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6:12:20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灐,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
(永乐)五年遣灐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灐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灐至,急起召入。灐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灐陈十事,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省南北转运供亿之烦。帝皆嘉纳。
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明年来朝,乃留行在礼部,寻进尚书。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明年赐第长安右门外,给阍者二人,赐银章四。生辰,赐宴其第。四年命兼理詹事府事。六年,张本卒,又兼领行在户部。时国用渐广,灐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尝曲宴灐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
英宗即位,诏节冗费。灐因奏减上供物,及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浮费大省。正统五年,山西灾,诏行宽恤,既而有采买物料之命。灐上疏言诏旨宜信。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行在礼部印失,诏弗问,命改铸。已,又失,被劾下狱。未几,印获,复职。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灐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
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又七年始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
灐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以身下人。在礼部久,表贺祥瑞。人因谓其性善承迎。南城人龚谦多妖术,灐荐为天文生,又荐道士仰弥高晓阴阳兵法,使守边,时颇讥之。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弥:满
B.驰谒帝于宣府谒:拜见
C.蠲租诏下,辄沮格沮格:沮丧
D.赉予甚厚赉:赏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皇帝对胡灐信任、器重的一组是
①灐上疏言诏旨宜信?②闻灐至,急起召人?③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④帝皆嘉纳 ⑤山西灾,诏行宽恤?⑥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灐有较丰富的游历经历。在寻访仙人张邋遢的时候,得以遍行天下州郡乡邑,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
B.胡灐对皇帝的英明之举非常支持。英宗刚刚登基时,下诏要求节省开支。胡淡于是上奏请求减免进贡之物,并且减掉僧侣四五百人,省了很多费用。
C.胡灐本人严于律己,很受皇帝的常识,他提出在北京建都不合适,请求减少上贡之物的建议都被皇上采纳了。
D.胡灐曾因推荐擅长妖术的龚谦做了天文生一职和推荐通晓阴阳兵法的道士仰弥高镇守边疆,被当时人耻笑。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3分)
(2) 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3分)
(3)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3分)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限6处)
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母亲去世他请求回家,没被准许,被提升为礼部左侍郎。(关键词:乞归、擢,句意)
(2)宣宗曾经深切告诫他,然而殊遇优待一点也没有减少。(关键词:戒、遇,句意)
(3)又说军队到百姓中寻找差役,因此事骚扰百姓,应该停止。(关键词:扰、罢。句意)
小题1: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
本题解析:
小题1:沮格:阻挠、阻止。
小题1:①句写的是胡灐对皇帝的劝谏;③句是他的建议;⑤句是皇帝的惠民政策。
小题1:“严于律己”于文无据。
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注意句中实词的用法。(1)乞归:请求回家,擢:提升。(2)戒:告诫,遇:待遇(3)扰:骚扰,罢:停止。
小题1:考查文言文断句注意句中的动词以及表语气的虚词和连词。
【参考译文】
胡灐,字源洁,武进人。生下来头发就是白的,一个月后才变黑了。建文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兵科给事中之职。永乐元年任户科都给事中。
永乐五年(朝廷)派遣胡灐颁布御制的各种书籍,并探访仙人张邋遢,行遍天下州郡乡邑,并暗中查访建文帝在哪里。胡灐因为这些原因在外面时间最长,到永乐十四年才回来。母亲去世他请求回家,没被准许,被提升为礼部左侍郎。永乐十七年又去巡视江浙、湖、湘各府。永乐二十一年才回朝,骑快马到皇宫拜见皇帝。皇帝已经睡下了,听说胡灐到了,急忙起来召他入内。胡灐把听到的所有事情全都报告给皇帝,到四更天才离开。
仁宗即位,召胡灐为行在礼部侍郎,胡灐上奏十件事情,极力进谏说在北京建都不合适.请求还都南京.这样可以省下南北转运供给的麻烦。仁宗全都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宣宗即位,仍旧任礼部左侍郎。(胡灐)第二年来朝廷;于是留任行在礼部,不久又升为尚书。汉王谋反,胡灐与杨荣支持皇帝亲自出征。汉王谋反的事情被平定后,皇帝赏赐(支持亲征的大臣)特别丰厚。第二年(皇帝)在长安右门外赐给胡灐一座府第,又赏给他两个看门人,赏赐四个银章。生日那天,又在他的府第赏赐宴席。宣宗四年代理詹事府事。宣宗六年,张本去世,胡灐又兼任行在户部。当时国家用度渐渐增多,胡灐考虑用度支出不足,免除租税的命令下达,总是受阻挠。宣宗曾经深切告诫他,然而殊遇优待一点也没有减少。宣宗曾在宫中设宴宴请胡灐、杨士奇、夏原吉、蹇义,说:“天下太平无事,是你们四人的功劳啊。”
英宗即位,下诏节省繁多的费用。胡灐于是上奏减少给皇上的贡物,淘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费用节省了很多。正统五年,山西发生灾情,皇上下诏实行宽厚的抚恤,接着又有让山西采购物资用料的命令。胡灐上奏说皇帝的诏令应该有信。又说军队到百姓中寻找差役,因此事骚扰百姓,应该停止。皇上都答应了。行在礼部的大印丢失,皇上不再追究,命今重新铸一个。不久,又丢了,胡灐被弹劾下狱。不久,大印又找到了,胡灐官复原职,正统九年,胡灐七十岁了,乞求辞官回家,没有被批准。英宗被掳到北方去,群臣聚在朝堂上痛哭,有人提议南迁。胡灐说:“文皇在这里定了陵墓,把坚定不移的决心展示给子孙看。”与侍郎于谦联合在一起,朝廷内外才有稳固的心志。
胡灐先后侍奉六朝皇帝,接近六十年,朝廷内外称他为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者。等到他辞官回家,家里还有三个弟弟,都七十多岁了,胡须和眉毛都白了,聚集一堂,因而取名“寿恺”。又过了七年才去世,享年八十九岁。被追封为太保,谥号忠安。
胡灐生活节俭,为人宽厚,喜怒不表现在脸上,能够委身于人下。在礼部时间长了,上表祝贺祥瑞,于是人们称他本性善于接待。南城人龚谦擅长妖术,胡灐推荐他做了天文生,又推荐通晓阴阳兵法的道士仰弥高,让他守卫边疆,被当时人耻笑。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知己说
刘?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①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②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馅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③,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④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舍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上,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②恝(jiá):淡漠,无动于衷。③光武:汉代光武帝刘秀。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他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刘秀召他到京师,想任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富春山,刘秀也不再勉强,两人始终以同学相处。④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做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旦受当事之知?当事:主事者、当权者。 ?
B.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渎:轻慢、不敬。 ?
C.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绳:束缚。 ?
D.夫固可以礼屈?屈:屈服。
2.下列各组语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未设醴而去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①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而上无知人之明 ②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D.①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 ②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明君王“得遇知己”而应持态度的一组是(?) ?
①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②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③不绳以君臣之法
④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
⑤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⑥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
A.①③⑤?
B.②③⑥ ?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的“知己”,实际指的是当权者与士人的“遇合”,论说当权者应如何对待贤士,贤士又应如何对待当权者的征召任用。
B.文章从当权者与贤士两方面去写,侧重点在贤士方面,告诫贤士出仕要保持刚正节操,不媚不谄,自负自尊。
C.对那些才智超越一般人,言行异乎寻常的贤士,当权者不能用威势去约束,而要用礼义招致,并真心以道义和他们交往。
D.文章多处用正反对比手法,使说理明白透彻。结尾作者点明当今之士已经像子夏那样“见纷华而悦”,从而使文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B?
4.D
5.(1)受人知遇不难,难的是怎样与知己者相处。
? (2)因此士人越自负,那么他人也会把自己看得越重。
? (3)拿着尺寸长的短绳子,去系北海的大鹏,即使想让它掉转翅膀飞回来,又怎么可能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先世家沛。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赏。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秋九月,元兵复徐州,彭大、赵均用奔濠,德崖等纳之。子兴礼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械诸孙氏,将杀之。太祖方在淮北,闻难驰至,诉于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免。
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兴喜,署为镇抚。时彭、赵所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计降驴牌寨民兵三千,与俱东。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其卒二万。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是年,张士诚据高邮,自称诚王。
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脱脱既破士诚,军声大振,会中谗,遽解兵柄,江淮乱益炽。
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元兵十万攻和,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其季也 季:弟兄间排行最小的。
B.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克:完成。
C.子兴喜,署为镇抚 署:委任。
D.比视事,剖决如流视 事:治事,任职。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太祖能审时度势的一组是( )
①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②得毋当举大事乎?
③闻难驰至,诉于彭大
④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⑤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
⑥太祖故后至,就左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在少年时期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不幸。自然灾害的考验,亲人的相继辞世的打击,使得他无依无靠,生活无着,只得出家为僧。
B.至正十二年秋天,彭大、赵均用投奔濠州,郭子兴认为赵均用容易对付而惹恼了赵均用,差点招致杀身之祸,幸亏太祖带兵前去救了他。
C.在张士城高邮称王之时,太祖计降驴牌寨、夜袭张知院、俱攻滁州城,这些都是他在准确分析彭、赵以及郭的形势以后做出的一系列大事,
D.太祖高瞻远瞩,深知六合对于滁州的重要性,在一战而败元军的情况下,能头脑清醒地认识到将来形势的发展,另用他策巧妙的保全了滁州。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1)(高祖)只要打仗就会取胜,(郭子兴)就把抚养的马公的女儿嫁给他,这就是高皇后。
? (2)(高祖)派乡亲们备办酒菜向元将请罪说:“(我们)守城是为了防备其它的盗贼罢了,您为什么放弃大的敌人而屠杀良民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避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愚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於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知:结交
B.往税凡五百金——税:赠送
C.大臣多害辟阳侯行——害:害怕
D.狱急,不敢见君——狱:案件
2.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②以资政殿学士行
B.①因使人欲见平原君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①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平原君商量有关问题,平原君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反而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平原君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平原君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平原君,便欲逮捕平原君问罪,平原君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D.平原君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平原君形成了 “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平原君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C
4.(1)现在他的母亲已经去世,您若赠送厚礼为他的母亲送葬,那么他一定愿意为您拼死效劳。
(2)孝文帝得知辟阳侯的门客平原君曾替辟阳侯出谋划策,便派人抓捕平原君要治他的罪。平原君听到捕吏上门,便要自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产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产,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 )
①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魔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A
4.(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