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6:14:34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傅伯成,字景初。少从朱熹学。授明州教授。以年少,嫌以师自居,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改知连江县。为石堤三百尺,民蒙其利。
庆元初,召为将作监,进太府寺丞。言吕祖俭不当以上书贬。又言于御史,朱熹大儒,不可以伪学目之。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坐是不合,出知漳州,以律己爱民为本。推熹遗意而遵行之,创惠民局,济民病,以革裰①鬼之俗。
迁工部侍郎。时权臣方开边。伯成言:“天下之势,譬如乘舟,中兴且八十年矣,外而望之,舟若坚致,岁月既久,罅漏浸多,苟安旦夕,犹惧覆败,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进右司郎官,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出为湖、广总领。朝议欲纳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轻弃信誓,乞戒将帅毋生事。
嘉定元年,召对,面谕:“前日失于战,今日失之和。小使虽返,要求尚多。陛下不获己,悉从之。使和议成,犹可以纾一时之急;否则虚帑藏以资敌人,驱降附以绝来者,非计也。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知镇江府。全活饥民,瘗②藏野殍,不可胜数。制置司欲移焦山防江军于固山石牌,伯成谓:“虚此实彼,利害等耳。包港在焦、圈之中,不若两寨之兵迭戍焉。”固山寨兵;素与海盗为地,伯成廉知姓名,会郡都试捕而鞫之,无一逸去。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宝庆元年,加宝文阁学士。虽力以老病辞,而爱君忧国之念不少衰。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坐论事贬,蹙然语所亲日:“向吕祖俭之谪,吾为小臣,犹尝抗论。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遂抗疏。
伯成纯实无妄,表里洞达,每称人善,不啻如己出,语及奸人误国,邪人害正,词色俱厉,不少假借。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有删节)
注:①裰,读j i,信鬼神。?②瘗,读y i,掩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嫌以师自居嫌:厌恶
B.犹可以纾一时之急纾:缓解
C.驱降附以绝来者绝:断绝
D.会郡都试捕而鞫之会:恰巧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傅伯成“表里洞达”的一组是(3分)(?)
①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②坐是不合,出知漳州
③乃欲侥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④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⑤全活饥民,瘗藏野殍,不可胜数?⑥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⑨④⑤
D.①⑨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伯成律己爱民,任连江知县时,兴修堤坝以利百姓;在漳州,创办惠民局,救治百姓的病苦,革除当地相信鬼神的风俗。
B.傅伯成敢于直言,任太府寺丞时曾因上书指责吕祖俭的不当被贬;宝庆元年,听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因议论时事遭贬,不顾年老多病上疏抗言。
c.傅伯成爱君忧国,针对权臣开拓边疆的主张,他认为南宋朝中兴将近八十年,已像一只有缝隙和漏洞的大船,要担心它的倾覆颓败。
D.傅伯成正直无妄,称赞他人的长处,就像赞扬自己的孩子一样;谈到奸邪小人误国,残害忠良,声色俱厉,不加掩饰。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
⑵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
⑶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傅伯成)每天和诸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或“你来我往地’’)论辩质疑,后来(诸生)成才的很多。(3分:“论质”、“往复”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2)有私下去拜见他的权臣和受皇帝宠幸的官员,(他)都严厉地拒绝他们。(4分:“权幸” “峻”各1分,能恰当调整第一句语序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3)案件全部审理清楚,(傅伯成)请求(朝廷)宽免他们的死罪,施黥刑后发配到军队中。 (“隶诸军”译为“到军队中做奴隶或仆役”也可)(3分:“狱具”、“贷’’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D(3分)(会:会同)
小题2:D(3分)(②是傅伯成表里洞达、敢于直言的结果,⑤是表现傅伯成的勤政爱民,⑥是表现傅伯成的爱君忧国、敢于直言。)
小题3:B(3分)(错在“曾因上书指责吕祖俭的不当被贬”,原文的意思是:傅伯成认为吕祖俭不应当因为上书的事遭贬。)
小题4:无
参考译文:
傅伯成,字景初。年少时跟从朱熹学习。被授予明州教授之职。因为年少,不喜欢以?老师自居,他每天和诸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论辩质疑,后来诸生成才的很多。改任连江知县修筑了三百尺石堤,百姓蒙受其好处。
庆元初年,被征召任将作监,提升为太府寺丞。傅伯成认为吕祖俭不应该因为上书的?事遭贬。又对御史说,朱熹是大儒,不可以按伪学来看待。又说到朋党勾结的弊端,。是起?因于皇上喜好厌恶上的偏差。因此不合于朝廷,离京到漳州任职,把严格要求自己爱护百?姓作为为政的根本。推崇朱熹的遗志并遵照实行,创办惠民局,接济百姓的疾苦,用来革?除当地百姓相信鬼神的风俗。
调任工部侍郎。当时权臣正酝酿开拓边疆。伯成说:“天下之势,就好像乘船,(本朝)?中兴近八十年,从外面看来,船好像还坚固紧密,岁月久了以后,缝隙和漏洞渐渐多了,?即使只求得短时间的安全,还要担心倾覆颓败,竟然想侥幸图谋古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我?是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被提升为右司郎官,有私下去拜见他的权臣和受皇帝宠幸的官?员,他都严厉地拒绝他们。离京担任湖、广总领。朝廷官员议论准备接收叛逃来投降的金人,伯成说不应该轻易背弃约定,请求告诫将帅不要生事。
嘉定元年,被朝廷征召应对,当面对皇帝说:“以前在与金人交战上犯了错误,现在在议和上又出现了过失。金国的使者虽然回去了,但提的要求还很多。陛下没有使自己获利,全部依从对方。假如和议成功,还可以舒缓一时的危急;如果和议不成就是掏空国库来资助敌人,驱赶投降依附的入阻绝了后来的人,这不是好的对策。现在的策略虽然是以和为主,应该抓紧时间做好交战和防守的准备。”
任镇江知府。保全救活性命的饥民,埋葬饿死在野外的人,无法计算。制置司打算把?焦山防江军调往圈山石牌,伯成说:“使这里空虚去充实那里,利害相等。包港处于焦、圈之间,不如两地的军队交替防守那里。”圃山寨兵,平素和海盗有勾连,伯成查访获知他们的姓名,会同郡都试把他们逮捕并审问,没有一个逃跑的。案件全部审理清楚,傅伯成请求朝廷宽免他们的死罪,施黥刑后发配到军队中。
宝庆元年,加封为宝文阁学士。虽然极力以年老有病来推辞,但爱君忧国的念头一点也没有减弱。听说大理评事胡梦昱因议论时事遭贬,皱着眉头对亲近的人说:“以前吕祖俭遭贬谪,我是小臣,还曾犯上直言。如今蒙受朝廷的恩典,我虽然才不胜任但据此职位,如果不说一句话,那还有谁应当来说呢。”于是上疏抗言。
伯成纯朴敦实不胡乱说话,洞明世事的表象和内里,每当称赞他人的长处,超过称赞自己的孩子,谈到奸人误国,坏人残害正直之人,声色俱厉,毫不掩饰。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周昌者,沛人也。秦时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尝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封周昌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昌尝燕时①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赵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卻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史记·张丞相列传》节选)
注:①燕时:“燕”通“宴”,安闲,燕时指休息的时候。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昌还走还:转身
B.大臣固争之,莫能得固:坚持
C.微君,太子几废微:如果没有
D.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万岁:对君王的敬称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周昌直言敢谏、据理力争的一项是(?)(2分)
①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而周昌廷争之强
③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④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
⑤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⑥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周昌很早就跟从沛公打天下,他为人耿介,敢于直谏,终使高祖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B.周昌坚决反对立如意为太子,高祖死后,他却极力维护如意的安全。
C.为了保护戚姬和其子如意,汉高祖刘邦将周昌从御史大夫提升为赵王相国。
D.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不拘小节的、能够采纳臣下正确意见的君王。
小题4:把上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臣固争之,莫能得。(4分)
(2)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
(2)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
本题解析:
小题1:万岁:国君去世的委婉说法。
小题1:④不是直接表现⑤⑥不是直言敢谏
小题1:左迁是被贬,不是提升。
小题1:(1)“固”“ 争”“ 得”句意通顺各1分(2)“宜”“ 素”“ 惮”句意通顺各1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遵路,字安道。父淑,第进士,累官至殿中丞,为秘阁校理。章献太后承制,政事得失,下莫敢言。遵路条奏十余事,语皆切直,忤太后意,出知常州。尝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已而果大乏食,民赖以济,自他州流至者亦全十八九。
累迁尚书司封员外郎,权开封府推官,改三司盐铁判官,加直史馆,为淮南转运副使。会罢江、淮发运使,遂兼发运司事。尝于真、楚、泰州、高邮军置斗门十九,以畜泄水利。又广属郡常平仓储畜至二百万,以待凶岁。凡所归划,后皆便之。
迁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徙广州,辞不行。是时发运司既复置使,乃以为发运使,未至,召修起居注。元昊反,建请复民兵。除天章阁待制,河东路计置粮草。受诏料拣河东乡民可为兵者,诸路视以为法。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驭吏严肃,属县无追逮。
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遵路与三人雅相厚善,夷简忌之,出知宣州。上《御戎要略》《边防杂事》二十篇。徙陕西都转运使,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被疾犹决事不辍,手自作奏。及卒,仁宗闻而悼之,诏遣官护丧还京师。
遵路幼聪敏,既长,博学识大体。母丧,庐墓蔬食终制。性夷雅慎重,寡言笑,善笔札。其为政简易不为声威,立朝敢言,无所阿倚。平居谦俭无他好,既没,室无长物,其友范仲淹分奉周其家。?(选自《宋史》)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开封府推官权:暂代官职
B.凡所规划,后皆便之便:方便
C.又广属郡长平仓储至二百万 广:扩充
D.会罢江、淮发运使会:恰逢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遵路,“立朝敢言,平居谦俭”的一组是(?)(3分)
①尝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
②遵路条奏十余事
③置斗门十九,以蓄泄水利
④元昊反,建请复民兵
⑤母丧,庐墓蔬食终制
⑥既没,室无长物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尊路颇具远见卓识。他曾预先在吴中地区购买粮食,储米备荒。不久果然因天荒严重缺粮,常州及其他州郡灾民都赖此度过饥荒。
B.吴遵路在真州、楚州、泰州和高邮军设置十九个斗门,用来储泄洪水、改善水利工程。又增加了所属州郡储备粮食,用来防备灾年。
C.吴遵路在担任工部郎中时,因为审理蕲州王蒙正故意判属吏死罪一案有失误,而被将为洪州知州。让他移任广州,他推辞没有就任。
D.吴遵路为官勒勉,即使身患疾病仍不停决断政府,亲自写奏章。当他去世后,宋仁宗也表示哀悼,并下诏派官员护送他的灵柩回京。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B (便,是意动用法,“便之”即“以之为便”,也就是“感到方便”的意思)
小题2:C(“为政简易”即治理政事简明易行,①只能说明其有远见,③是对其官职变化的叙述,⑤反映其“识大体”不能反映其“平居谦俭”)
小题3:A(“常州极其它州郡的灾民赖此度过饥荒”不当,文中“民赖以济,自他州流至者亦全十八九”意思是“百姓靠五遵路预先购买的粮食度过饥荒,从其它州逃荒而来的人也有十之八九得以保全性命”,并不是所有的其他州郡的灾民都赖此度过饥荒)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吴遵路,字安道。父亲吴淑,进士及第,积官至殿中丞,任秘阁校理。章献皇太后垂帘听政,政事的是非得失,臣下都不敢议论。吴遵路列举十几件事情上奏朝廷,言语都十分激切刚直,惹得太后不高兴,离京出任常州知州。他曾经预先在吴中地区购买粮米,以防备灾荒之年,不久果然缺粮严重,百姓靠吴遵路预先购买的粮食度过饥荒,从其它州逃荒而来的人也有十之八、九得以保全性命。
积累官资升到尚书司封员外郎,任理开封府推官,改任三司盐铁判官,加直史馆的头衔,出任淮南路转运副使。正逢朝廷废除江、淮发运使,于是兼管发运司的事务。曾经在真、楚、泰三州和高邮军设置十九个斗门,用来储泄洪水、调整水利工程。又使所属州郡常平仓的储粮增加到二百万石,用以防备灾年。凡是他所规划采取的措施,后来的人都感到很方便。
升至工部郎中,因为审理蕲州王蒙正故意判属吏死罪一案有失误,被降为洪州知州。又让他移任广州,他推辞不去。当时发运司已经重新设立使职,于是任命他为发运使。还没有到任,朝廷又召他入京修起居注。元昊反叛,吴遵路建议重新恢复民兵。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河东路计置粮草。受诏考察和挑选河东乡民中可以当兵的人,各路相继效法。晋升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管理属吏严格认真,所属各县没有要追捕的犯人。
当时宋库、郑戬和叶清臣都是宰相吕夷简不喜欢的人,吴遵路与他们三人的关系很好,吕夷简对此很忌讳,让他出任宣州知州。上呈《御戎要略》、《边防杂事》二十篇。移任陕西都转运使,升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身患疾病仍然不停地决断政务,亲手书写奏章。等他去世后,仁宗闻讯表示哀悼,下诏派官员护送他的灵枢回京。
吴遵路从小就十分聪明机智,长大后,学问广博而识大体。母亲去世,他在墓旁筑庐吃素,守完丧期。性格平和高雅、谨慎稳重,不苟言笑,擅长书法。他治理政事简明易行,不虚张声势,在朝廷中正直敢言,不奉承和依附别人。平时廉洁节俭,没有过分的嗜好,去世后,家里没什么贵重的物品,他的朋友范仲淹分出自己的俸禄来接济他的家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傅喜字稚游,河内温人也。少好学问,有志行。哀帝立为太子,成帝选喜为太子庶子①。哀帝初即位,以喜为卫尉,迁右将军。是时,王莽为大司马,乞骸骨,避帝外家。上既听莽退,众庶归望于喜。喜从弟孔乡侯晏亲与喜等,而女为皇后。喜执谦②称疾。傅太后始与政事,喜数谏之,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上于是用左将军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赐喜黄金百斤、上将军印绶,以光禄大夫养病。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喜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忠臣,社稷之卫。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喜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上亦自重之。明年正月,乃徙师丹为大司空,而拜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
丁、傅骄奢,皆嫉喜之恭俭。又傅太后欲求称尊号,与成帝母齐尊。喜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共执正议。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后数月,遂策免喜曰:“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其上大司马印绶,就第。”傅太后又自诏丞相、御史曰:“高武侯喜无功而封,内怀不忠,附下罔上,与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亏损德化。罪恶虽在赦前,不宜奉朝请③,其遣就国。”后又欲夺喜侯,上亦不听。
喜在国三岁余,哀帝崩,平帝即位,王莽用事,免傅氏官爵归故郡,晏将妻子徙合浦。莽白太后下诏曰:“高武侯喜姿性端悫④,论议忠直。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传不云乎?‘岁寒然后知松伯之后凋也’。其还喜长安,以故高安侯莫府赐喜,位特进⑤,奉朝请。”喜虽外见褒赏,孤立忧惧,后复遣就国,以寿终。莽赐谥曰贞侯。
【注释】①庶子:官名。②执谦:坚持谦逊。③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④端悫(què):正直诚谨。⑤特进:官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数谏之数:多次
B.今以寝病寝:卧床
C.百寮莫不为国恨之恨:憎恶
D.终不顺指从邪指:旨意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喜为官“忠直”的一项是()(3分)
①傅太后始与政事,喜数谏之?②拜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
③丁、傅骄奢,皆嫉喜之恭俭?④喜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共执正议。
⑤先免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⑥喜虽外见褒赏,孤立忧惧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哀帝当政后,因为傅喜曾做过太子庶子,于是屡受提拔,虽然称病在家,仍然受到哀帝的特殊恩遇。
B.由于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的坚持,也是因为哀帝的器重,傅喜不但没有被遣归,相反被任命为大司马,封为了高武侯。
C.哀帝不敢违背太后的意愿,只好想方设法让大臣改变主张,他先免去了师丹的官职,然后打算免去傅喜、孔光的官职。
D.王莽又掌握了大权后,唯独没有免除傅喜的官爵,其中有傅喜耿介坚节,没有顺从定陶太后的意愿的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5分)
(2)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百万军队,都不如一位贤士,因此,秦国花费千金来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汉高祖分发万金让项羽疏远范增。(众:军队。间:离间。疏:疏远。每个1分,句子流畅2分。)
(2)你自辅政以来,出入朝廷三年,从未明显地纠正我的不足,本朝大臣的奸佞之心却如愿意遂,过失全在你傅喜啊。(昭:明显。匡:纠正。咎:过失、罪过。每个1分,句子流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恨:遗憾。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点通常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本题考查较全面,涉及到A项一词多义、C项古今异义、D项通假字。
小题2:试题分析:②表示哀帝器重;③表示恭敬简约;⑥表示内心忧虑。
点评:本题是对文章信息筛选的常规题,选的点比较好,选项也明确。这种题型最好用排除法。
小题3:试题分析:打算免孔光的官职无依据。
点评:本题对原文的一些较难理解处进行了解说,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有帮助,符合当今命题方向。
小题4:试题分析:得分点:(1)昭:明显。匡:纠正。咎:过失、罪过。
(2)众:军队。间:离间。疏:疏远。
点评:题中设置的几个得分点都是常见到的,如“昭”见于“臭名昭著”,“匡”见于“匡乱扶正”,“咎”见于“咎由自取”。一般句意通顺占1分,而本题是2分,分值有点高。
文言文译文
傅喜,字稚游,是河内郡温县人。小时爱好学问,有远大的志向,有高尚的品行。哀帝被立为太子后,成帝选拔傅喜做了太子庶子。哀帝刚一即位,就任命傅喜做了卫尉,升任为右将军。这时,王莽担任大司马,因年老请求退职,躲避在皇帝外戚家里。皇上接受了王莽退职的意见,百姓都把希望寄托在傅喜身上。傅喜的堂弟孔乡侯傅晏跟傅喜同样都受到哀帝亲近,而且他的女儿成了皇后。傅喜坚持谦逊待人,称病回避。傅太后开始参与朝政,傅喜多次劝止她,因此傅太后不想让傅喜辅佐朝政。于是,皇帝就任用左将军师丹替代王莽担任大司马的职位,赐给傅喜百斤黄金、上将军的印绶,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在家养病。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都向皇帝上书:“傅喜做事仁义,高尚纯洁,对国家忠诚不二,忧国忧民,是能够辅佐朝廷的大臣。现在因为卧病在床,就让他回老家,百姓会感到失望,会说傅喜是一位贤德的人,因为意见跟定陶太后不合的缘故回家养病,百官也无不替国家感到遗憾。忠臣,是国家的卫士。百万部队,都不如一位贤士,因此,秦国花费千金来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汉高祖分发万金让项羽疏远范增。傅喜站立在朝堂,是陛下的荣耀,也关系傅氏家族的兴衰。”皇帝自己也器重傅喜。下一年的正月,就调师丹做了大司空,任命傅喜做大司马,封为高武侯。
丁氏、傅氏骄横奢侈,都嫉恨傅喜恭敬俭约。傅太后想谋求更尊贵的称号,要跟成帝的母亲同等尊贵。傅喜跟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一起坚持正确的意见。傅太后非常愤怒,皇帝没有办法,先免去了师丹的官职以便触动傅喜,但傅喜最终都没有顺从。后来几个月,皇帝就以策书的形式免去了傅喜的官,策书写道:“你自辅政以来,出入朝廷三年,从未明显地纠正过我的不足,本朝大臣的奸佞之心却如愿意遂,过失全在你傅喜啊。上交大司马的印绶,回家吧。”傅太后又自己下诏给丞相、御史,说:“高武侯傅喜没有功劳却被封赏,心怀不忠,附和下臣,欺瞒皇上,跟原来的大司空师丹共同叛逆,不听君命,败坏官风,损害道德教化。罪恶虽然发生在被赦免之前,也不应该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还是遣回自己的封国吧。”太后又想剥夺傅喜的侯爵,皇上没有听从。
傅喜居住在封国三年多,哀帝驾崩,平帝登上皇位,王莽又掌握了大权,于是就免去了傅氏家族的官职爵位,且遣返回原来的郡里。傅晏将妻子和孩子送到了合浦县。王莽向太后禀告,让她下诏说:“高武侯傅喜天性正直诚谨,主张忠诚正直。虽然与原来的定陶太后有亲属关系,但最终没有屈从不正确的旨意,耿介坚节,因此应逐回他的封国。《传》不是说吗:‘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或者让傅喜回长安,把原来高安侯的府第赐给傅喜,职位升为特进,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傅喜虽然例外受到褒奖赏赐,却感到孤立恐惧,后来又被遣返到自己的封国,寿终正寝。王莽赐他谥号为贞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善刀而藏之。
B.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D.乌江亭长船待。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