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3-15 23:03:3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
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听政权:权且
B.范仲淹以教生徒延;邀请
C.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利规:规范
D.以不视疾为恨:遗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帝爱不欺可怪也欤
B.延范仲淹教后生焉用亡郑陪邻
C.当世知名士蚓无爪牙
D.宸妃生圣躬天下主窃大王不可取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晏殊推进贤才的一组是(?)(3分)
①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②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③及为相,益务进贤材?
④欲因群材以更治
⑤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殊小时被誉为神童,并被张知白举荐给朝廷。在廷诗中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受到皇帝的称赞。
B.晏殊行事很谨慎,仁帝即位后,他用“垂帘听政”的办法解决了大臣丁谓和曹利用之间的争端。
C.晏殊很注重向朝廷举荐贤能的人才,当时名士范仲淹、孔道辅等人都是他的门生,并都受到了他的举荐。
D.晏殊重病期间仁宗曾亲自探问,但不久晏殊病逝,引起仁宗深深痛惜。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7分)
(1)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3分)
?
(2)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4分)
?
(3)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3分)
?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1)向太后奏事的大臣,需隔着帘子汇报,使太后在帘子内听政,不能看到他们是谁。(得分点:群臣奏事太后者,定语后置句式1分;其他两小分句,句意通顺,各1分。)
(2)晏殊平日喜爱交游贤士,当世知名之士,比如范仲淹、孔道辅,都出自晏殊门下。(得分点:平,平日,平素;好,喜爱,喜欢;其,代他,指晏殊各1分,句意1分)
(3)我是老毛病犯了,马上就要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得分点:疾,病;行,将要,就要;愈,痊愈,好的意思,)
(4)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5)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本题解析:
小题1: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测词意。规译为获取更为合理。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可采用联想推断法,更多为联系上下句推断其逻辑关系,即代入原文是否合理。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也可根据对偶、对比、并列等结构特点来推类词义。
小题2:本题要联系原文,一一分析推断。A项第一个是代词,代晏珠,第二个是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B项连词,来;C项第一个助词,的,第二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第一个为是做,第二个是认为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因虚词一词多义性,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语境意义不同。所以答此类题,可采用如下方法:1推断语境,2关照全句,3观察句位,4分析搭配,5代入检查。最后达到语意畅通则说明正确。
小题3:①说的是请范仲淹教学生,④说的不是宴殊。⑤与其他人一起被任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此类题读题时关键,在明晰题意的基础上,一项一项的排除即可。
小题4:
点评:本题比较难。此类题有的是对原文的理解,有的是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答此类试题
阅读是基础,排除是手段。抓住设置的“人物”不对号,侧重点有所偏移、张冠李戴等常见
设误类型,一一与原文进行对照排除。
小题5: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得分点:群臣奏事太后者,定语后置句式1分;其他两小分句,句意通顺,各1分。(2)得分点:平,平日,平素;好,喜爱,喜欢;其,代他,指晏殊各1分,句意1分(3)得分点:疾,病;行,将要,就要;愈,痊愈,好的意思(4)得分点,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知通智。(5)是故译为因此。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
点评:本题比较难。翻译时要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莫断章取义。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观音奴,字志能,唐兀人氏,居新州。登泰定四年进士第。由户部主事再转而知归德府。廉明刚断,发擿①如神。民有衔冤不直者,虽数十年前事,皆千里奔走来诉,观音奴立为剖决,旬日悉清。
彰德富商任甲,抵睢阳,驴毙,令郄乙剖之,任以怒殴郄,经宿而死。郄有妻王氏、妾孙氏,孙诉于官,官吏纳任贿,谓郄非伤死,反抵孙罪,置之狱。王来诉冤,观音奴立破械出孙于狱,呼府胥语之曰:“吾为文具香币,若为吾以郄事祷诸城隍神,令神显于吾。”有睢阳小吏,亦预郄事,畏观音奴严明,且惧神显其事,乃以任所赂钞陈首曰:“郄实伤死,任赂上下匿其实,吾亦得赂,敢以首。”于是罪任甲而释孙妾。
宁陵豪民杨甲,夙嗜王乙田三顷,不能得。值王以饥携其妻就食淮南,而王得疾死,其妻还,则田为杨据矣。王妻诉之官,杨行贿,伪作文凭,曰:“王在时已售我。”观音奴令王妻挽杨,同就崔府君神祠质之。杨惧神之灵,先期以羊酒浼巫嘱神勿泄其事,及王与杨诣祠质之,果无所显明。观音奴疑之,召巫诘问,巫吐其实曰:“杨以羊酒浼我嘱神曰:‘我实据王田,幸神勿泄也。’”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归其田王氏,责神而撤其祠。
亳州有蝗食民禾,观音奴以事至亳,民以蝗诉,立取蝗向天祝之,以水研碎而饮,是岁蝗不
为灾。后升为都水监官。
(《元史》一九二卷)
【注】①发擿(tī):揭发。
小题1:下列各句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亦得赂,敢以首:首级,指性命
B.民有衔冤不者直:平反,申雪
C.于是任甲而释孙妾罪:惩处,治罪
D.由户部主事再转而归德府知:作知府
小题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以怒殴郄,(郄)经宿而死。
B.(观音奴)乃以任所赂钞陈首。
C.(神)果无所显明。
D.(观音奴)立取蝗向天祝之。
小题3:各句都能表现观音奴“廉明刚断,发擿如神”的一组是(  )
①由户部主事再转而知归德府。    ②观音奴立为剖决,旬日悉清。
③王来诉冤,观音奴立破械出孙于狱。④观音奴令王妻挽杨,同就崔府君神祠质之。
⑤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归其田王氏。⑥以水研碎而饮,是岁蝗不为灾。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音奴是一个廉洁刚正、善断冤狱的官员。对于前来投诉的案件,他立即分析判断,十天之内就全都处理完毕。
B.彰德县富商任甲,把人打死,又贿赂官吏,致使前来告状的孙氏反被抓入监狱。观音奴接到状子,立即着手处理,很快就把案子查清了。
C.宁陵的王某带妻子到淮南串门,不幸得病,客死他乡,家里的田地也被本乡土豪杨某乘机霸占。杨某买通了主管官吏崔府君,伪造了凭据。
D.观音奴利用到神祠对质的方法来审理案件,即明断此案。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任赂上下匿其实,吾亦得赂,敢以首。(3分)
?
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3分)
?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①:任甲向上下官员行贿,以隐瞒事实,我也得到贿赂,前来自首。
观音奴于是审讯出实情,将杨甲治罪。
③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行走)了。


本题解析:
小题1:A (首:自首)。
小题2:B(睢阳小吏)乃以任所赂钞陈首。
小题3:D(①写他官职变更情况④只是叙写断案中的某件事的经过。)
小题4:C(“到淮南串门”曲解了原意,应是“王乙因为饥荒带着妻子到淮南讨饭”。)
小题5:(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匿”“首”各1分,全句通顺1分。(2)这个句子中“其实”“坐”各1分,全句通顺1分。(3)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谨:谨慎认真(1分)庠序:指学校(1分)第二句状语后置翻译出来(1分),负戴:背着或顶着(1分)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3个小题,首先要理解“廉明刚断,发擿如神”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观音奴的行为,却不能体现 “廉明刚断,发擿如神”。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文言文翻译:观音奴,字志能,唐兀人氏,住在新州。泰定四年高中进士。由户部主事,再转而做了归德知府。他廉明、刚直、善决断,揭发、剖析案件真相有如神人。老百姓中有些人含冤不申,即使是几十年前的事情,都不远千里奔来(向他)申诉,观音奴(一般都会)立刻为他们剖析决断,十(来)天就能把事情都料理清楚。// 彰德有个富商任甲,到了睢阳这个地方,驴死了,县令郄乙将驴破开,任甲大怒殴打郄乙,郄乙挨了一晚上就死了。郄乙有妻子王氏、妾室孙氏,孙氏将此案诉于官府,可是官吏收受了任甲的贿赂,说郄乙并不是因为受伤死的,反而诋责孙氏的罪过,把她下了狱。郄乙的妻子王氏来(找观音奴)诉冤,观音奴立刻打破牢具把孙氏从狱中放出来,叫来知府里的府胥跟他说:“我准备好了文具香币,你来帮我向诸位城隍爷们祷讼郄乙之事,让城隍爷在我面前显灵。”有一个睢阳小吏,也曾参与过郄乙这摊事,害怕观音奴的严明,也怕神灵把他们见不得人的事情显发出来,于是把任甲所贿赂的钱财摆出来自首说:“郄乙确实是受伤而死的,任甲贿赂上下官员想要瞒匿这件事,我也得了贿赂,现在大胆自首这件事。”于是观音奴治了这任姓商人的罪,释放了妾室孙氏。 //?宁陵一名强横平民杨甲,过去一直垂涎王乙的三倾田地,却一直没能得手。这次正赶上王乙因为饥荒带着妻子到淮南去讨生活,王乙患病死了,他妻子回来,却发现三倾田已经被杨甲占了。王乙妻子将此事告到官府,杨甲行贿,做了假的文字凭据,说:“王乙还在生时已经(把田)卖给我了。”观音奴让王乙妻子拉着杨甲,一起到崔府君神祠就此事对质。杨甲害怕神明灵验,预先用羊酒(行贿)央告【浼mei3】神巫又叮嘱他千万不要泄露此事,等到王乙妻子与杨甲到了祠堂对质此事,果然没有神灵显明此事。观音奴对此有所怀疑,把神巫找来追问,神巫吐露实情说:“杨甲用羊酒央告我祝祷神明说:‘我确实占了王乙的田地,万望有幸请神明不要泄露。’”观音奴因为讯问得了实情,惩罚落实了杨甲的罪行,把田归还了王氏,责备神明(不灵)而撤了他(崔府君)的祠堂。 // 毫州有蝗虫啃食老百姓的禾苗,观音奴因事路过毫州,老百姓以蝗灾递上诉状。观音奴立刻取了一只蝗虫向天祝祷,并用水研碎它喝下,这一年蝗虫就没有泛滥成灾了。后来,观音奴升做了都水监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①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②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②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③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④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克:约束。②归:赞许。③铄:融化金属,此处意为渗入。④蓰:五倍。
(1)请概括出孔子和孟子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两个选段都强调修养仁德需要人们内心的自觉。(2分)
(2)孔子侧重于从约束自己外在的行为的角度来谈修养仁德,认为人们应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规定;(2分)孟子侧重于从扩充内在的善性的角度来谈修养仁德,认为人本有善端,人们应思考探求并加以扩充。(2分)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和语句理解的题目,解答的基础建立在准确翻译和理解语段上。译文:①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②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渗入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思考罢了。所以说,‘求索就得到,放弃就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没能充分发挥他们资质的缘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幼至孝,性沉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年十三,遍通《五经》。十五,冠而见其父,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常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以一鹿床①为精舍,竹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果心惊而返,邻里嗟异之。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母得服之,遂愈。时皆叹其孝感所致。
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或以问孝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齐为木行②,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卷第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
①鹿床:古人坐卧具。②木行:五行属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而其见父 冠:戴帽子
B.欲造而不敢 造:造次
C.以免尘累 累:牵累
D.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颠覆:倾败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云是王家所得 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
B.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 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C.其亲戚咸为之惧 亲友因呼为“居士”
D.追许由于穹谷 后于钟山听讲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阮孝绪有“隐士”风范的一项是(? )
①幼至孝,性沉静? ②屏居一室,家人莫见其面
③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 ④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⑤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⑥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阮孝绪不是阮胤之的亲生儿子,胤之的母亲周氏死时,有遗产一百多万,但孝绪一点没留,全部给了琅邪王晏的母亲。
B.阮孝绪的表哥琅邪王晏多次去见孝绪,但他都或逃或藏,不与相见,因为他不喜欢与显贵的人来住。
C.阮孝绪为人至孝,母亲有病,他心有所感,不需兄弟召唤,就主动返回,并亲自到山中寻找生人参为母亲治病。
D.阮孝绪不贪财这一性情,主要通过他对待遗产和亲友馈赠两件事的态度上来表现的。
小题5: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上书戒帝曰:“伏愿上以社稷为重,令皇后无居正殿,干外朝。”(5分)
译文:
(2)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5分)
译文: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彦范上书劝诫中宗:“希望皇上以社稷为重,令皇后不要居正殿,在外朝干预朝廷政事。(“戒”“伏”“以……为”“无”“干”各1分)
(2)等到王晏被杀,他的亲戚都因此很害怕。阮孝绪说:“虽然是亲戚但没有结为朋党,怎么会受到牵连而定罪呢?”他最终没有获罪。(“为”“亲而不党”“坐” “竟”、被动句式各1分)
(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每句1分,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拜访
小题1:D(A 助词,所字结构/名词,处所;B 介词,把/连词,来;C介词,因/动词,作;D均为介词,在;)
小题1:D(①说他孝顺,沉静;④说他有先见;⑤说他的至孝的品格)
小题1:B(阮孝绪之所以少与表哥王晏交往,是因为他“度之必至颠覆”。)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下题。(10分)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臣 常 不 自 揆 欲 删 削 冗 长 举 撮 机 要 专 取 关 国 家 兴 衰 系 生 民 休 戚 善 可 为 法 恶 可 为 戒 者
2.“每患迁、固以来”句中“迁”“固”分别指??。(2分)
3.《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请举出我国古代属于该体例的另外两部史书。 (2分)
?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