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6:25:55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良、平①之奇。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诩曰:“不如从曹公。”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注]①良、平:指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和陈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行归乡里间:抄小路
B.典选举典:主管
C.诩阴结绣阴:阴谋
D.太祖比征之比:接连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贾诩有“良、平之奇”的一组是(3分)(?)
①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②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
③促更追之,更战必胜?④兵势有变,亟往必利
⑤大战,果以胜还?⑥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段煨在表面上对贾诩很恭敬,但内心害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贾诩看出后,感到不安,后来离开了段煨。
B.曹操征讨张绣,不料兵败,只得撤军。张绣欲追击,贾诩认为穷寇莫追。但张绣不听,结果大败而归。
C.贾诩一生数易其主,先后投靠过董卓、李傕、段煨、张绣等,后说服张绣一起归附曹操,辅佐曹氏政权直至去世。
D.本文以“贾诩有良、平之奇”为主线,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表现了贾诩的远见卓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不济,走未后也。(3分)
译:?
(2)傕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3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
本题解析:
小题1:(阴:暗中)
小题2:(②说的是贾诩的名望,⑤⑥是间接表现)
小题3:(曹操撤军,因“国内有故”,而非因兵败)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人了解他,只有汉阳阎忠认为他是一个特异的人才,说贾诩有张良、陈平一样的奇才。
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担任平津都尉,后来又升为讨虏校尉。董卓被打败后,众人都很害怕,当时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想解散军队,抄小路回到家乡。贾诩说:“我听说长安城中正商议想要把凉州人都杀光,如果各位将领丢下部队单独行动,就是个亭长也能捆住你们。倒不如带领部队往西去,在所到的地方招募士兵,来攻打长安,替董公报仇,要是幸运的话事情成功了,我们就可以遵奉国家的命令去征讨天下的叛贼,要是不成功的话,那么再逃跑也不迟。”大家都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李傕于是往西攻打长安。后来贾诩担任左冯翊,李傕等因为这次功劳想封他做侯,贾诩坚决推辞不接受。于是改任命贾诩做尚书,主管选举贤才,任内匡正、助益的事情很多,李傕等跟他亲近但是又害怕他。这时候将军段煨驻守在华阴,他和贾诩是同郡人,贾诩就离开了李傕归顺了段煨。贾诩向来名声很好,为段煨的士兵所仰慕。段煨内心害怕贾诩夺去自己的权势,但表面上对待贾诩礼节很周到,贾诩愈感到不安。
张绣驻守在南阳时,贾诩暗中和张绣勾结,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劝说张绣和刘表联合。太祖接连攻打张绣,有一天早上他带兵撤退,张绣亲自带着士兵追击他。贾诩对张绣说:“您一定不可追击他,要是追的话肯定会失败的。”张绣不听贾诩的话,出兵和曹操交战,结果大败回来。贾诩对张绣说:“现在快速去追击曹操,再战一场的话肯定能取得胜利。”张绣道歉说:“我没有听您的话才到了现在这个局面。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什么还要去追击他呢?”贾诩说:“用兵的形势有了变化,马上去追击他肯定是有利的。”张绣相信了他,于是收拾散乱的部下去追击曹操,和曹操大打了一仗,果然获胜回来。他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曹操撤退的军队,您却说我肯定会失败的;等我撤回来用打了败仗的士兵去追击曹操打了胜仗的军队,您却说一定会取胜。一切都像您说的那样,为什么这些违反常理的事情却全部得到了验证呢?”贾诩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将军您虽然很擅长用兵打仗,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虽然刚刚撤退,曹操肯定会亲自断后的;追击的军队虽然很精锐,但是将领既然不如人家,他们的士兵也很精锐,所以知道您会失败的。曹操在进攻将军时没有什么失误,尚未倾尽全力却撤退了,肯定是国内发生了变故;而且他们已经打败了您,一定会轻装快速前进,即使留下将领来断后,这些将领虽然勇猛,也不是将军您的对手,所以虽然用打过败仗的士兵还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张绣于是很佩服。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绍,贾诩说:“不如归顺曹操吧!”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带领部队归顺了太祖。太祖看到他们来归降心里非常高兴,上表推荐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后来又升为冀州牧。
文帝继承了皇位,任命贾诩担任太尉,并进爵为魏寿乡侯。贾诩在七十七岁时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贾谊、欧阳修、苏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过秦论》《伶官传序》《六国论》都是有名的史论散文。
B.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都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
C.钱钟书是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代表作有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和长篇小说《围城》等。
D.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是《变形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重点考查识记有关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汤显祖,明代戏曲家,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祖籍江西临川。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汤显祖被现代人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的作品没有莎士比亚作品的震撼力,但是它代表着一种典型的东方风格。《牡丹亭》,一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哀穆先生文并序
[北宋]苏舜钦
呜呼!穆伯长以明道元年夏,客死于淮西道中,友人苏叔才子美作诗悼之,遣人驰吊之;痛夫道不光予,又次其一二行,以鉴于世,为文哀之。
先生字伯长,名修。幼嗜书,不事章句,必求道之本原,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性刚峭,喜于背俗,不肯下与庸人小合,愿交者多,固拒之。议事坚明,上下合古,皆可录。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谨细后生畏闻之。又独为古文,其语深峭宏大,羞为礼部格诗赋①。
成平中,举进士,得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牧守称其才,贰郡者②恶之。又尝以言忤贰郡者,守病告,贰郡者私黠吏,使诬告先生赂。具狱,聚左证,后召先生,使众参考之,由是贬池州。中道窜,诣阙下,叩登闻鼓称冤,会贰郡者死,复受谴于朝。后累恩得为蔡州参军。
先生自废来,读书益勤,为文章益根柢于道,然耻以文干有位,以故困甚。张文节守亳,亳之士豪者作佛庙,文节使以骑召先生作记。记成,竟不窜士名。士以白金五斤遗之,曰:“枉先生之文,愿以此为寿。”又使周旋者曰:“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既而亟召士让之,投金庭下,遂傲装去郡。士谢之,终不受。常语人曰:“宁区区糊口为旅人,终不为匪人辱吾文也。”天圣末,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
常客京师南河邸中,往往醉,暮归透地,如不省持者。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喷③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识者怜哀之,或厚遗,则必为盗取去;不然且病,或妻子卒。后得柳子厚文,刻货之,值售者甚少,逾年积得百缗,一子辄死。将还淮西,道遇病,气结塞胸中不下,遂卒。
嘻吁!天之厌文久矣,先生竞以黜废穷苦终其身,顾其道宜不容于今世。然由赋数踦只④,常罹兵贼、恶少辈辱困,其节行至死不变。有孤,懦且幼,遣文散坠不收,伯长之道竟已矣乎!初,先生死,梁坚自解以书走上党遗予,欲访其文,俾予集序之。去年赴举京师,历问人,终不复得一篇,惟有《任中正尚书家庙碑》《静胜亭记》《徐生墓志》《蔡州塔记》,皆平昔所为,又不足成卷。余作文哀之,道不胜于命,命不会于时,吁嗟!先生竟胡为!
[注]①礼部格诗赋:题目、用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诗赋。是当时文人考取进士以致身通显的敲门砖。②贰郡者:指通判。宋代的通判并非州的一般副职,而是具有与知州联署公文和监视知州的实权。③苦赜:使劲睁大眼睛。④赋数踦只:旧指天命不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肯下与庸人小合——下:屈就,放弃操守
B.贰郡者私黠吏——私:暗地里
C.贰郡者恶之——恶:嫉恨
D.既而亟召士让之——让: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客死于淮西道中/性刚峭,喜于背俗
B.又尝以言忤贰郡者/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
C.终不为匪人辱吾文也/或厚遗,则必为盗取去
D.天之厌文久矣/伯长之道竟已矣乎
3.下列各句中,都能表现穆修性格刚直清峻的一组是(? )
①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
②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
③士谢之,终不受
④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
⑤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
⑥先生竟胡为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修做泰州司理参军时,遭贰郡者的诬告而被贬,他中途逃跑,鸣鼓喊冤,这反映了他倔强的冒死不认输的斗争精神。
B.亳州有豪士作佛庙,他派人去请穆修为之撰写记文,穆修鄙其为人,记文写成后,却不写上豪士的名字。
C.穆修提倡古文,他刻印售卖古文运动倡导者柳宗元的文集,但卖出甚少,获利甚微,一个孩子因贫困而死去。
D.穆修愤世嫉俗,既为人所敬仰,亦为人所畏惧。作者怀着沉痛的心情,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生动刻画了这一极具个性、正直倔强的文人形象。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夜 半 邸 人 犹 闻 其 诵 吟 喟 叹 声 因 隙 窥 之 则 张 灯 危 坐 苦 嚏 执 卷 以 至 曙 用 是 贷 其 资 母 丧 徒 跣 自 负 榇 成 葬 日 诵《 孝经》《丧记》未 尝 观 佛 书 饭 浮 屠 氏也。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B
5.(1)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唢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
6.①把(其他)读书人不留心的地方都记录下来,反复、深透地分析研究。
②豪士送金给你的原因,(只是)希望把(他的)名字刻入石头,以求永存不灭而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梁惠王下》)
[注]①工师:古代官名,主管各种工匠的官。②镒: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一说24两。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用工匠加工木料、玉匠雕琢玉石作为比喻,想劝服齐宣王实行自己的王道主张。
B.‘盂子认为治理国家与教玉人雕琢玉一样,这样做才会学有所用,用必所学。
C.“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君王此时就要发挥他们特长,使其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D.孟子把治玉之理引申到国家管理上,使文章的思想更深刻、更具普遍的意义。
(2)本章孟子通过治玉之理,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示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尊重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不能瞎指挥。(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翻译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①,咨议罗企生亦在焉②。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 若谢我,当释罪。" 企生答曰:"2、 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既出市③,桓又遣人问:" 欲何言?" 答曰:" 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⑤,即日焚裘。
「注释」
①收:逮捕。将佐:将领和僚属。
②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
③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
④稽绍:字延祖,嵇康子。八王之乱时,为保卫晋惠帝遇难,被称晋室忠臣。
⑤问:消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
(2)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
本题解析:关键词:佐?焉?奔亡
「译文」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宣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 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 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 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 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养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