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9-03-15 16:11:3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组中,每组多义词都有释义有误的一项,分别是
[? ]
(1)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好像)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假如?)
(2)说?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说教)?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高兴)
(3)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
②?停数日,辞去(告别)?
③?不辞劳苦(推托)
(4)鄙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偏僻)?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5)微
①?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②?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6)之
①?辍耕之垄上(到,往)
②?子犯请击之(他们,此指秦军)
③?是寡人之过也(的)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



2、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A.奉圣朝(及、至)沐浴清化(蒙受)
B.供养无(主人) 不赴命(致辞)
C.臣郎中(拜访) 蒙国恩(寻求)
D.刘病日(病重) 告诉不许(告知)



3、单选题  下列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席卷天下,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包:像用包袱兜
B.民而亡,莫之能御也。  保:使……安定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宾客
D.皆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祖宗



4、阅读题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
B.水决不能败城?败:让……毁坏
C.尾属于城?属:隶属
D.以虞水之再至?虞:戒备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且令损价?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然百姓不可户晓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C.城不沉者三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D.朝廷从之?锻炼久之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B.民赖(新政)以安
C.朝廷知法害民,(乃)罢之
D.驱(富民)使(之)复入(城)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 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 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5、单选题  依据《兰亭集序》一文,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其中有这么一个游戏: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漂流,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
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悲”字为基调。
C.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