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3-15 23:35:4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大年初一,央视“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推出一个特别节目:“家风是什么?”面对央视记者的提问,被采访者可谓“五花八门”。
“家风”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阎爱民认为“世代相传的才能称作家风”。
自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庶民家庭普遍的家风就是“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功德。孔子的家风是“诗礼传家”,如果后人不读《诗经》会被训斥;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崇尚俭朴,在给儿子的书信中多次提到要以俭朴为本;铁面无私的包拯家风是“诫贪”,他在家训中写道,子孙不能有贪念,否则活着不能入家谱,死后不能进祖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家风”到底是什么?
大年初一,央视“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推出一个特别节目:“家风是什么?”面对央视记者提问,被采访者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要孝顺要和气;不能糊弄人,不能干坏事;不啃老不坑爹;不能说瞎话……有的听起来宽厚,有的听起来严厉,有的听罢则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不说谎话、别晚回家这种“低级要求”也能算做“家风”?
“家风”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阎爱民多年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家族史等方面的研究,著有研究家风家教的专著。日前,阎爱民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家风”做了解读。
“家风”最早只属于贵族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家风在古代是只属于贵族的一种特殊门风。阎爱民教授介绍说,在秦汉以前,贵族阶级基本都是武人出身,当时是没有“家风”一说的。“武人成为贵族多是因立战功而获封地,而随着朝代更迭,这种获封是很难传世的,所以有‘富不过三代’一说。”
汉以后,文人阶层开始受到重视,开始有人不靠战功而靠文化修养成为士族阶级。“在当时那个年代,书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读得起的,基本上还是贵族阶层的权利。但不同于战功,士族的文化修养是可以传承下来的,而且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最初所说的‘家风’,即为‘这些贵族的独特门风’之意。”
阎教授举了个例子,在实行科举制度之前,一个人能否做官是要经过地方推举的,主要考察两方面,一是家中是否几代为官,二是家风如何。我们常说的“举孝廉”,“孝”和“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说家风。
世代相传才能称作“家风”
阎教授表示,自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世袭贵族逐渐衰落,文化下移,庶民社会形成。这时,庶民家庭普遍的家风就是“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古人认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家族兴盛、长远。说到这里,就要提到“家风”与“家规”“家教”的不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几代人遵循,能传世。
孔子的家风是“诗礼传家”,如果后人不读《诗经》会被训斥;西汉大臣石奋家风以“恭谨”出名,虽然位高权重,但始终恭敬礼让。石奋的儿子进入村门没有下车,石奋觉得儿子对邻居不恭敬,没礼貌,就很生气,不吃饭。儿子吓坏了,很自责,对村民道歉,并在之后即便距离村门还有段距离,也下车步行进村。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崇尚俭朴,在给儿子的书信中多次提到要以俭朴为本;铁面无私的包拯家风是“诫贪”,他在家训里写道,子孙不能有贪念,否则活着不能入家谱,死后不能进祖坟……阎教授说,从历史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家风是需要一脉相承,且被严格监督和执行的。
形式多种多样 “家风”促“民风”
《曾国藩家书》广为流传,其中就有其对家族道德修养的一些规范。阎教授告诉记者,家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只言片语,有的是像曾国藩这样在书信中体现,更普遍的是在家谱中记载。阎爱民说,一般有家谱的家族在家谱中都能找到本家的家训,只是绝大多数后人都不去看罢了。“所以从古至今,能够对家风一脉相承的家族实在是不多。”
阎教授表示,家风更多的是指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行为规范,像“书香门第”“将军世家”这样以职业来划分的家族文化严格说来并不算家风,只能说是家风对于这个家族影响的延伸。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古人说先吃饱肚子再知晓礼仪。在阎教授看来,此番对于家风的讨论,是在百姓物质生活普遍丰富的基础上,让大家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家风是从家庭的角度讲,如何树立正确的治家之道让家族长久不衰。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良好的家风能够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进步和改善。”


本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多则材料组成,材料的共同特征是阐释家风的特征:“世代相传”,然后列举不同名人的家风,这些家风的共同特征是:修身、立德。由此可以立意为:家风是修身、立德精神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传承等,行文时可阐释家风的内涵,可分析家风的作用,还可写如何继承这一民族的文化遗产。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岁月的流逝,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份礼物。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是礼物,难忘的经历、深刻的教训也是礼物……这些礼物,无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请以“岁月的礼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一只老鹰从峰顶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 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题目详解]
试题提供了一则乌鸦学老鹰抓羊的寓言故事,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立足材料的整体含意或“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但允许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又体现出话题作文的某些特点,使高考命题的稳定性有所延续。?面对这样的题目,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其寓意,无疑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那么,这个故事包含哪些侧面(或者说角度)呢?其中的老鹰,未必是值得深究的对象;关键在于材料末尾牧羊人和孩子的两句话。牧羊人称乌鸦为“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显然是在批评它不自量力、好高骛远、东施效颦,由此生发开来,自然是符合题意的。而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表明了他对乌鸦的喜爱;他认为乌鸦“也很可爱啊”,这一评说,很可能让不少考生摸不着头脑——这乌鸦“可爱”在哪里?材料对乌鸦究竟持褒还是贬的态度?其实不难理解,这只乌鸦,它有着“鹰击长空”的追求,对于其“见贤思齐”的动机和“拼命练习”的行动,我们完全可以持肯定甚至欣赏的态度。或者,不妨这样理解这个寓言:把牧羊人的说法视为世俗的、传统的观念,乌鸦效仿老鹰,本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愚蠢之举,所以只落得个悲剧下场——与牧羊人之说产生共鸣的考生,可将乌鸦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等联系起来构思作文;但另一方面,儿子的评价亦不无道理,不妨把他的话视为现代的、创新的、更为宽容的观点,把乌鸦当作悲剧英雄来尊重,从而更深入也更加丰富地理解题目内涵,写出高人一筹的精深之作。
[参考立意]
一、乌鸦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才落得被捉的下场,由此可见,不能刻意模仿他人,一切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乌鸦做了别人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尽管没有成功,依然值得鼓励。
三、呼吁善待弱者,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与意愿。
四、对于同一个对象、同一种行动,不同的人可能用迥然有别的眼光来审视(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含意)。总之,本题在立意上趋于开放,比前些年的“诚信”等话题更能考查考生的见识水平,也有利于考生放开手脚,道出独立的见解,写就富有个性和灵性的佳作?。
点评: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 教授拿来两根铁棍,让六个学生分别测量并判断它们长度是否相同,要求当场写出结论,不许商议。前三个学生事先已得到教授的提示,他们简单地测量后,都写下了“长度不相同”的结论。第四个学生反复测量后,看看黑板,又看看教授,最终也写下了“长度不相同”的结论。第五个学生只是拿尺子比划了一下,就写下了同样的结论。第六个学生认真测量几次后,毫不犹豫地写下“长度相同”的结论。教授走过来握住他的手说:“只有你一个人的结论是正确的。”
? 要求: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交响乐队里,管乐、弦乐、打击乐有几十种,要想演奏出优美的乐章,必须有指挥家的协调;高空走钢丝的演员,手持长长的杆子,为的是协调身体的平衡;而“重理轻文”“重文轻理”都是不协调的发展方式。
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协调无处不在,同时不协调的现象也随处可见。
你对“协调”有什么看法呢?请以“协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意自立。③文体自定。


参考答案: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失去了指挥的乐队无法演奏出优美的乐曲,没有了平衡棒的走钢丝杂技演员很难自由发挥÷是什么使艺术能够引人入胜?是协调。
“协调”即配合的恰当。把一些元素巧妙地搭配,往往能产生奇妙的效果,这就是“协调”。
对于多个要素而言,协调有助于它们之间的合理安排。君不见那幅风景画:雄奇的山峰、幽雅的白云、潺潺的流水、精致的小亭,它们有机组合,构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试想如果乱加改动,比如把亭子由山腰挪到山脚,会怎么样呢?无疑就破坏了原有的协调,再怎么浓墨重彩都不会引起观者的兴趣。
对于单个要素来说,协调更注重淋漓尽致的表现,把这个要素最佳的状态呈现出来。公园里繁花盛开,固然引人注目,但单片的花丛也能吸引游客,这是因为经过合理安排。虽然是一种花,但协调的布局也能显得错落有致,令人赏心悦目。如果只是机械地横平竖直地栽培,失去了协调,当然就不美了。
协调的作用如此美妙,那么她一定是造物主的专利,常人无法把握吧?其实不然,协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文科的你,理科的你,当繁重的学习任务摆在你面前时,你是否想过“协调?”当你遇到你感兴趣的学科时,定会精神振奋;而自己的弱势学科来临时,你又会昏昏欲睡,恨不得甩掉它。那么,只偏重自己感兴趣的某些学科行不行?当然是不行的。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每一科就像一个音符,悦耳的歌曲不是只靠一两个音符的独奏。因此必须研究协调,这样才会取得成绩,才会适应未来的新环境。琵琶声动人,就是靠融会了“急雨”与“私语”的“错杂弹”。因此,注意琴弦的协调,指法的协调,尽量把每个音符弹得恰到好处,定会奏响美妙的乐曲。
优美的乐章靠协调,多姿的花园的鲜花组合靠协调,演员走钢丝要靠协调,秀丽的山水搭配要靠协调,甚至我们的学习也离不开协调。这一切都可称之为艺术,而艺术美的创造离不开协调。
点评
这是一篇在结构和语言方面颇具特色的文章,练达、简约。
开篇通过两个对偶句和一设问句直奔主题:凡事要协调发展。然后从两个层面,对与多个要素和单个要素相关的协调进行阐述,强调协调的合理安排。进而谈到学习的协调和艺术演奏的协调,层层推进。结尾又采用排比句式收束,并呼应开头,重申论点。
本文采用了排比的修辞,如“雄奇的山峰,优雅的自云,潺潺的流水,精致的小亭”;同时使用假设句式“如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本题解析:
关于“协调发展”的话题,这是一个颇为热门的话题。“协调”实际上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协调,现实与未来要协调,城市乡村要协调,人际关系要协调,德智体发展要协调,学习上各学科发展要协调,等等。这真是一个广泛的话题,如果不协调,就会畸形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