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3-15 23:00:4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 (7分)

材料一:子曰:“有教无类.”
材料二: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于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司马迁《史记》)
小题1:(1)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1分)
(2)孔子既然认为“有救无类”,为什么还要将学生分成几类?(3分)
小题2:司马迁这段话中的画线句子与孔子德政思想有相通之处,请引用《论语》中与之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意思.(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颎少明敏,有器——局:胸襟
B.令崔仲方监之,仲方父在山东——辞:告辞
C.迁相府司马,任益隆——寄:倚托
D.时帝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遇:对待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颎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组是(? )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 就将他召入丞相府,随着其他官员因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更加看重高颎,并将其当作心腹。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以他的智慧与勇敢,同叛军作战,终于大败叛军。
C.对于官职,高颎从来不刻意乞求,相反,当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时候,他却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推荐他人,但皇上从没给他解除过任何职务,毫不通融。
D.高颎有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后,他忠于君主,以天下为己任,人们推重佩服他。然而,隋炀帝的时候,由于对皇帝当朝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高颎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而被诛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1)苏威在前朝隐居不肯做官,高颎能推举他。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怎么能让他丢官呢?(或难道能让他丢官吗?)
  (2)皇帝那时生活奢侈,声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发动筑长城的劳役,高颎为此很担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犹恐不能自知;今贤非尧、舜、汤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由自知哉?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败莫大于不自知。
魏文侯燕饮,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以座为上客。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有司过之士过:过失
B.魏文侯燕饮燕:通“宴”
C.次及翟黄次:依次
D.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微:卑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 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夫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人本来就不能了解自身,君主尤其严重
B.文侯不说,知于颜色——魏文侯嘴上不说,但知道任座是给自己颜色看
C.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忠臣竭尽他的忠心,却不敢远离君主而获罪死亡
D.终以座为上客——最终把任座待为上等宾客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设立辅佐自己的大臣,设立负责批评教育的老师,就是用来指出天子的过失的。
B.尧设置了进谏的鼓,舜设立了供人书写批评意见的木牌,可还是担心自己有错不能自知。
C.任座认为魏文侯得到了中山之地没有封给弟弟却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不是贤德的君主。
D.翟黄以为任座直谏得罪了君主,会死在宫门外,出去见他还活着,就把他召进了宫殿。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微,如果没有)
小题1:(而,表转折。B一句为介词,表比较,二句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C一句为介词“把”,其后省略了“之”;二句为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D一句为领属代词,作定语,“他的”;二句为代词,作小主语,“它”。)
小题1:(魏文侯不高兴,从脸色可以看出来。)
小题1:(“翟黄以为任座直谏得罪了君主,会死在宫门外,出去见他还活着”错。“殆”,差不多,可能。文意为:翟黄估计任座可能还在门口。)
附:文言参考译文
想要知道平直,就一定要有水准墨绳;想要知道方圆,就一定要有圆规和矩尺;君主要了解自己,就一定要有耿直之士。所以天子设立辅弼,设置师保,是用来举发天子的过失。人本来就不能了解自身,君主尤其严重。国家和自身的存亡安危,不要到外部寻求,关键在于自知。
尧设置了一面进谏的鼓,舜设立了一根供书写批评自己的木柱,商汤有朱门主管纠错的官员,尚且害怕不能自知,现在的君主,贤明不如尧、舜、汤,却采用遮蔽视听的做法,靠什么来了解自己呢?
楚成王、齐庄王不自知而被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自杀,所以没有比不自知更大的坏事了。
魏文侯宴饮,让诸位大夫议论自己。有的说君主很聪明。轮到任座,任座说:“您不是贤明的君主。得到中山国,不把它分封给你的弟弟,却分封给你的儿子,从这可以知道您不是贤明的君主。”魏文侯不高兴,怒形于色。任座就赶紧走了出去。按照次序到了翟黄,翟黄说:“您是贤明的君主啊。臣听说君主贤明,他的大臣的言语就直率。现在任座的言语直率,从这可以知道君主您的贤明。”魏文侯高兴地说:“可以让他返回吗?”翟黄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臣听说忠臣竭尽他的忠心,却不敢远离君主而获罪死亡,任座可能还在门口。”翟黄出去看,任座在门口,翟黄用君主的命令召进他。任座进入,魏文侯下阶来迎接他,最终把任座待为上等宾客。魏文侯如果没有翟黄,就差点失掉忠臣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表?微?(清)彭绍升
沈忠伯馆于上津桥程氏,司出纳无苟,与人交,诺必诚,行不蹈非礼。予友汪大绅,亦授徒程氏,见而异之,曰:“子性耶?亦习而安之耶?”
曰:“吾尝闻教于黄先生若木矣。始吾贫且困,皇皇然如有失也,汲汲然常有求也。噫,殆矣!黄先生进而教之曰:‘子毋然,吾语子。吾昔常苦贫,一日粮不继,将出门干人。步于庭,日方午,顾影忽自咤曰:咄!七尺男子,负圆履方,不自重,乃从人道一乞字耶?且我命固当死,出门将安之?遂闭门兀坐者三日,病且僵。忽闻叩门声,强起,徐行启门,则故人者引一力,担粟两斛、钱两贯,入门而吁曰:“吾过矣!吾过矣!吾固虞子之不以困告也,吾不意子之困至于斯也!”扶予坐,呼力买薪煮汤与粥,而食之而后去。嗣是予常常闭门,然粮尽辄继,亦不知何以致之也。子其勉之!’吾闻先生言,知命之不可为也,求者之徒自苦也。而志定,至于今守之。”
又言先生为人坦白,善诱人。习青乌家言,为人度地,辄曰佳,欲其子之速葬也。审向背,谨趋避而已。馈以金,不启封,投之瓮中。子昏,方与人弈,门无贺者,忠伯肃衣冠,上堂欲致礼,先生不顾。已而谓曰:“忠伯,尔亦如许俗耶?”忠伯谢不敢。
或又言,先生家于木渎时,冒雨入城,辄着木屐,往还六十里。或曰:“泥滑且颠。”先生曰:“吾脚头有眼。”性喜茶,贮雨水数十瓮,客至,拾松子烹而饮之。晨起,东向坐,吸日华以为常。既老,神明不衰。卒年八十余。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忠伯馆于上津桥程氏,司出纳无苟司:掌管
B.则故人者引一力,担粟两斛、钱两贯引:领着
C.忠伯,尔亦如许俗耶俗:习俗
D.审向背,谨趋避而已避:避开
小题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忽闻叩门声,强起,徐行启门,则故人者引一力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③子其勉之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也
A.①②中的“则”字用法相同,③④中的“其”字用法也相同
B.①②中的“则”字用法相同,③④中的“其”字用法不相同
C.①②中的“则”字用法不同,③④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D.①②中的“则”字用法不同,③④中的“其”字用法也不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大绅是本文作者彭绍升的朋友,汪大绅对沈忠伯的为人表现感到非常惊讶,这表现出汪大绅对沈忠伯为人的赞赏。
B.沈忠伯和黄若木都曾有过贫困而又失意的经历,黄若木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沈仲伯,使沈忠伯最终走出了困境。
C.在沈忠伯处境困难的时候,黄若木先生曾给沈忠伯送来粮食,不仅在生活上帮助了他,而且使他明白了人生的道理。
D.这篇文章所记叙的中心人物是黄若木先生,文章表现了黄若木先生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美德和清心淡泊、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里的“俗”是“庸俗”的意思
小题2:①句中的“则”有“原来是”的意思;②局中“则”有“那么”的意思;③④中的“其”字都是“应该”的意思,表祈使。
小题3:文章中没有叙述黄若木给沈忠伯送粮食,文中叙述的是黄若木向沈忠伯回忆自己当年的困难处境,并讲到“故人”给他送来粮食和钱的事情.
译文:《表微》【注读】
沈忠伯馆(寓居)于(在)上津桥程氏,司(掌管)出纳无苟(随意草率),与人交,诺(应允、承诺)必诚(诚恳),行不蹈(踩、踏)非礼(不符合礼仪的事)。予友汪大绅,亦授徒(教书)[于,在]程氏,见而异(以……为奇特)之,曰:“子性(天性)耶?亦习(习惯)而安[于,对]之耶?”
[沈忠伯]曰:“吾尝闻教(听到教诲)于黄先生若木矣。始吾贫(贫穷)且(并且)困(处境艰难),皇皇然(心神不宁的样子)如(像)有失也,汲汲然(急切的样子)常有求(追求、寻求)也。噫,殆(危险)矣!黄先生进而教之曰:‘子毋然(不要这样),吾语(告诉)子。吾昔常苦[于,被]贫(贫困),一日粮不继(接不上),将出门干(求)人。步(走)于庭,日方午(正当午),顾影(看看自己的影子)忽自咤(慨叹、叹息)曰:‘咄!七尺男子,负圆履方(头顶青天,脚踏大地),不自重(尊重自己),乃(竟然)从人(向别人)道(说)一乞(讨)字耶?且(而且)我命固(本来)当死(应该有死的一天),出门将安(哪里)之(到)?’遂闭门兀坐(静坐)者三日,病(饥饿)且僵(僵硬、倒下)。忽闻叩门声,强(勉强)起,徐(慢慢)行启(打开)门,则故人者引(带着)一力(力夫,挑夫),担(挑着)粟两斛、钱两贯,入门而吁(惊叹)曰:“吾过(错)矣!吾过矣!吾固(本来)虞(料想)子之不以(把)困告[吾]也,吾不意(料想)子之困(困难)至于(到了)斯(这种地步)也!”扶予坐,呼力买薪煮汤与粥,盥(洗手)而食之而后去。嗣是(从这以后)予常常闭门,然粮尽辄继(总是接得上),亦不知何以(为什么)致之(得到粮食)也。子其(还是)勉(努力)之!’吾闻先生言,知命之不可为(不能勉强去做,即命运天已经注定,不能改变)也,求者之徒(白白)自苦(自寻辛苦)也。而(因而)[吾]志定(志向确定),至于(一直到)今守(坚守着)之。”
[沈忠伯]又言先生为人坦白(直率坦诚),善诱人(诱导教育人)。习(熟悉)青乌家言(风水先生的技艺),为(给)人度地(踏勘墓地),辄(总是)曰佳,欲其子之速葬(赶紧下葬去世的亲人)也。[只]审(察看)向(对着什么)背(背着什么),谨(小心选择)趋(接近什么)避(避开什么)而已。馈(赠送)以金(银子),不启封,投之[于,到]瓮中。子昏(通”婚”,结婚),方与人弈(下棋),门无贺者(祝贺的人),忠伯肃衣冠(穿戴好衣帽),上堂欲致礼(送礼),先生不顾(不理睬)。已而(过了一会儿)谓[之,他]曰:“忠伯,尔亦如许(这样)俗(俗气)耶?”忠伯谢(道歉)不敢。
或(有人)又言,先生家(名作动,住家)于(在)木渎时,冒雨入城,辄(总是)着(穿着)木屐,往还六十里。或曰:“泥(泥地)滑(湿滑)且(将会)颠(摔跤、跌倒)。”先生曰:“吾脚头有眼(眼睛)。”[先生]性(天性)喜茶,贮(贮存)雨水数十瓮,客至,拾(捡来)松子烹(烹煮)而饮(使动,使……饮)之。晨起,东向(面向东方)坐,吸(呼吸)日华(太阳的精华)以为常(恒常,天天做的事情)。既老,神明(精神)不衰(衰退、衰减)。卒(死)年八十余。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短相,高下相盈——形:形状
B.自者无功——伐:讨伐
C.起于土——累:劳累
D.柔弱者生之——徒:同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