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6:46:10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有删节)
柳宗元
宗元白:元生至,得弟书,甚善;诸所称道具之。元生又持部中庐父墓者所得石书,模其文示余,云若将闻于上,余故恐而疑焉。
仆早好观古书,家所蓄晋、魏时尺牍甚具;又二十年来,遍观长安贵人好事者所蓄,殆无遗焉。以是善知书,虽未尝见名氏,亦望而识其时也。又文章之形状,古今特异。弟之精敏通达,夫岂不究于此?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为其“永”字等,颇效王氏变法,皆永嘉所未有。辞尤鄙近,若今所谓律诗者,晋时盖未尝为此声。大谬妄矣!又言植松鸟擢之怪,而掘其土得石,尤不经,难信。或者得无奸为之乎?
且古之言“葬者,藏也”。“壤树之”,而君子以为议。况庐而居者,其足尚之哉?圣人有制度,有法令,过则为辟。故立大中者不尚异,教人者欲其诚,是故恶夫饰且伪也。过制而不除丧,宜庐于庭;而矫于墓者,大中之罪人也。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然使伪可为而利可冒,则教益坏。若然者,勿与知焉可也,伏而不出之可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生又持部中庐父墓者/庐:筑庐居住
B.家所蓄晋魏时尺牍甚具/具:完备
C.而掘其土得石,尤不经/经:经过
D.伏而不出之可也/伏:掩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矫于墓者,大中之罪人也/乃设九宾礼于廷
B.圣人有制度,有法令,过则为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或矣
C.或者得无奸为之乎/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是故恶夫饰且伪也/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B.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C.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D.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4.本文主要写了柳宗元对一个在父亲坟墓旁建房子守孝的人所得到的石刻文字提出了种种质疑,质疑的根据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庐而居者,其足尚之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使伪可为而利可冒,则教益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比较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奉宣室以何年?
②处涸辙以犹欢?
③老当益壮?
④穷且益坚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各题。
(一)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二)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① 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召有司案图案:同“按”,按照
B.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
C.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绐:欺骗
D.一胜而相如族族:灭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②乃使其从者衣褐
B.①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②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C.①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②且秦强而赵弱
D.①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②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小题3:以下对两组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相关课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4分)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3分)?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多墨色。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
(2)下列各组句子,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忧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客偿博所负/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若中心愿之乎/非日能之,愿学焉
D.至夜分,乃散去/良乃入,具告沛公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之
⑥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判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黄州快哉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B.西望武昌诸山
C.草木行列
D.动心骇目
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快哉亭命名原因的一组是(? )
①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②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③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④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⑤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却先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淼水面和壮阔气势,描绘江流之三变,这样写间接点出造亭的目的和文章题意。
B.文章第二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写,一是“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二是可以凭吊故迹。
C.本文表面写“快哉”,实则抒发了自己对被贬谪一事的“悲伤憔悴”之情,卒章显志。
D.文章自然引录宋玉的《风赋》中所写的有关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极其自然地引向了下文文章主旨的讨论。
4.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5.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