怀念他。等到孙权登基,追认评定黄盖的功绩,赐给他的儿子黄柄关内侯的爵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流贼陷睢州,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九年,成进士。斌出为潼关道副使。总兵陈德调湖南,将二万人至关欲留,斌以计出之,至洛阳哗溃。十六年,调江西岭北道。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约降,未及期,而郑成功犯江宁。斌策玉廷必变计,夜驰至南安设守。玉廷以兵至,见有备,却走;遣将追击,获玉廷。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濒行,谕曰:“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之事,必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淮、扬、徐三府被水,常州知府祖进朝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又疏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琇廉能最著,而徵收钱粮,未能十分全完,请予行取。下部皆议驳,特旨允行。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禁妇女游观。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鹜。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瘵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教化大行,民皆悦服。
方明珠用事,国柱附之。布政使龚其旋坐贪,为御史陆陇其所劾,因国柱贿明珠得缓;国柱更欲为斌言,以斌严正,不得发。及蠲江南赋,国柱使人语斌,谓皆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报之,索赇,斌不应。比大计,外吏辇金于明珠门者不绝,而斌属吏独无。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诏曰:“自古帝王谕教太子,必简和平谨恪之臣,统率宫僚,专资辅翼。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授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二十六年十月,自通州勘贡木归,一夕卒,年六十一。?
(《清史稿》,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扬、徐三府被水覆盖
B.斌策玉廷必变计估计
C.挈斌避兵浙江衢州带领
D.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告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居官以正风俗为先国柱更欲为斌言
B.而徵收钱粮而斌属吏独无
C.斌察其廉谚谓其山曰“肉山”
D.以斌严正,不得发今以道学名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总兵陈德调任调江西岭北道时,率领两万人马途经潼关,想在此暂驻,汤斌没有答应,反而设法让他离开。
B.汤斌教导孙奇逢学习,被皇上得知后,认为汤斌的操行很好,于是让他补江宁巡抚。
C.苏州城西上方山的五通神祠,虽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依旧香火不断,引得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
D.朝廷免征江南赋税时,余国柱把功劳都归在自己身上,并以此为由,派人向汤斌索取贿赂。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应解释为“遭受”。
小题2:B.? A项第一个“为”字是动词,作为;第二句个是介词,替,给。B项两个“而”字都是副词,表转折。C项第一个“其”是人称代词,指常州知府祖进朝;第二个是指示代词,那。D项第一个“以”字是介词,因为;第二个是介词,凭借。
小题3:C.? A项是总兵陈德调往湖南时。B项是汤斌跟从孙奇逢学习。D项余国柱让人告诉汤斌,说都是由于明珠的功劳,。
参考译文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朝末年,农民军攻陷睢州。父亲汤契祖为避战乱,带着汤斌到了浙江衢州。九年,中进士。汤斌被派出做潼关道副使,总兵陈德调往湖南,率领两万人马到潼关后想暂驻,汤斌用计策让他离开,结果队伍到洛阳后哗变溃散。十六年,汤斌调任江西岭北道。南明将领李玉廷率领部下万人占据雩都山寨,向汤斌表示归降,还没到归降期,而郑成功进攻江宁。汤斌估计李玉廷一定会改变计划,连夜奔往南安设防。李玉廷因为大兵来到,见有防备,连忙撤退。汤斌派将追击,捕获李玉廷。
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员,朝廷大臣已推举了候选人,皇上说:“现在凭借道学出名的,有的言行不一。我听说汤斌跟随孙奇逢学习,操行很好,可以补江宁巡抚。”汤斌临行时,皇上对他说:“做官应把正风俗作为首要的事。江苏习俗崇尚奢侈,应该努力教化引导,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一定要慢慢地进行,使他们改变原来的观念。”十月,皇上南巡,到苏州,对汤斌说:“一向听说苏州阀门为最繁华的地区,今日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从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应当使他们去掉奢侈之习返归淳朴,事事都要追求它的根源,以农业为本,也许可以挽救颓废的风气。”
淮安、扬州、徐州三府遭受水灾,常州知府祖进朝因失察下属官员而降职调任,汤斌知道他很廉洁,奏请将他留任。又上疏推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王秀)在廉洁及才能方面最为著名,尽管征收钱粮,没能按十分全部完成,请准予调京任职。此疏下到吏部讨论后被驳回,皇上特下谕旨,允许照此办理。
汤斌命令各州县建立社学,修泰伯祠及宋代范仲淹、明代周顺昌祠,禁止妇女到寺观游荡。苏州城西上方山有座五通神祠,已有数百年历史,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谚语称那座山为“肉山”,山下的石湖为“酒海”。年轻的女子有病,巫医便说这是五通神要娶她为妇,往往使女子病死。汤斌收缴五通神的偶像,凡是木头做的便烧掉,土做的便沉到湖里,并告诫各州县凡有类似的祠堂全部毁掉,撤下原来的材料修学宫。于是,教化普遍推行,百姓都心悦诚服。
当时,明珠正在掌权,余国柱跟随他。布政使龚其旋因贪赃罪,被御史陆陇其弹劾,由于余国柱贿赂明珠得以解脱。余国柱也想在汤斌这里为他说情,因汤斌严厉正直,没能进行。当朝廷免征江南赋税时,余国柱让人告诉汤斌,说这都是由于明珠的功劳,江南人对他应有所报答,以此索取贿赂,汤斌对余国柱的索取不予理睬。到考核天下官员时,外省官吏载金到明珠门下的络绎不绝,而唯独没有汤斌属下的官吏。
二十五年,皇上为太子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推荐汤斌的。皇帝下诏说:“自古帝王教育太子,一定要挑选谨严、恭敬的大臣,统领僚属,以专门辅佐协助太子。汤斌在任翰林院讲官时,一向是行为谨慎,这是我深知的。等到汤斌被选拔任命为巡抚以后,使自己廉洁来率领属下,并实心办事。的确应该提拔,用来感化在位者。”于是授汤斌为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二十六年十月,从通州勘查外地进贡的木料回来,一夜之间便故去,年龄六十一岁。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