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22:43:58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榜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竞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砣砣”,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绶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显爵。③轻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县学的生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索了者——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1)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2)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置屋千二百余问,分处贫民。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牒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悉以畀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大庄诸里多水,为筑堤十三道障之。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稍迁刑部主事,中官采御园果者,想杀园夫母,弃其尸河中。幼学具奏。逮置之法。嘉兴人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疏虽留中,镂版书毁。以员外郎恤刑畿辅,出矜疑三百余人。进郎中。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贵人嘱巡抚檄取亲鞠。幼学执不予,立杖杀之。敏狱辞连故尚书潘季驯子廷圭,幼学言之御史,疏劾之,下狱。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巳,念己去升必复逞,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
久之,以副使督九江兵备。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三》)
小题1:列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食宿其中俾:使。
B.以不通权贵通:结交。
C.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论:讨论。
D.御史以闻闻: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幼学“政务惠民”的一组是
①垦莱田八百余顷? ②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
③为筑堤十三道障之? ④驳正其书,抗疏论列
⑤以员外郎恤刑畿辅? ⑥执不予。立杖杀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幼学任确山知县时,一方面致力于施惠于民,造福百姓,一方面敢于触犯权贵,严明法纪,汝宁知府担心他惹上祸端,请求上司将幼学调到中牟。
B.陈幼学在中牟任职时,组织百姓捕蝗抗灾,修复城墙,开垦荒地,开凿沟渠,治理水患,由于措施得力,政绩卓越。
C.陈幼学任湖州知府时,刚一到任就严格执法,为民除害;发生洪涝灾害时,他不惜荒废政务,全力抗灾,被救活的饥民有三十四万多人。
D.陈幼学七十岁时以供养母亲为由去职还乡,母亲去世后朝廷曾两次征召,他都没有赴任,去世后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4分)
译文:?
(2)稍迁刑部主事,中官采御园果者,怒杀园夫母。(3分)
译文:?
(3)置之。已,念已去升必复逞。(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人们)都说中牟县令的政绩(治理情况)和品行天下无双,如今考核给予下等,为什么呢?
(2)逐渐(慢慢地)升任刑部主事,(为宫中)采摘御园果实的中官(太监、宦官),盛怒之下杀死了看剜人的母亲。
(3)释放了他。不久,考虑到自己离任后杨升必然继续肆行无忌。
本题解析:
小题1:论:判罪
小题2:“政务惠民”意思是在治理方面致力于造福百姓。①②③都能表明这一点。
小题3:大举荒政是大力推行治理灾荒的措施,不是荒废政务。
【小题 4】(1)咸:都。治:政绩,治理情况。行:品行。殿:考核下等。
(2)稍:逐渐,慢慢地。迁:升迁。中官采御园果者:采摘御园果实的中官;定语后置句。
(3)置:赦罪,释放。已:已而,不久。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举进士,再调海盐令。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尝言:“守宰去民近,而无以区别能否,故天下亲民者黩货(贪财)害政,十常二三,欲裕民而美化,不可得矣。汉宣帝除刺史守相,必亲见而考察之。令大臣延之中书,询考以言,察其应对,设之以事,观其施为才不肖,皆得进退之。吏部之择县令放此,庶得良守宰宣助圣化矣。”真宗纳之。
宗道风闻,颇多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既卒,皇太后临奠之。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尝徵行就饮肆中,遇真宗亟召,以实言之。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宋史》)
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意颇厌其数 意:心里? B.吏部之择县令放此放:仿,依照
C.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折:殴打? D.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容:容忍
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吏部之择县令放此?③欲裕民而美化,不可得矣
②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④众人敢对,宗道不可
A.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可”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可”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可”字也不同
D.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可”字也相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宗道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
①宗道风闻,颇多论列。②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③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④尝徵行就饮肆中,遇真宗亟召,以实言之。⑤天下亲民者黩货(贪财)害政,十常二三。⑥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⑥C.②③④⑤D.③④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鲁宗道认为太守县令直接管理百姓,应选贤良能干的人担任,最好由皇帝亲自察看,起码要由大臣加以考察,这样才能选用得人,裕民而美化。真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B.鲁宗道担任言官,有所风闻,就加以论列,真宗心里也很讨厌他。他指出真宗这是追求纳谏的虚名,并请求辞职,使真宗醒悟,极力抚慰挽留他,认为他正直。
C.鲁宗道为人刚正,不能容忍邪恶,对恃权骄横的曹利用,他屡于帝前折之,因而贵戚用事者都惮之,称他为“鱼头参政”。
D.章献太后临朝,当时有人请求建立刘氏“七庙”,太后问辅臣的意见,大家摸不准太后的意思,都不敢回答,只有鲁宗道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因而得到太后的重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观其施为才不肖,皆得进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尝徵行就饮肆中,遇真宗亟召,以实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B
4?D
5?(1)看他们的处理是有才干还是无才干,都能够进用或不用他们。
(2)曾在出征途中到酒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对真宗说了实话
本题解析:
1?C(“折”应理解为“叱责,使对方屈服”)
2?C(①“之”处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②助词,“的”;③副词,“能”;④动词,“赞成”。)
3?B(④是说宗道为人诚实,⑤是宗道指陈时弊,与为人刚正无关。)
4?D(“大家摸不准太后的意思”错,文中无此信息。“鲁宗道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不是“得到太后的重用”的真正原因。)
5? 5?(1)看他们的处理是有才干还是无才干,都能够进用或不用他们。
(2)曾在出征途中到酒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对真宗说了实话
附译文: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中进士举,两次调动任海盐县令。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谏官,两省首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宗道曾说:“官员离百姓近,就难以区分其是否有才能,所以天下亲近百姓的官员贪占财物破坏政局,十人中常有二三人,想要靠他们使百姓富裕,社会风气得到好转,那是不可能的。汉宣帝任命刺史、守相,一定亲自接见考察他们。命大臣把他们请到中书省,问他们话,看他们如何回答;设置具体事情,看他们的处理是有才干还是无才干,都能够进用或不用他们。吏部选择县令也照此进行,选得了许多优秀的官员来宣传皇上的教化。”真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宗道从传闻得知的事情,在朝廷上进谏多次,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后来趁回答皇上问话,为自己辩解说:“皇上任用我,难道只是想让我徒有纳谏的虚名吗?我为自己不做事白拿俸禄感到羞耻,请求罢免我的官职让我离去。”皇上反思了好长时间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来在大殿的墙壁上写上“鲁直”二字,是想念宗道。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章献太后执掌朝政,问宗道说:“唐代的武后是个怎样的君主呢?”回答说:“她是唐代的罪人,差点危害国家。”太后默不作声。当时有人请求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太后问辅臣们,大家都不敢回答,宗道不赞成这么做,说:“如果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那后代君主怎么办?”枢密使曹利用依仗权势骄横跋扈,宗道多次在皇上面前叱责他,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指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死了以后,太后亲自去祭奠他。
宗道为人刚毅正直,痛恨邪恶,不能容忍,不注意细枝末节。曾在出征途中到酒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对真宗说了实话,皇上认为他忠贞诚实能重用,曾把他推荐给太后,太后掌政后,就重用了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少孤贫,自牧羊,同郡卢钦见而器之。乡人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陈留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声名始著。郡守荐华为太常博士。迁长史兼中书郎。帝受禅,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 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瞩目。帝甚异之。数岁,拜中书令。初,帝潜与羊祜谋伐吴,而群臣多以为不可,唯华赞成其计。及将大举,以华为度支尚书,乃量计运漕,决定庙算。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帝曰:“此是吾意,华但与吾同耳。”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华独坚执,以为必克。及吴灭,进封为广武县侯,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有台辅之望焉。而荀勖自以大族,恃帝恩深,憎疾之,每伺间隙,欲出华外镇。会帝问华:“谁可托寄后事者?”对曰:“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惠帝即位,以华为太子少傅,拜右光禄大夫。赵王伦、孙秀将废贾后,秀使司马雅夜告华曰:“今社稷将危,赵王欲与公共匡朝廷,为霸者之事。”华知秀等必成篡夺,乃距之。雅怒曰:“刃将加颈,而吐言如此!”不顾而出。须臾,使者至曰:“诏斩公。”华曰:“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臣不爱死,惧王室之难,祸不可测也。”遂害之于前殿马道南,夷三族,朝野莫不悲痛之。(《晋书?张华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笃于周急,器识弘旷笃:忠实
B.帝甚异之异:认为……奇异
C.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谢:感谢
D.臣不爱死爱:吝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以华为度支尚书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乃量计运漕,决定庙算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刃将加颈,而吐言如此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小题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画地成图,左右瞩目
B.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
C.(司马雅)不顾而出
D.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
小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华才干的一组是
①乡人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②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 ③(华)勇于赴义,笃于周急 ④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 ⑤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瞩目。 ⑥华知秀等必成篡夺,乃距之。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华学识优异渊博,辞藻温和华丽,见义勇为,周济危难,因此同郡卢钦、乡人刘放都很推崇他,陈留阮籍认为他有辅助帝王的才能。
B.张华才华横溢,记忆力强,过目成诵。晋武帝曾向他询问汉朝的宫室制度,他从容自如,对答如流;并且把画出的图样放在地上,令群臣注目,连武帝也为之惊异。
C.晋武帝谋划攻打吴国,张华不顾群臣反对表示赞成。进军之初未能取得胜利,贾充等人要求诛杀张华以谢天下,武帝因喜爱张华而主动替他承担了责任。
D.赵王伦、孙秀打算篡夺帝位,派人拉拢张华,张华识破了他们的阴谋,果断予以拒绝。于是被逮捕杀害并诛杀三族,朝廷内外都对他的不幸遭遇深感悲痛。
小题6:将下列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2分)《逍遥游》
(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3分)《祭十二郎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斑鸠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2分)
(2)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谢:谢罪
小题1:而:表转折
小题1:以为,句中是“认为”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
小题1:③反映其有勇。⑥没有提到他的才干。排除有③和⑥的。
小题1:文中虽写其“强记默识”,但无“过目成诵”之义;“画地成图”是在地上画出图样。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适”、“何”必须翻译正确,否则酌情扣分。(2)“少孤”、“省”、“所怙”必须翻译正确,否则酌情扣分。
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张华,字茂先,是范阳方城人。年少丧父,家境贫苦,自己靠放羊为生。同郡人卢钦看到他后就非常器重他,同乡人刘放也觉得他才能不同一般,就把女儿嫁给他。张华学业优异广博,辞藻温和华丽,从小自律,行为谨慎,即使是仓促之间,也一定按礼法行事。勇于做好事,尽心周济别人之急。器量宏大,在当时很少有人了解他。在他还未出名时,陈留人阮籍见他后,感叹说:“是辅佐君王的人才啊!”从此,他的名声开始显著。郡守推荐张华做太常博士,(不久)升迁为长史兼中书郎。晋朝建立后,张华拜官黄门侍郎,封为关内侯。 张华记忆力极强,天下的事情(没有不知道的),谈起来就像指着自己的手掌一样。武帝曾经问汉宫格局,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了疲倦,并在地上画出了图形,让旁边的人惊异不已。武帝也觉得他的才华非同一般。过了几年,被任命为中书令。 当初,武帝与羊祜秘密谋划攻打吴国,可是诸大臣都认为不行,只有张华赞成这个计策。等到将要大举进攻时,武帝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掌管漕运粮草,决定军务大事。各路大军进发后,却没有取得胜利,贾充等人上奏诛杀张华来向天下人谢罪。武帝说:“这是我的主张,张华只不过跟我的想法相同罢了。”当时大臣们都认为不可轻举冒进,唯独张华坚决持进军意见,认为必定能取胜克。等到后来灭掉吴国,进封张华为广武县侯。张华名重一时,众人推崇佩服,有宰相的声望。惠帝即位,任命张华为太子少傅,授官为右光禄大夫。赵王司马伦与孙秀将要废除贾后,孙秀让司马雅在夜里告诉张华说:“现在国家将要危险,赵王想跟您公共同匡扶朝廷,成就一番霸王的事业。”张华知道孙秀等人一定会篡权谋位,就拒绝他。司马雅恼怒地说:“刀子将要砍向你颈脖,却如此说话!”没有回头的走出去。于是(张华)被收捕,诛连三族。朝廷内外没有不悲痛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向是(?)
A.及长,辩赡——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目:看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冠:位居第一?
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的性格的一组是(?)?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年幼是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薄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隶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遗憾。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