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23:28:24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7分)
甲
小题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这段语录讲了君子的一种什么样的境界?(2分)
?
(2)你怎样理解孔子在这里所讲的“仁义”与“富贵”的关系?(2分)
?
乙
小题2:孔子的教育思想,最注重的是人格教育。他认为教育要培养人做“君子”,向“圣人”奋斗。他认为最高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其次是“君子”。“圣人”的最大特点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这确实是一个很高的人格理想,如果人能达到这个境界,那么,他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一个单位,还是做一个平头百姓,他做事就不会只是想着自己。人人都能这样,这个社会就会和谐。
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认为“君子”和“圣人”的区别是什么?(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1)坚守仁义、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2)仁义远远重于富贵。孔子虽然不否定富贵,但是强调如果是不守仁义而获得富贵,那这富贵就如同浮云,与我无关了。
小题2: “君子”达于修身的境界,做个好人;“圣人”则达于益众的境界,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所以它讲述了坚守仁义、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还是要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只有能准确翻译出句子,才能准确把握里面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把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谈自己的观点。
小题2:试题分析:“圣人”的最大特点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说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最高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其次是“君子”,那么君子就是比圣人稍微次一些,达于修身的境界,做个好人也就行了。
点评:本题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的人格教育,我们要抓住他的两个关键的句子就可以了,一个是“圣人”的最大特点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一个是他认为最高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其次是“君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
B.公患之,使锄麑贼之/贼:偷窃。
C.宣子田于首山/田:通“畋”,打猎。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记载的原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其我之谓矣/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会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
参考答案:1.B
2.C
3.B
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5.(1)国君能够有好的结果,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哪里只是臣子们有了依靠。
(2)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亡】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 (失去,丢失)
B.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逃亡)
C.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 (逃跑)
D.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苏武传》(通“无”,没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项:灭亡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勿复重纷纭(再) 奉事循公姥(公公与婆婆)
B.进止敢自专(岂敢) 昼夜勤作息(深夜)
C.伶俜萦苦辛(缠绕) 谓言无罪过(总觉得,自认为)
D.箱帘六七十(同“奁”) 留待作遗施(留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①。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②。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风告。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无所听。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计如此,且并灭家。”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京师称之。
是时,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尊立宣帝。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迁颍川太守。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先是,颍川豪桀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③,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④,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一切治理,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本始二年,从军还,复用守京兆尹,满岁为真。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⑤,以得事情。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广汉奏请,令长安游徼狱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人。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
地节三年七月,司直萧望之核奏:“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不道。”宣帝恶之。广汉竟坐要斩。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百姓追思,歌之至今。? (节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①举茂材,平准令:茂材,即“秀才”,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平准令:官名,管理物价。
②平陵方上:平陵,汉昭帝陵墓。方上,陵墓的方顶。
③受记:得知公文的内容。
④缿筩:(xiàng tǒng):形似筒的密告箱。?⑤钩距:从事物关系中寻找线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守:暂时代理
B.广汉闻之,先风告风:同“讽”,劝告,警告
C.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准:准确
D.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谢:劝告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赵广汉精于吏职的一组是(?)
① 若计如此,且并灭家?② 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
③ 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④ 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⑤ 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⑥ 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
A.① ② ④
B.① ③ ⑤
C.② ④ ⑥
D.③ ⑤ 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广汉年轻时就做官并因廉洁、通达、敏捷、谦虚待士而有名气,并因此升迁为京辅都尉和京兆尹。
B.杜建的门客作奸犯科,杜建拒不改错,被赵广汉立案法办,虽然有权势的宦官和有声望的豪绅为之说情,赵广汉最终也没有同意,于是杜建的门客想要劫狱。
C.赵广汉在京兆尹一职上,利用挑拨离间之策惩办了原、褚两大家族,改变了那里官员之间的相互勾结的恶俗。
D.赵广汉曾奏请朝廷上调全国游徼狱吏的俸禄等级,也因此使得这一级别的官员比较自重,秉公执法,让官吏百姓们一并赞不绝口。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5分)
(2)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官吏百姓互相揭发暗地里做过的坏事(“告发”、“举报”等亦可),赵广汉能够以此作为耳目,盗贼因为这个缘故不敢作案,作案又总是被抓。(5分)
(2)赵广汉虽然犯法判罪被处死(因犯法应当处死),担任京兆尹廉洁清明,以威力(或“用威力”,或“威慑”)控制强横有权势的人,平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准:衡量
小题1:②被赐予侯爵,不能表现精于吏职;④⑥间接表现赵广汉精于吏职,主要表现为人称道的
小题1:A因果关系不当;C不是在京兆尹一职上;D上调的是长安城这些官员的俸禄等级
小题1:(1)“告讦”“以故”“辄”各1分,句意2分(2)“坐法”“诛”“得职”各1分,句意2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