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6:11:36
1、单选题 下列各组中,每组多义词都有释义有误的一项,分别是
[? ]
(1)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好像)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假如?)
(2)说?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说教)?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高兴)
(3)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
②?停数日,辞去(告别)?
③?不辞劳苦(推托)
(4)鄙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偏僻)?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5)微
①?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②?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6)之
①?辍耕之垄上(到,往)
②?子犯请击之(他们,此指秦军)
③?是寡人之过也(的)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
2、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A.逮奉圣朝(及、至)沐浴清化(蒙受)
B.供养无主(主人) 辞不赴命(致辞)
C.拜臣郎中(拜访) 寻蒙国恩(寻求)
D.刘病日笃(病重) 告诉不许(告知)
3、单选题 下列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包:像用包袱兜
B.保民而亡,莫之能御也。 保:使……安定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宾客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祖宗
4、阅读题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
B.水决不能败城?败:让……毁坏
C.尾属于城?属:隶属
D.以虞水之再至?虞:戒备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且令损价?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然百姓不可户晓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C.城不沉者三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D.朝廷从之?锻炼久之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B.民赖(新政)以安
C.朝廷知法害民,(乃)罢之
D.驱(富民)使(之)复入(城)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 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 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5、单选题 依据《兰亭集序》一文,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其中有这么一个游戏: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漂流,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
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悲”字为基调。
C.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